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海草 《国际市场》2003,(10):22-23
按照联合国划分人口老年型国家的标准,60岁以上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在10%以上,或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占总人口比重在7%以上的国家或地区,被称为老年型国家或地区。  相似文献   

2.
据人口预测,到2000年,我国将有1.3亿60岁以上老人,占总人口的10.7%。到2020年,60岁以上老人2.3亿,占总人口15.6%。从2020年到2050年,是我国人口老龄化的高峰期,最高时老年人口比重将达27.4%,约4.1亿。从成年型社会转化到老年型社会,发达国家经历了半个多世纪至近百年的时间,我国才用了不足30年时间。对一个家庭而言,无法抽出更多时间和精力来照料老人将变成一个严峻的现实。更何况,独生子女家庭已成为我国的主要家庭形式,随着岁月的增长,家庭纯老户将变得越来越普遍。在这种情…  相似文献   

3.
老年人消费特征与“银发市场”开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我国现实性老年消费人口是一个庞大的、隐性的特殊人口群体按照联合国关于划分人口老年型国家的标准,60岁以上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在10%以上或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占总人口比重在7%以上的国家或地区被称为老年型国家或地区。与此同时,还有三个指标可作参照系数:一是(0——14岁人口占总人口比例小于30%;二是老少比大于30;三是年龄中位数大于30。目前,我国的人口年龄结构由成年型向老年型的转变即将完成。全国65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口已达8085万人,占总人口的6.54%;(0——14岁人口占总人口比例…  相似文献   

4.
王文正 《浙商》2007,(14):108-109
“所谓家庭档案,是职工个人档案的延伸。我建立家庭档案的目的,是为了掌握职工的生活状况,以便采取相应的帮扶措施。”[编者按]  相似文献   

5.
中国养老问题展望与对策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周德民 《北方经贸》2002,(9):12-13,16
我国已步入老年型国家。鉴于国情 ,解决养老问题必须多种形式并举。家庭养老作为基本形式 ,应始终坚持 ;入院养老重在拾遗补缺 ,应适度补充 ;社区养老服务对家庭养老强力支撑 ,并对入院养老起减压作用 ,应重点发展。  相似文献   

6.
随着社会经济和科学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医疗条件的改善,许多国家人口的寿命在普遍延长。按联合国的标准:60岁以上的老年人超过人口总数的10%即为老年型国家,到2025年世界将有12亿老人,即每7人中即有一位60岁或60岁以上老人,成为“老年型”世界。而中国也将在本世纪末和许多发达国家一样成为老年型国家。人口寿命的延长是社会进步的表现,但也要清醒地看到:银色浪潮的冲击会给人类社会带来严峻的挑战,它将对社会、经济、文化等各方面产生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7.
老年人力资源开发探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一、中国二十一世纪人口老龄化所面临的困境西方发达国家在完成工业化革命以后,已陆续由成年型人口社会转入老年型人口社会,现在他们中部分已步入高龄化社会(即60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20%以上,或65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14%以上),其余的也将在今后的5—10年内陆续进入。我国也将于2000年正式跨入老年人口社会,于2030年前后跨入高龄化人口社会。由于各国的社会、经济发展速度不同,国情不同,故而老龄化中潜在的危机、挑战与机遇对各国而言也是不同的。迄今为止,步入老年型的均为发达国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  相似文献   

8.
为了准确掌握陕西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当前的生活状况、思想状况和再就业动态,陕西省城市社会经济调查队最近在西安、宝鸡、咸阳抽选了一定数量的国企下岗职工家庭,进行了访问调查。据调查,下岗职工作为在新旧体制撞击下出现的特殊群体,由于面临着困难与矛盾,而且生活处...  相似文献   

9.
本文具体联合过往城乡居民生活状况调查结果,进行我国目前城乡单位家庭消费支出分布特征解析,依照社会保障有无界限标准将各类家庭分划为两组,同时运用分数归回验证手段将异质化消费状况以及社会保障产生影响陈列完整,必要时可结合反事实以及分位数解析途径对上述家庭消费差异现象实施补充性探讨。后期制备结论体现为:存在社会保障家庭人均消费要高出一些,收入弹性具体呈现几字形态,产生这类结果的必要原因在于既定收入和地产财富实力。研究主体希望透过此类规律,挖掘更多富有调试价值的政策方案,为我国城乡经济改革灌输必要疏通要素。  相似文献   

10.
陈鼎升 《致富时代》2010,(3):154-154
快速的老龄化、越来越大的养老需求以及社会生活和家庭生活状况的深刻变化,都要求养老走向社会化、市场化,于是居家养老模式应运而生。根据福利多元主义理论,非营利机构参与居家养老服务能够整合福利提供,促进福利供给效率。然而在我国,民间非营利机构参与居家养老服务面临较大的政策瓶颈和体制障碍。  相似文献   

11.
面对我国人口老化的营销策略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一、引言第四次人口普查表明,我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为9700万,约占总人口的9%。预计在今后40年内,我国老年人口将以年平均3%的速度递增,2000年将近1.34亿,占总人口的10.48%,进入老年型国家行列;到2030年和2050年老年人口将分别...  相似文献   

12.
曹静 《江苏商论》1998,(9):36-38
<正>随着生育率下降和平均寿命的延长,人口发展必然趋向老龄化。据有关资料显示,全球老龄人口正以4.27%的速度增长。而我国目前已有1/3以上的省市人口呈老年型。据1996年人口变动抽样调查,上海、北京、天津、浙江、江苏、山东、湖南、广东、广西、四川等10个省市65岁以上的老年人口已超过当地总人口的7%,已呈老年型。上海市每6个人中  相似文献   

13.
李杨庆 《商》2013,(8Z):140-141
我国自1999年以来已经进入老年型国家,2010年,成都市60岁以上老年人口已占总人口的17.27%。比全国高出近5个百分点,而且以每年增加约10万人,增长0.7个百分点左右增速攀升.这为当今的住宅市场又创造了一个新的产业——养老住宅产业。相信一产业会在投资者的不断努力和政策不断完善下,会产生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4.
肖旭雨 《商》2014,(36):65-66
本文通过对山东省青岛市、泰安市和枣庄市的农民进行实地调研,并运用Logit模型对调研结果进行实证分析,通过结果显示,不同的年龄、文化程度和家庭人口数分别与农民的参与意愿存在显著性负相关;受访农民家庭劳动人数、家庭工作的务农比例(家庭工作性质)和对目前生活状况的满意程度分别与农民的参与意愿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15.
2002年中国人口呈现出以下特点:人口自然增长率继续平稳下降;妇女生育继续保持稳定的低水平;人口密度在不断增加;城镇化水平进一步提高;人民健康水平改善,死亡率继续保持较低水平;人口年龄结构已完成向老年型人口的转变;家庭户规模继续缩小;婚姻关系稳定;人口文化素质进一步提高.  相似文献   

16.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家庭收入的普遍提高,近年来各类理财产品的涌现,理财已被越来越多的人们关注。金融理财是指通过分析和评估个人或家庭的财务状况和生活状况,明确理财目标,最终制定合理的、可操作的理财方案的过程。其结果能帮助人们满足在人生的不同阶段的各种需求,最终实现人生在生活和财务上的自由、自主和自在。  相似文献   

17.
20世纪80年代以来,伴随着计划生育工作的不断深入开展,我国开始了人口老龄化的过程.2000年,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已达到10.2%,这标志着我国已经进入了老年型国家的行列.  相似文献   

18.
伍海霞 《人口与发展》2013,19(3):92-97,84
利用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2010年河北农村男性婚姻调查数据,对农村男性大龄未婚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实证分析。受教育程度、个体的技能、经济状况等个体因素、家庭经济条件、兄弟数和兄弟排行等家庭因素和社会环境因素均对农村男性大龄未婚产生影响。为解决男性大龄未婚问题、改善大龄未婚男性的生活状况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9.
随着人类预期寿命的延长和高龄年龄组死亡率的迅速下降,高龄老人健康长寿研究日益受到国际社会的关注。中国庞大的高龄老人数量和高质量的年龄申报为健康长寿研究提供了无与伦比的条件。在中国政府有关部门和北京大学的大力支持下,在各地老龄工作部门的大力配合和大量人力、物力的投入下,“中国高龄老人健康长寿研究”课题组于1998年起对我国22个省(市、自治区)的80岁及以上高龄老人进行了首次大规模抽样调查。调查问卷包括社区问卷和个人问卷两部分,个人问卷包括高龄老人个人及家庭基本状况、个人背景及家庭结构、对本人健康状况与生活状况…  相似文献   

20.
陈勇  冯兰 《商场现代化》2006,26(25):215-216
本文以个体工商户为调查对象,以武汉市的抽样调查为例,对个体工商户群体的闲暇生活状况的四个方面即:闲暇时间总量、闲暇内容、闲暇场所,以及对闲暇生活的主观感受,做了实证研究。结果表明:武汉市个体工商户群体闲暇时间总量不足、闲暇内容层次偏低、闲暇场所以家庭为主、对闲暇生活的满意度不高但愿望强烈,从总体上看,该群体的闲暇生活状况不尽人意。最后,笔者对该群体的闲暇生活现状的原因做了分析,并且提出了若干针对性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