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网络文学公司来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于大多数人而言.对网络文学的认识始于1998年的那部《第一次亲密接触》。这部几乎红得无以复加的小说.使得人们第一次认识和体会了文学的另外一种载体——网络的厉害。而它的作者,痞子蔡,一个默默君闻的台湾理工科大学生,更是一夜之间摇身变成被无数人追捧的网络作家。  相似文献   

2.
对于大多数人而言.对网络文学的认识始于1998年的那部《第一次亲密接触》。这部几乎红得无以复加的小说.使得人们第一次认识和体会了文学的另外一种载体——网络的厉害。而它的作者,痞子蔡,一个默默君闻的台湾理工科大学生,更是一夜之间摇身变成被无数人追捧的网络作家。  相似文献   

3.
自1997年一部网络小说《第一次亲密接触》风靡全国之后,人们才开始关注网络上的文学;在“网易中国网络文学奖”的评选之后,随着网络上的网络写手、文学作品的大量出现,“网络文学”这个范畴方始纳入文学研究的视野之内。发展到今天,网络已经成为文学的重要传播媒介(一些经典的著作都在网上有着电子版本);当然也是网络文学最主要的传播媒介(一些优秀的网络文学作品也有出版社出版发行,以书本形式传播)。由于网络文学本身尚处于发展阶段,其自身的要素还有许多不成熟、不稳定有待于发展的地方,对网络文学的诸多研究也处于探索阶段,甚至于对“网络文学”的概念还尚无定论。但是有一点是毋庸置疑的,网络给传统文学带来了多方面、不同层次的影响。文学作为一种社会的现象,与社会中的人是分不开的。在以往传统的文学研究中,对文学活动主体的研究往往是最重要的方向之一。那么,网络文学一种新的文学传播媒介,其对文学主体的影响又是怎样的呢?这种影响对文学本身又有怎样的意义昵?其是否改变了文学的本质?这些问题,各家从不同的方面入手,各有所说,尚无统一的定论。本文将借鉴社会心理学的一些观点,主要探讨网络传播媒介对文学接受主体的影响,并对此影响进行了初步的分析,认为网络成为传播媒介,使得网络文学,本质中审美的要素下降,娱乐性的成分上升。  相似文献   

4.
网络文化风靡全球,从多年前的网游到近几年的网络流行语、网络文学作品,特别是穿越作品,网络文化的流行几乎压倒了包括中外名著和纸质文学在内的传统文化,在接受“新思想”洗礼的同时,我们也被其中的弊端慢慢侵蚀着,网络文化中的负面因素不仅能危害到我们的正统知识,从长远上看,还能威胁人类文化的发展.  相似文献   

5.
《宁波通讯》2014,(17):51-53
<正>"网络文学的低门槛让更多作者和读者接触文学","网络作家和传统作家的界限越来越模糊","网络上也有富有艺术性、文学性的好作品"。宁波市网络作家协会成立大会后,数十名省市网络作家举行了文学座谈会。浙江省网络作家协会副主席、评论家夏烈,省内著名网络作家天蚕土豆、烽火戏诸侯和我市网络作家苍天白鹤、中华杨、在南方的毛豆以及起点中文网高级编辑在座谈会上一致表示:网络文学越来越受到重视,正在进入一个创作的春天。  相似文献   

6.
姜礼 《魅力中国》2014,(12):83-83
作为第一个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中国籍作家,莫言实现了中国文学界无数年的愿望,在中国作家史上留下了浓重的一笔。在这个背景下,对莫言的作品进行研究是必要的。作为“寻根文学”和先锋作家的代表,莫言在许多作品中都有自己独特的思考。魔幻现实主义是其十分重要的一个手法,在多部作品中都有运用。《红高粱》是其最早的成名作,以这部作品来探究魔幻现实主义是一个很好的出发点。  相似文献   

7.
从上个世纪90年代至今,伴随着互联网的迅速发展和普及,中国的网络文学也进入到了一个繁盛时代。把网络文学放到当代文化境遇中进行研究,发现其局限性,后现代主义影响为网络文学提供一定的思想观念基础,网络技术为网络文学的创新提供了可能,使网络文学成为一种新文学形态。  相似文献   

8.
曹敏佳 《宁波通讯》2012,(21):71-71
中国当代作家莫言,1980年代中以乡土作品崛起,充满着“怀乡”以及“怨乡”的复杂情感,被归类为“寻根文学”作家,其作品深受魔幻现实主义影响。1985年发表的中篇小说《透明的红萝卜》便是莫言的成名作。  相似文献   

9.
赵云洁 《魅力中国》2014,(14):120-120
汉语原创网络文学从兴起到发展至今,走过了十几个春秋,网络文学以开放性、随意性、及时性、自由性赢得了网民的青睐和互动,产生了大量的网络文学作品。其中不乏名篇佳作,有些网络作家因其作品被出版成实体畅销书、被拍成影视剧而名利双收。与此同时,文学网站也发展得如火如荼。形势一片大好。网络文学大学应运而生,我国首个网络文学本科专业招生。网络文学已逐渐为主流文化所接受和认可。  相似文献   

10.
《环球财经》2009,(6):25-25
“中国制造”标志随处可见,现在这个标志正渗入你周边的书店。 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叶辛指出,英语读者过去只接触到极少数中国作品,其中主要是描写“文革”的伤痕文学。这种状况即将发生变化,关注当代利益和问题的新作家们开始推出作品。  相似文献   

11.
网络文学是近30多年来,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而产生的文学发展现象,是文学与科技“共谋”的产物.相比传统文学,网络文学呈现出不同于传统文学的许多新特征,在当代社会文化发展中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近年来对网络文学研究也逐渐成为一种“显学”.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明确指出:“要适应形势发展,抓好网络文艺创作生产,加强正面引导力度”,积极引导网络文艺工作者“成为繁荣社会主义文艺的有生力量”.  相似文献   

12.
张涛 《黑河学刊》2009,(3):49-50
处于生态困境中的文学迎来了“读屏”的时代,开始了与计算机网络的亲密接触。这似乎意味着文学命运的转机,甚至是文学改朝换代的开始。不过网络文学作为高科技时代文学的一种新变,既是对传统文学窘境的救助,同时也需要有对“读屏乌托邦”的省思与自救,因为那些登上网络快车的文学在实现生存突围的同时,正面临自我表征的悖论。  相似文献   

13.
王飞跃 《开放导报》2007,(5):132-135
王飞跃,江西修水县人,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开始文学创作。先后在《人民文学》、《诗刊》、《星星》、《诗歌月刊》、《作品》、《百花洲》等发表作品。曾入鲁迅文学院进修,并就读于复旦大学中文系作家班。著有诗集《爱情九十九》(1991年长江文艺出版社出版)、《迟了的打算》。系江西省作家协会、中国诗歌学会会员。并荣获江西省第二届“谷雨”文学奖。[第一段]  相似文献   

14.
杨雷  孟晶磊 《理论观察》2007,(2):145-148
Ю.科兹洛夫于1987-1993年发表的长篇小说《夜猎》使作家一跃成为当代俄罗斯“反乌托邦”文学的领军人物。究其实质,与《夜猎》采用的前瞻性笔法所创造的震撼人心的逼真的虚幻空间是分不开的。鉴于这部作品在当代俄罗斯文坛的地位和影响,以及反乌托邦文学体裁的独特艺术魅力,加之中国对这部作品的研究空白的现状,我们应该解读《夜猎》的“反乌托邦”密码。  相似文献   

15.
《新西部》杂志2017年发布的“文学陕军中的富平现象”中的作家之一、《陕西文学》副主编、《陕西农村报》原执行总编李印功的长篇小说《胭脂岭》,于2016年经陕西旅游出版社出版后,在读者中广获好评,《胭脂岭》热持续发酵。  相似文献   

16.
当代文坛,余华是为数不多的值得持久关注的作家之。不论是给他带来“先锋作家”名头的《在细雨中呼喊》,还是曾获得如潮好评的《活着》、《许三观卖血记》.都不同程度上支撑着对他的赞美之词。在文学日趋商业化的今天,这种好评外在表现为作品的畅销。  相似文献   

17.
蔡宇 《理论观察》2004,(4):91-93
网络文学作为一种全新的文学形式正在迅速普及中.狭义的网络文学,亦即其特质仅属于网络的文学,与传统的纸媒文学相比,有两个基本特点,一是生存方式的社区性,二是文本生成过程的多元互生性.  相似文献   

18.
“茅盾文学奖”由中国作家协会主办,每三年评选一次,在中国文坛具有广泛影响,是长篇小说的最高文学奖项之一,是每个作家都梦寐以求想要获得的文学大奖。2008年初春,第七届“茅盾文学奖”开始评选。当时,铁凝的长篇小说《笨花》,已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因为这部长篇小说非常优秀,所以出版社准备上报参评,角逐“茅盾文学奖”。铁凝得知这个消息后,经过慎重思考,郑重地给评委会写了一封信,明确表示:“在我担任中国作家协会主席期间,我的任何一部作品都不参加任何由中国作协主办的评选活动。”  相似文献   

19.
温文华 《魅力中国》2014,(21):87-87
一个大茶馆就是一个小社套。老舍《茶馆》反映的三段刻骨铭心的历史,是中国旧社会的缩影,是对旧社会的血泪控诉。通过对《茶馆》的解读,领会作品借助小人物的生活反映了当时社会各界人物的悲惨命运和其“葬送三个时代”的主旨,从中感悟老舍在幽默中沉淀的深刻的悲剧意味。本文拟从《茶馆》作品中小人物命运,结合作者的思想感情和时代现实性分析其悲剧性的内涵与原因。由此体味《蔡馆》独特艺术风格的和精巧的艺术构思即作品的艺术之魂。  相似文献   

20.
新书推荐     
《发展》2012,(6):69-69
简介:《守岁》是著名畅销书作家、“鲁迅文学奖”得主郭文斌最新的一部散文作品结集,文风干净、温暖和纯粹。其中收入的《永远的堡子》《点灯时分》等作品分获全国级奖项和入选《百年中国经典散文》,而最新创作的《守岁》《清明不是节日》《静是一种回家的方式》等篇从岁月、大年、时间等意象解读生命,承载了作者对岁月的守望,表达了对生命净土的渴望。道出的是守是感恩、守是幸福及祝愿人生旅途吉祥如意的心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