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据我国老龄委最新统计,我国60岁以上的老人已达1.2亿,预计2025年为2.9亿,2050年为4.1亿,日益膨胀的老龄人口给城市的发展带来了一些影响,如何解决城市老人的赡养问题引起政府,非政府组织及有关学的关注,本从城市家庭养老功能减弱,社区养老的优越性以及目前存在的问题等方面对城市养老模式的转变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2.
中国社区养老保障的探索与实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人口老龄化程度的加剧,中国养老保障面临着重大的挑战。社区养老以其独有的优势成为各国共同的选择。在一些发达国家和地区,社区养老起步比较早,项目较完善,而在中国,社区养老仍属于初步发展阶段,它的建设面临诸多挑战,但是,社区养老尤其是占主体地位的居家养老是最符合中国现阶段国情的养老模式,它的发展是不可逆转的潮流。  相似文献   

3.
农村养老问题的若干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于长永 《乡镇经济》2008,24(6):66-70
农村养老的学术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但目前的研究数量有限、范围较窄。文章从农村养老的历史变迁、现有农村养老模式面临的困境及其原因、农村养老未来的发展趋向三个方面入手,陈列专前学界对于农村养老问题的观点和学术研究进展,在分析、归纳、整理、评论现有文献的基础上,提出农村养老尚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相似文献   

4.
陈晨  邓赛男  王方 《魅力中国》2011,(14):84-84,77
近年来,人口老龄化进程的加速发展给我国养老事业带来新的挑战。社会养老的需要不断增长,城市养老机构的发展状况值得关注。本文以笔者2010年10月至12月在郑州市25家社会养老机构进行实证调查所取得的资料和郑州市民政局提供的统计数据为依据.对郑州市养老机构的发展现状进行了较为客观和系统的揭示。在此基础上,结合对护理专业在校大学生的调查,总结出郑州市养老机构发展现状的基本特点,进而在实践上探寻了如何引导养老机构的发展与郑州市日益增大的社会养老压力相适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5.
王磊 《魅力中国》2014,(21):33-33
随着老龄化的提前到来,传统的家庭养老和机构养老已不再适应我国快速老龄化的现状。社区在养老中发挥的作用越来越明显,成为许多老年人的优先选择。但是随着长期的实践发展,社区养老存在的资金来源单一,政府财政压力大、社区养老管理体系不健全、相关法律法规不健全等问题日渐凸显。为此笔者从资金渠道、社区自身管理、从业人员素质和法规政策四个方面提出了相应的解决策略,以期对相关领域的研究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6.
对现阶段我国养老方式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城市养老应注重解决好老人的照料和精神需求问题;农村养老在发达地区要注意完善社区服务业;欠发达农村地区则在加强家庭养老功能的同时,适当发展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事业,逐步增强人们的主动养老意识,从而提高养老质量。  相似文献   

7.
随着工业化、城市化和现代化的发展,社会专业化部门的养老方式是必然的趋势。我国在经济还不太发达的情况下,老龄化的时代就到来了,所以,对公共机构养老的需求就特别强烈。因此,今后养老产业发展的重点必然在于养老机构。  相似文献   

8.
谢娇  陈俊旭  杨晓庆 《科技和产业》2023,23(11):184-189
养老是事关实现共同富裕目标和亿万百姓福祉的重大社会问题。研究面向传统养老服务体系供需两端开展调研,发现其需求端存在供需结构不均匀、制度建设不完善、服务质量不达标、精神满足不充分等困难,供给端存在活动时间固定、活动形式单一、活动开展形式化和人员管理不规范等痼疾。在此基础上,借助“共享养老”平台的联动效应,尝试探索多元主体嵌入养老服务体系的新路径,提出完善政策制度、全面强化资源统筹能力,多元主体参与、高效整合社会养老资源,弘扬助老风尚、充分发挥文化粘合作用等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9.
从我国老龄化现状出发,阐述了文化型养老的内涵,介绍齐齐哈尔工程学院文化型养老人才培养现状,分析学院文化型养老特色及文化型养老人才培养模式。目的是为我国文化型养老人才的培养提供借鉴,促进我国养老事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0.
胡锡 《魅力中国》2014,(6):326-327
居住权制度由来已久。虽然在我国物权法中,并没有居住权制度的相关规定,但是目前在我国,居住权制度仍然有其现实需要。如今,国务院开展的“以房养老”模式试点正在推行,而养老功能—这一居住权制度的特有功能。却具有着其他制度所不可替代的作用。为此,本文将从居住权的历史沿革出发,研究法国、德国等国有关居住权的相关立法,分析居住权制度的养老功能及其不可替代性,以期建立我国居住权制度,加快“以房养老”模式的推行。  相似文献   

11.
刘菲 《北方经济》2007,(8):13-14
我国在经济并不发达的条件下进入了老龄化社会。随着人口老龄化程度的加深,越来越多空巢家庭的出现以及人们对于居家养老问题观念的改变,开展和完善社区养老服务已经成为解决我国养老问题的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12.
农村计生家庭指农村地区只有一个子女或两个女儿的家庭,是我国计划生育政策的产物。随着我国迈入深度老龄化社会,独子养老时代将至,经济水平低、保障水平低、抗风险能力低的“三低”现状使农村计生家庭养老问题尤为凸显,其养老问题也是当前中国社会发展面临的迫切社会问题,政府理应承担起主体责任,在现有经济发展水平和财政支付能力的基础上予以帮助,让农村老人老有所依。该文从政府视角出发,基于皖北地区农村发展现状和问题,探索政府推动家庭、政府、基层自治组织、养老机构等共同发力,解决农村计生家庭养老问题的具体举措。  相似文献   

13.
曾露 《魅力中国》2014,(24):22-22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人口老龄化问题逐渐凸显,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农村养老问题相对于城市逐渐变得更突出,城乡差距进一步扩大。国内学者对老龄化背景下的农村养老问题研究也逐渐兴起,许多学者从“谁来养”、“怎么样”等方面展开,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案。本文拟对20世纪80年代至今的学者研究的历史以及研究现状加以梳理和分析,并做简单评价,在此基础上总结出有关该问题研究的未来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4.
随着人口老龄化的日趋严重,老年人口的规模继续增大,老龄化的弊端就开始暴露,老龄化带来的问题,尤其是养老问题日益突出。人口老龄化加重了社会养老负担,人口老龄化不仅是老年人口比重的增加,同时老年人口的绝对量也增加,老年抚养系数提高,社会用于退休金、养老保障、医疗保障以及相应的社会福利事业的负担也加重。因此要使城市的养老方式多元化,才能使老年人的晚年生活更有保障。[第一段]  相似文献   

15.
面对我国老龄化现状,以适合我国国情的质量养老模式推进养老服务事业的发展是一项重要的民生工程。本文针对高质量社区居家养老进行研究,确立质量养老的标准,分析高质量社区居家养老的影响因素,并提出高质量社区居家养老的思路。  相似文献   

16.
姬琴琴 《发展》2010,(7):89-89
由于农村老年人口数量多、比重大,因此,关注农村养老理应是我国当前养老的重中之重。农村养老也就是农民的养老问题,但在谈及农民及养老问题时,许多人的思想还停留于传统养老模式,即以土地为依靠的家庭养老。诚然,农村传统的养老模式曾起过重要作用,但是,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和人们生活观念的转变,农村传统的家庭养老越来越显示出它的不足。  相似文献   

17.
60岁前人养房,60岁后房养人——以房养老的理论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房养老,为目前已空前严重的老龄化问题提供更为坚实的保障。本文是笔者最近对“以房养老”理论深入研究的成果的一部分,着重以“人养房”与“房养人”为题,从60岁左右的住户对住房可采取的不同措施入手,阐述了售房养老的基本原理及其运用,揭示了住宅与养老之间的深层次的关联,对优化家庭资源的长期配置。提高效用。尤其是对建立养老物力的基础等问题,进行了较为深入的探讨。  相似文献   

18.
杨帆 《魅力中国》2013,(13):53-53
随着中国老龄化社会的到来,养老问题逐渐暴露出来,养老服务不仅关系到老年人的福利,更影响国家的长治久安。他们的社会地位和社会生存环境有很大的改善空间。本文通过探讨潍坊养老服务的主流方式,并分析其中存在的问题,借鉴已有的经验,为市民养老方面的内容做些补充,以便更好地为老年人服务。  相似文献   

19.
张正 《理论观察》2015,(4):81-82
当前我国已进入了老龄化社会,“未富先老”成为一个突出的社会问题。近年来居家养老模式逐渐兴起,居家养老模式是指老年人通过政府的统筹,以社区为平台,既能得到社会上的有偿和无偿的服务,又不离开家庭,在家庭中安度晚年的一种养老模式。居家养老模式是符合中国国情的一种模式,既有大力推进的必要性,又有大力推进的可行性。居家养老模式必将成为今后我国养老模式的主流,是应对我国当前“未富先老”现状的良策。在推进居家养老模式中也存在着政府投入不足,宣传力度不够,有偿开发模式创新不足的问题。这些问题都会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得到逐步解决。  相似文献   

20.
嵌入式养老机构融合了单一社区养老、机构养老及家庭养老的优势,是构建未来养老服务模式的重中之重。基于对江苏省无锡市代表性社区嵌入式养老机构X中心进行的长期深入实地调研与个案分析情况,从系统辩证的视角出发,分析X中心的运营优势及问题,为城市社区嵌入式养老机构运营优化提出可行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