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农村金融体制改革的战略性重构重组与重建   总被引:22,自引:0,他引:22  
白钦先 《中国金融》2004,(12):26-28
包括粮食生产与供应问题在内的农业问题,10亿农民的生存、温饱、小康问题和农村经济(农业、工业、商业、服务业、金融业与教育)与社会发展稳定问题在内的所谓“三农”问题,是从根本上制约与影响中国现在和未来经济与社会发展稳定、现代化进程的核心点,是中国相当长时期内的弱点、痛点、热点与敏感点之所在。农业不现代化,中国无现代化;农民不富,中国不富;农村不稳,中国不稳。  相似文献   

2.
粮食生产事关国计民生。事关经济全局。事关社会稳定。但当前很多产粮大县、农业大县却陷入财政穷县的怪圈。这不仅不利于巩固农业基础地位,发展农业生产,保护粮食综合生产能力;还事关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为此,本期特刊发《六措并举解决财政困境——走出“农业大县、财政穷县”怪圈的思考》一,旨在为各地走出“农业大县、财政穷县”的怪圈提供有益借鉴。[编按]  相似文献   

3.
《黑龙江金融》2009,(10):51-53
黑龙江省在我国粮食生产中具有战略地位。2009年6月,胡锦涛主席在黑龙江考察时强调:“希望黑龙江继续抓好粮食生产,积极发展现代化大农业,真正使这片肥沃的黑土地成为国家可靠的大粮仓”。温家宝总理在全国“两会”上也曾经指出:“中国大粮仓,拜托黑龙江”。  相似文献   

4.
2003年国内粮食库存量跌至改革以来最低水平,粮食价格快速上涨,导致人们对中国粮食的安全问题产生担忧;2004年新年伊始,《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农民增加收入若干政策的意见》正式公布,这是时隔18年后中央再次把农业和农村问题作为中央一号文件下发,其中直接带有资金支持的政策占到相当大的比例,这一“含金量”颇高的文件再次引起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为此,本刊特邀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副所长李周撰文评述近期的粮食政策、行业走势。  相似文献   

5.
作为弱质产业,农业始终面临自然风险、市场风险和社会风险。近年来,黑龙江省农业生产不但实现了粮食总产“八连增”、农民收入“八连快”,还在2011年创造了粮食总产1114.1亿斤。取得了全国粮食总产和粮食商品量“双第一”的辉煌成绩。究其原因,大科技的强力支撑功不可没。  相似文献   

6.
1998年深化粮食流通体制改革以来,随着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农业和粮食工作的一系列方针政策的实施,促进了粮食生产与流通的协调发展。粮食消费结构实现了从“温饱型”向“小康型”转变;以“三项政策、一项改革”为主要内宾 粮食流通体制改革不断深化,购销市场化进程加快,粮食供求平衡和社会稳定得到保障。九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通过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指出:“粮食主要销区要加快粮食流通市场化进程”。作为农发行必须根据新形势的发展要求,主动介入各项改革,进一步完善信贷措施,以适应新时期国家产业政策和区域发展政策的调整变化。本人结合揭阳市是粤东地区最大粮食主销区,粮食市场化条件比较具备的实际情况,浅谈实行粮食市场化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和解决的建议。  相似文献   

7.
市场     
《中国保险》2005,(12):4-5
上海将建保险行业“黑名单”;《存款保险条例》初稿已完成;我国农业保险市场初步形成;中国人寿获评世界著名品牌;平安获“中国最佳企业公民行为”奖;中国买家信用风险研讨会在上海召开;  相似文献   

8.
《证券导刊》2011,(33):16-16
中国农业部9月1日发布《全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规划分为6章。“十二五”时期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总体目标是:粮食等主要农产品综合生产能力稳步提高.现代农业建设取得明显进展;农民收入大幅提高.农民生活更加殷实;新农村建设取得显著成效.城乡发展更加协调。  相似文献   

9.
稳定性原则。农业是整个国民经济的基础,粮食是基础的基础,各行各业都离不开粮食。所谓“无农不稳”,其核心可以说是“无粮不稳”。长期以来,我国农业结构得不到调整,卡壳就卡在缺粮上。粮食是调整农村产  相似文献   

10.
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人口众多、粮食供给严重不足,主要原因就是土地资源紧张,粮食严重依赖进口。随着国际粮食价格不断上涨、贸易限制的增多,继续依赖进口面临危险,因此,农业“走出去”发展不失为一种保障粮食安全的重要途径。吉林省作为我国的农业大省,基础雄厚,不少企业利用粮食种子丰富、技术先进等优势,走出国门,进行海外投资探索。  相似文献   

11.
<正>“农业强省”“中原粮仓”“国人厨房”……一张张“农业名片”共同指向农业大省河南。2022年河南粮食总产量为1357.87亿斤,位居全国第二,粮食总产量连续6年稳定在1300亿斤以上,为保障“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上”发挥了“压舱石”作用。立政之本则存乎农。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加快建设农业强国,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再次强调,为加快建设农业强国而努力奋斗。  相似文献   

12.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江苏省农业综合开发工作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党的十六大精神为指导,紧紧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认真贯彻落实科学的发展观,以农业产业化经营为主线,着力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和生态建设,提高农业和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着力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增加农民收入。  相似文献   

13.
“粮食自给工程”项目的三大政策目标是:“提高自给,巩固平衡,改善结构”,这是我国实施粮食自给工程的整体要求。自1996年粮食自给工程实施以来,由于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投入的增加和农业新技术的广泛运用,我省粮自工程项目区粮食供求关系及平衡关系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可以说前两项政策目标已经取得突破性进展。在粮食供给方面,项目区粮食自给率大  相似文献   

14.
正当中国人民满怀信心向着社会主义农业现代化目标迈进、中国的粮食生产稳定发展的时候,美国世界观察研究所所长莱斯特·布朗提出了“2030年谁来养活中国人”的悲观言论。他说:中国人口增加,耕地减少,粮食播种面积正在并将继续缩小,单产已接近极限,从而总产量将继续下降,到2030年中国自己生产的粮食产量将减  相似文献   

15.
通过分析农业社会化服务发展水平对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影响机理,并利用2011—2020年省级面板数据进行实证检验。结果发现:农业社会化服务发展水平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呈先缩小后扩大的“U”形趋势,且农业社会化服务对农村居民收入的提升效果大于其对城镇居民收入的影响;农业社会化服务发展水平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存在门槛效应;农村劳动力转移越多、农村人力资本水平越高,农业社会化服务对城乡收入差距缩小的作用效应越明显。把全国样本分成粮食主产区、粮食主销区和粮食产销平衡区三部分进行区域异质性检验,结果显示,农业社会化服务发展也有利于城乡收入差距的缩小。基于此,应在大力发展农业社会化服务水平的基础上,通过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和提升农村人力资本水平等方式强化农业社会化服务缩小城乡收入差距的作用,进而实现共同富裕。  相似文献   

16.
最近,农行贵州省分行结合贵州省实际制定下发了“四个优先政策”,支持农业和粮食生产,并要求全省各级农行进一步统一思想,充分认识金融支持农业和粮食生产工作的重要意义,自觉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的决策和部署上来,切实履行服务“三农”的市场定位,真抓实干、干出成效,为促进农业发展、夺取粮食丰收作出应有的贡献。  相似文献   

17.
世界上各个国家的政府都普遍把促进和维护农业及粮食生产长期稳定发展作为经济发展的重大战略问题,制定扶持政策。在我国作为农业政策性金融唯一的机构——中国农业发展银行(以下简称农发行)自成立以来,就被赋予支持粮食收购的重要任务,在促进粮食流通体制改革、支持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保证农民增产增收、增强国家粮食宏观调控等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有效解决了农民“打白条”和“卖粮难”问题。本文结合我国粮食发展情况及农发住粮食信贷业务发展历程,在分析农发行开展粮食信贷业务重大意义基础上,提出农发行支持粮食发展的措施和建议。  相似文献   

18.
吉林省松原市是农业大市,是国家重要粮食生产基地之一。松原市现有耕地125.9万公顷,每年粮食播种面积都在100万公顷左右,2013年松原市粮食产量已达到150亿斤,占吉林省粮食总产量约1/5。盛产优质水稻的著名东北四大灌区之一的前郭灌区、全国“四粒红”花生生产县扶余县、全国闻名的“马铃薯之乡”长岭县均成为松原市农业之“明珠”。  相似文献   

19.
<正> “手中有粮,心里不慌”。粮食问题,举足轻重。 我省人多地少,农业基础薄弱,是缺粮大户,长期靠调进粮食维持。由于我国农业在很大程度上又是“靠天吃饭”,粮食货源难以稳定。因此,我省粮食储备的任务相当繁重。与之不相适应的是,我省粮食商业企业的自有流动资金严重不足(平均水平低于10%),所需流动资金的80%以上,长期由银行贷款解决。  相似文献   

20.
为从定量视角分析我国粮食主产区“北旱”与“南涝”之间是否存在相关性,本文收集1978年~2010年粮食主产省份水灾与旱灾成灾率数据,采用典型相关分析计算四个主要粮食产区之间水旱灾害相关系数。研究发现:东北、华北粮食主产区旱灾风险与长江中下游粮食主产区及江淮粮食主产区水灾风险间具有较高相关性,易造成农业保险赔付的系统性风险;据此,从补贴、税收和防洪抗旱区域协调等视角提出农业水旱灾害风险管理的优化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