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赖华先 《老区建设》2014,(20):41-45
文章从中国文象思维的理论角度重塑了中国传统文化中有关"自然理性"的理论体系。从本体论方面阐述中国传统文化的"自然观念"是一种"自然理性";并从先秦文献中的"自然理性"(道)的量化分析来进行印证。文章第三部分阐述了自然理性的交往原则,主要有等级秩序、德、法三种。第四部分比较分析了自然理性的思维表达方式,指出中国文象思维是一种描述性的思维表达方式,而西方逻辑思维是一种陈述性的思维表达方式。并分析了自然理性的修辞手法,主要有象征(取象)、比喻(譬喻)、拟人(比拟)、类比(连类)等。  相似文献   

2.
生态理性是现代人在认识、完善自身与自然界的过程中形成的规范、约束和指导自我实践活动的自觉意识。它与生态哲学、生态文明存在着必然的逻辑关联,生态理性是引导生态哲学构建的思维范式先导,生态哲学是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实践基础,生态文明建设的发展也能推动生态理性与生态哲学的更好完善。在新时期,探寻生态理性的实践路径,对于我们发展生态哲学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两山论"是习近平总书记为破解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两难"悖论提出的一种绿色发展模式,为我国经济发展方式提供新理念和新方法."两山论"的实质是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两山论"具有思维方式的生态化、表达方式的通俗化、人民立场的民生情怀和矛盾分析的辩证思维等特征.以"两山论"引领生态文明建设要求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建立和完善"两山论"的法律法规和协同促进机制.  相似文献   

4.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理论创新成果和实践创新成果的集大成。文章梳理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从哪里来”“怎么来”和“到哪里去”,对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指导具有重大意义。研究发现: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形成源自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其内涵丰富,蕴含了深邃历史观、科学自然观、绿色发展观、基本民生观、整体系统观、严密法治观、全民行动观和共赢全球观,其演进与生态文明建设总体布局各个环节紧紧相扣。据此,文章提出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五个维度的最新进展。  相似文献   

5.
科学发展观是一种关于发展的总体看法和根本主张,是一个博大精深的理论体系,就其内在逻辑而言,具有价值理性和工具理性双重特征:就其外在逻辑而言,其科学性还要在实践中得到验证,具有理论价值与实践价值相统一的特征.科学发展同就其实践价值而言,又体现在多个方面:就其社会层面,体现为公平与效率的统一;就其人学层面,体现为自由与平等的统一;就其生态层面,体现为人自身的价值与生态价值的统一.  相似文献   

6.
大珠三角的生态化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玉清 《开放导报》2009,(1):89-91,106
生态文明为发展中的中国,乃至全世界的可持续发展指出了一条科学之路.作为世界工厂重镇的大珠三角经济区,未来不仅应该在经济增长中领先,更应该在和谐社会的建设方面领先,发展方向应是建设生态珠三角,成为生态文明从理念见于现实的试验田.  相似文献   

7.
中国传统思维特性,是一种具有明显的直觉式、灵感式和体悟式特性的思维方式.通过考察发现,以这种思维方式对世界进行观照与思考,往往显现出笼统性、零碎性以及模糊性的特点.因而不利于科学发现,同时也使得国民整体素质偏低,这大大影响了中国社会进步和文化创新.大力发展教育足提升民族思维水平的最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8.
管理既是一种社会实践,又是一种思维活动。思维方式,作为人们认识事物、思考问题的方式,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不各异,表现为一定的思维定势。对理性在管理中地位和作用的认识,是管理思维方式的重要内容,也是日美两国在这一问题上的显著差别所在。对这两个国家的管理理性观进行比较分析不仅可以加深对它们的了解,也有助于我们吸收发达国家管理论研究的成果,惜鉴它们的成功经验。一、两种管理理性观:价值理'性与工具理性理性主义在理论上存在价值理性和工具理性两大分支。日本把道德规范看作管理的理性要求,并以此作为行为的准则、价值…  相似文献   

9.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注重以人为本,注重生产发展,注重生活富裕,注重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协调发展。马克思生态文明思想对我国建设生态文明启示深刻。建设中国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有利于我国生态可持续发展,有利于我国文明发展多样化,有利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其建设对策主要包括:加快形成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建立科学合理的能源资源利用体系;加大污染防治和人居环境改善力度以及树立共建生态文明的社会理念。  相似文献   

10.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当前中国发展的重要指引。为了让广大群众更好地认识、理解、运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尤其是充分掌握、理解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实质与内涵,科学统筹的生态文明教育势在必行。科学、有效的生态文明教育需要以法治为基础,注重对大众生态文明观念的引导;建立专业的教师队伍,培养良好素养的学生;加强大众化教育这三种途径,学习好、坚持好、落实好这一惠及子孙后代、涉及到自身福祉的百年大计。  相似文献   

11.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中国式现代化一大特征。对此理解往往产生两种偏颇认识,即不顾生态文明的老路和消极对待生态文明的歧途。恩格斯《自然辩证法》“普遍联系”的思维将人与自然界概括为“顺从”与“改良”的辩证统一。习近平同志则把生态文明建设理论深化拓展为一种经济发展方式的变革。我们应当全面理解人类顺从自然界和“改良”、改造自然界的协同关系,树立以顺从为前提、以“改良”、改造为手段展开生态建设的辩证思维,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伟业。同时,进一步领会“守攻协同”的绿色现代化理念和实践是对共产主义准则的极大丰富,要不断运用科学技术进步升华人与自然相交换的多层次循环经济,不断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  相似文献   

12.
<正>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最具有原创性,只有把握其内生逻辑与思想内涵,才能准确理解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并全面、完整地理解和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生态环境问题是当今最大的政治、最大的民生,绿色发展前景广阔。一、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形成的内在逻辑1.吸取西方工业化的教训西方工业化以来,索取自然,征服自然,导致了人与自然关系的紧张和冲突。20世纪上半叶的“八大环境公害”,以及经济发展的不可持续性和全球气候变暖引起的不确定性,导致各国政府和联合国都在不断探索解决方案。随着可持续发展理念的诞生,国际社会积极探索经济发展与保护环境的良性互动,以摆脱危机。低碳、循环的绿色发展方式,成为选择。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吸取西方工业化教训,顺应了可持续发展的潮流。  相似文献   

13.
刘玲 《魅力中国》2010,(30):30-30,32
21世纪,中国面临着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提高生态文明水平,实现中华民族和平崛起的重任。绿色消费是一种科学、理性、可持续发展的消费模式,倡导绿色消费,是构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重要内容,是实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14.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逐渐探索出了一条适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道路.其是中国共产党根据我国的国情而制定出来的,不仅协调了生态文明、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间的关系,而且还创建了一种以人为本的,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文明形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特点就是要以积极的态度面对,把发展作为第一要义,以发展的眼光去看待问题,并用发展的方式来解决问题,使人和自然和谐相处,从而推动经济建设和生态建设共同发展,让发展的速度和生态的承载力相协调,在不断改进和完善的过程中实现经济的发展.本文将结合当前的生态文明建设现状,并从现状分析和探讨出在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的路径选择策略.  相似文献   

15.
论生态文明伦理观下生态农庄规划创新理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申庆涛 《乡镇经济》2008,24(5):46-49
生态文明是人类对物质文明的反思,是对人与自然关系历史的总结和升华。新农村建设的目标是实现我国农村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全面发展。在新农村建设的系统工程中,生态农庄旅游模式是一种能够促进农村社会经济发展、文化传播和满足身心愉悦的新型旅游方式,而在生态文明理念下对生态农庄景观的科学规划和设计则是实现这一目的的硬件保证。  相似文献   

16.
文章论述了敬畏、理性、诚信是支撑和谐世界的三种基本道德.全面分析了当前人类存在的缺乏敬畏意识、缺乏理性精神、诚信意识的危机以及成因;认为建设生态文明社会,需要重塑敬畏、理性、诚信三种基本德性,夯实生态文明大厦基石.  相似文献   

17.
党的十七大提出建设“生态文明”.这既是对人类文明进入转型期的规律性把握.也是对当代中国科学发展理念的实践性提升。生态文明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方向.它将给我们带来包括世界观、价值观和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的转变.从而形成一种新的维系社会和谐发展的力量。  相似文献   

18.
中国传统思维特性,是一种具有明显的直觉式、灵感式和体悟式特性的思维方式。通过考察发现,以这种思维方式对世界进行观照与思考,往往显现出笼统性、零碎性以及模糊性的特点。因而不利于科学发现,同时也使得国民整体素质偏低,这大大影响了中国社会进步和文化创新。大力发展教育是提升民族思维水平的最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9.
科学发展观是中国共产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发展的本质、目的、规律进行的全面概括,是人类社会发展理念的现代模式,具有鲜明的现代特色和全新的时代内涵。它不仅提供了一种新的价值思维、科学的认知方式,而且还开创了一种新的文明模式,是对人类社会发展观的创新。“以人为本”价值思维的提出,现代科学认识方式的运用,和谐社会发展目标的确立,为新世纪人类社会的文明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对全面小康社会的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张辉  马丽 《魅力中国》2011,(21):78-78
以中国为核心的东方绘画体现出的空间意识是中国传统思想和和哲学的外部表现,体现着中国的感性思维方式,以散点透视等方法表现出来。西方绘画体现着西方理性的思维观和理性哲学系统,放映在美学上是严谨的透视法则、写实的遗型等等。本文以探讨东西方绘画空间意识入手,探索和解释东西方绘画在空间表现上的异同,并阐释东西方绘画的造型特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