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文章通过构建和估计一个混合型新凯恩斯模型,首次检验了中国最优货币政策的类型,并系统比较了相机抉择和事先承诺的货币政策对中国经济的影响。文章综合运用极大似然估计法、反事实仿真、似然比检验、贝叶斯信息准则、二阶矩比较和脉冲响应等方法研究发现:(1)我国实施的货币政策与最优货币政策不存在显著差异,我国的最优货币政策类型是相机抉择的货币政策;(2)在我国,相机抉择、事先承诺的货币政策和最优泰勒规则都把产出稳定作为最重要的政策目标,其次是通胀稳定;(3)相对于事先承诺,相机抉择的货币政策使我国的产出和通胀更不稳定,并造成更大的社会福利损失;(4)在我国货币政策调控中,最优泰勒规则可以很好地近似和代替事先承诺的货币政策。  相似文献   

2.
桓宇 《当代经济》2006,(13):90-91
20世纪70年代以前,相机抉择始终在逻辑上更有说服力,然而动态时间不一致性概念的出现,给规则与相机抉择的争论带来了新的前景,引发了新一轮的规则与相机抉择之争.近期争论的形势正出现某种变化,双方的观点具有了更多的包容性,使得货币政策操作按"规则与相机抉择"的区别实际上转变为"是否遵守政策承诺"的区别.也就是说,影响货币政策效果的关键并非在于它的变或不变,而在于货币当局是否执行它所承诺的货币政策.  相似文献   

3.
于振荣 《财经问题研究》2004,(11):封三-封三
欣闻挚友于洪波同志的博士论文《中国资本市场发展中的货币政策抉择》目前已由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出版,由于笔者在日常的研究工作中也常涉猎到资本市场与货币政策等方面的问题,所以先睹为快,一口气将其读完.该书以前沿的金融学理论为指导,以大量翔实的数据为基础,运用实证分析与规范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我国资本市场发展给货币政策带来的影响与挑战及政策抉择进行了系统深入的多层次多角度分析,对我国货币政策的制定及其有效性的提高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堪称一部学术性与对策性相结合的力作.纵观全书,主要有以下几个突出特点:  相似文献   

4.
从西方相机抉择的宏观经济政策看我国经济的宏观调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论述了西方宏观经济政策的主要类型(财政政策、货币政策)、实施工具、相机抉择和两种政策的协调使用;并介绍了我国宏观经济的基本现状,阐述了我国政府如何使用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调控宏观经济。  相似文献   

5.
《经济研究》2016,(2):16-29
本文在新凯恩斯DSGE的框架下,从消息冲击的视角,区分并探讨了预期与未预期的货币政策冲击对我国通货膨胀的作用。同时,通过中美政策作用比较,以及参数和预期结构替换,探寻我国货币政策作用特征的根源及其机制。主要结论为:(1)我国货币政策预期冲击的效果要远强于未预期冲击;(2)与美国相比,我国货币政策的调控力度更大、持续性更小且存在轻微超调;(3)我国货币政策的特征源于经济主体的短视预期以及央行货币政策的不连贯性。本文的政策启示包括:(1)央行应通过沟通等形式引导公众预期以增强政策效果;(2)尽力避免相机抉择式的政策制定方式,保持货币政策的持续性;(3)货币政策应言行一致。概言之,我国货币政策应该更加透明、连贯和可信。  相似文献   

6.
卷首语     
中国宏观经济政策正在多层不确定性中抉择。我们需要解决的问题很多,既要保持经济的快速增长,抑制通货膨胀,又要进行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等等,由此,近期实施了一系列宏观调控政策,尤其是在货币政策从紧之下进行的系列调整。  相似文献   

7.
在中长期我国必须加快金融改革和社会保障体制改革,稳步、持续推进利率市场化,巧妙、逐步地抽回市场多年积累的流动性,在近期按照市场原则,相机抉择,确确实实推进有管理的浮动汇率政策,以提高央行货币政策的自主性;配合政府其他部门的政策手段,继续贯彻适度从紧的货币政策.  相似文献   

8.
《经济研究参考》2014,(7):45-59
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我国现行货币政策框架初步建立以来,货币政策操作适应宏观经济形势变化的需要,与财政政策及其他政策手段共同发挥宏观调控的作用。通过梳理总结10多年来货币政策框架调整改进和货币政策操作,可以发现我国的货币政策具有采用相机抉择模式、最终目标多元化、工具运用渐趋灵活、注重与财政政策协调搭配等特点。从货币政策机制化及政策有效性要求考虑,当前货币政策仍存在一些问题,包括:连续性、稳定性与灵活性、应变性之间的平衡机制不健全;政策决策机制及决策信息公开机制有待完善;有效兼顾内外均衡目标的机制尚未建立,且兼顾经济结构优化目标的操作存在负面效应;政策工具运用上对数量型工具的依赖程度偏高;利率、汇率和资产价格传导渠道还不畅通,同时信贷渠道受银行体系结构等影响传导效果不理想;与其他政策手段搭配中,因对政策叠加效应预估不足,导致调控效果不理想,或付出不必要的政策成本。党的十八大提出"健全现代市场体系,加强宏观调控目标和政策手段机制化建设"的新要求,货币政策有必要通过完善货币政策决策机制、形成兼顾货币政策多重目标的机制、提高货币政策工具运用的机制化程度、理顺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建立货币政策与其他政策手段的协调机制等方式,积极推进机制化建设,以促进宏观调控机制化程度和有效性的提高。  相似文献   

9.
降低货币政策动态不一致性的理论方法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货币政策的决策和执行过程可能存在动态不一致性。如果中央银行预先公布了保持低通胀的最优货币政策,但在随后的执行过程中,企图利用公众已经形成的低通货膨胀预期,执行完全相机抉择的政策,那么公众的理性选择是根据中央银行的最优化问题,重新确定自己的预期通货膨胀,使中央银行的  相似文献   

10.
选择什么样的财政货币政策才能对经济发展更为有利,是用稳定的政策保证长远目标的实现,还是用随机抉择的政策克服短期经济的波动,这是宏观经济政策、决策中一个相当重要而又大有争议的问题。宏观经济政策是立足于调节宏观经济运行的具有战略意义的目标  相似文献   

11.
货币供应量作为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有效性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1996年,货币供应量被正式确定为我国货币政策中介目标;但是,作为中介目标的货币供应量在可测性、可控性方面存在严重缺陷,而从实践情况来看,货币供应量的实际值与目标值之间存在很大的离差,在稳定价格并以此促进经济增长方面也不能令人满意;因此,随着经济金融的发展,货币供应量作为中介目标的有效性正在逐步降低。从历史角度观察,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演进趋势实际上是在不断寻找“规则”与“相机抉择”的替代和综合;而与传统政策相比,通货膨胀目标制最大的特点恰恰是实现了规则性与灵活性的高度统一,也正是由于此,受到了理论界越来越多的关注并成为我国货币政策的现实抉择。  相似文献   

12.
货币政策中性命题的重新认识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赵春玲 《经济学家》2004,(3):99-102
理性预期学派关于货币政策中性命题的模型分析只注意到人们受过去经验和经济变化的影响,而忽略了现期方面的信息,尤其是没有考虑到政府的经济政策因素对于预期的影响。因此 ,该模型所得出的结论是货币政策无效。本文通过对理性预期学派在预期通货膨胀时所使用的信息从时限上作适当的调整,用现期的信息代替过去的信息,发现实际产出方程中包括货币政策参数,因而得出货币政策中性命题不成立的结论。本文结论支持“相机抉择”的货币政策规则。  相似文献   

13.
当存在外部经济不确定性时,“相机抉择”的货币政策会导致中央银行与公众的博弈,形成“时间不一致性”。在K—P博弈模型的基础上,针对中央银行可能实施的通货膨胀政策,分别对信任机制和非信任机制下的中央银行与公众博弈行为进行分析,发现博弈的结果是形成子博弈精炼纳什均衡,出现“零和”,最终货币政策失效。  相似文献   

14.
改革开放30年的货币政策规范变迁——回顾与评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改革开放30年来的货币政策规范变迁过程,经历了财政出纳型货币政策规范、直接调控为主的相机抉择型货币政策规范、间接调控为主的相机抉择型货币政策规范以及隐性通胀目标制型货币政策规范四个阶段.通胀目标制型货币政策规范是当前我国货币政策规范的大势所趋.  相似文献   

15.
本文在回顾交易成本测度文献的基础上对直接交易成本研究方式提出了如下见解:交易的概念经Williamson的转换后,实际上不再要求交易主体与交易对象的产权关系以及产权关系的转移,也放弃了市场这个参照系.面对越来越复杂的研究对象,直接交易成本测度研究因跟从了交易概念转换而引致交易成本的概念扩展.在测度的实际研究中,交易成本面临主体的转换、内涵的变化和配置效果的明显差异,使得交易成本的比较意义不明晰.  相似文献   

16.
本文首先对转型期中国的货币政策操作实践进行了回顾总结,然后对规则和相机抉择这两种货币政策操作规范进行了理论分析.结果表明,由于相机抉择不仅具有时间非一致性的特点,而且还会造成通货膨胀偏差,故一般来说规则是优于相机抉择的.因此,尽快实现"相机抉择"型货币政策操作向"规则"型货币政策操作的转型,应是我国中央银行的明智选择.  相似文献   

17.
美国100年的货币政策史是一部放任—监管—再放任—再监管的循环轮回。与此相适应,货币政策理论和经济学思潮也经历了由自由放任到"相机抉择"、市场到政府、自由派到保守派的两大循环。回顾美联储货币政策100年的演变历程,检讨相关货币政策目标、货币政策手段及其作用的论争,美联储在货币政策制定和实施过程中对国际因素的考虑程度,特别是这场大衰退对货币理论和货币政策的影响,无疑具有重要的理论和政策意义。耶伦领导下的新的美联储在强调金融稳定的前提下,将会奉行更为积极的货币政策以实现充分就业、物价稳定和经济增长等货币政策目标。  相似文献   

18.
一、我国实施从紧货币政策的背景 1.货币政策。货币政策在西方发达国家应用已经非常成熟,它主要是货币当局通过对货币方面的调控来影响一国经济,达到经济稳定增长目的。在西方主要有两大理论:一是凯恩斯主义的“相机抉择”机制,即政策实施和经济状况反向操作,经济过热则紧缩货币,通过缩减信贷规模和提高利率水平从而抑制过热的需求;  相似文献   

19.
●西方国家调控需求的政策有一个演变过程:30——70年代,财政政策为主要调控手段,后来财政政策不断弱化,并逐渐演变为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相结合的相机抉择政策。 ●“罗斯福新政”的借鉴意义:政府投资拉动经济增长;需求扩张与体制改革应并进;开辟新市场缩小地区、城乡差距;实施再就业工程;防范扩张性的财政政策的负作用。 ●日本经济为何持续衰退、投资拉而不动,美国经济却8年持续增长这一正一反的事实说明,在制约经济增长的关键因素中,结构问题、启动民间投资与消费、货币政策的调控作用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20.
中国货币政策非对称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定华 《经济问题》2008,(11):21-23
通过对中国1984~2005年货币政策效果的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在中国货币冲击的紧缩效应大于扩张效应。因此,中国货币政策选择中,适时、谨慎地采取相机抉择规则的货币政策并采取渐进微调的方式进行操作是中国中央银行的现实选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