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就业是人民美好生活中至关重要的一环,只有解决就业问题,基本生活才会得到保障。就业关系到我国社会目标的方方面面,是实现我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的必经之路。然而,反观我国现在的就业形式,不仅仅是劳动力需求大于供给的问题,还存在着一些结构性问题。在这些问题并未解决的情况下,2020年新冠疫情的爆发无疑是一种雪上加霜。在全球经济下行的大环境下,如何使人民群众依然保持信心,处理好就业问题就尤为关键了。从微观角度对就业形式进行数据分析,能够更清晰地观察到就业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2.
民生问题指的是人民群众基本生存和保障问题,其主要包括了教育、医疗、就业、收入分配、社会保障以及社会管理和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中国共产党的宗旨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解决民生问题,要始终代表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昌都作为西藏四个地级市之一,解决好其民生问题对于保证西藏自治区的安全稳定有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3.
就业问题是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核心问题,必须予以高度重视。对劳动者来说,就业是他们赖以生存、融入社会、实现人生价值的重要手段,也是他们共享经济社会发展成果的基本条件。因此,就业是民生之本。促进就业是一个系统工程,它涉及到政府、企业和社会组织及劳动者等主体。  相似文献   

4.
管慧琴 《发展》2012,(8):106-106
图书馆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繁荣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渠道,也是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的主要阵地,对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养,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具有重大意义。县级图书馆要充分发挥公益服务的社会功能和文化职能,就必须进一步加强图书馆内部的科学管理。  相似文献   

5.
人是社会的主体,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必须提高全民的素质;必须充分认识实现好维护好人民的根本利益问题;必须解决好大量工人就业的问题;必须加强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必须充分发挥人力资本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我国已将加快建立公共就业服务制度作为“十五”期间的重要目标,这对解决我国当前的就业问题影响重大。本文首先对公共就业服务制度的发展和内容做了基本概述,然后着重阐述了公共就业服务制度发展中的问题及解决思路。  相似文献   

7.
加快推进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是维护好、实现好、发展好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的重要途径,然而,当前由于种种原因,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发展不平衡,这就需要我们进一步提高认识,加快步伐,通过多种措施,推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发展,使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得到了维护和保障。  相似文献   

8.
一、树立和落实好科学观。要处理好“本”与“末”的关系。即要坚持以民为本,妥善处理好稳定与发展的关系。在推进改革、开放、发展过程中.要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决不能本末倒置。发展决不能以牺牲人民群众利益为代价。改革决不能损害绝大多数群众的根本利益。当前,就是要进一步做好增加就业、加强社会保障工作。积极帮助城乡特殊困难群众解决生产生活问题。  相似文献   

9.
城市的发展共有五个大的核心问题。第一个核心问题是就业。虽然这么多年我们的GDP在逐年上升,但我们的就业形势却越来越严重,社会上“黄、赌、毒、黑”泛滥,反映了我们的就业问题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对于城市的发展,就业问题应该是首要的。即在城市的规划,城市的发展战略方面,要把就业摆在第一位。人的本质是社会关系组合,最核心的关系是劳动关系,这个问题解决不好,没有好的社会保障,没有好的保安措施,城市的发展就遇到许多困难。所以对于城市就业问题我们要树立新的发展观,在发展规划上,要把其放在第一位的。  相似文献   

10.
李雨霞 《魅力中国》2014,(2):382-382
公共管理者是一个特殊的职业群体,他们掌握着公共权力、担负着实现社会公共利益的重大责任,其职业道德状况直接地制约和深刻地影响着党风、政风和整个社会风气的好坏及其发展方向。当前出现了某些官德不彰、权力失范的问题,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也加强了反腐力度,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但这并不能解决根本问题。本文认为唯有从根本上加强公共管理者的职业道德建设,也才能够从根本上杜绝腐败这一现象,也才能够更好地服务社会、服务人民,保障社会的文明进步以及公平正义。  相似文献   

11.
就业是民生之本,是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的重要基础。2010年召开的自治区党委七届九次全委扩大会议提出重点解决零就业家庭就业问题,并且将零就业家庭就业援助工作作为新疆实现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的一项重点民生工程。2011年是自治区确定的民生建设年,如何继续落实好零就业家庭24小时动态清零政策,促进就业再就业工作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通过对零就业家庭就业援助政策背景、实施情况、存在问题等进行深入分析,提出了提升零就业家庭成员就业竞争力、促进零就业家庭稳定就业的相关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2.
解决就业再就业问题,意义重大,不仅关系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关系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而且关系国家的长治久安,是重大的经济问题和政治问题。 那么,如何采取有效的政策措施实施再就业呢?江泽民同志在全国再就业工作会议上指出,要通过发展经济来促进就业,通过扩大就业推动经济发展,实现发展经济与扩大就业的良性互动。这就要求我们必须立足于发展.坚持把发展经济作为解决就业问题的根本途径.正确处理发展经济与扩大就业的关系,用改革发展的新思路来广开就业门路,实现社会就业的稳定增长。  相似文献   

13.
魏小文 《北方经济》2012,(4):102-103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在得到快速发展的同时,就业问题也日益严峻。能否解决好我国目前的就业问题,己成为关系到社会的安定、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推进和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重大问题。税收作为政府宏观调控的重要工具,在解决就业问题上应有所作为。本文在介绍我国现行促进就业税收政策存在问题的同时,提出了完善促进我国就业税收政策的建议。  相似文献   

14.
中小企业的发展,直接关系到和谐社会的建设,直接关系到解决就业和增收的大问题,已经成为推动国民经济发展、促进市场繁荣和社会稳定的重要力量。不过,对于地处内陆的陕西省来说,尽管近些年来中小企业的发展势头良好,得到了长足发展。但随着更多境外企业、国内发达省份企业和产品的涌人,市场竞争日趋激烈。  相似文献   

15.
北京大学企业管理案例研究中心主任何志毅《关于“中国最受尊敬企业”评价体系与评选方法的思考》一文这样写道:赚钱的企业好,因为它是人民用人民币投票选举出来的企业,说明它满足着人民的需求,受到人民的爱戴。解决就业多的企业好,它解决的就业多,也就是供养的民多,为社会安定团结的贡献就大。纳税多的企业好,它给政府纳税多,对社会管理工作的贡献就大。公益事业做得多的企业好,说明了它有公德心、有社会责任感。如果企业可以使用户满意、员工满意、政府满意、社会满意,这个企业就一定是受尊敬的企业。  相似文献   

16.
江泽民同志在十六大报告中强调:“千方百计扩大就业,不断改善人民生活。”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和经济结构调整步伐的加快,各级党委、政府面临的就业矛盾和就业压力日益突出。解决就业和再就业问题,已成为当前一项重大而紧迫的任务。近年来的实践表明,加快“三化”建设进程,能够增加更多的就业岗位,进而发挥劳动力充裕的比较优势,进一步提高经济增长的速度和效益,实现经济增长与就业增长“双赢”目标。工业化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主要支撑,也是就业和再就业的重要载体。从我国就业发展的长期走势来看,就业压力短期内难以缓解,如果就…  相似文献   

17.
《浙江经济》2022,(4):F0002-F0002
共同富裕本身就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一个重要目标。我们要始终把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实现现代化过程中不断地、逐步地解决好这个问题。要自觉主动解决地区差距、城乡差距、收入差距等问题,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统筹做好就业、收入分配、教育、社保、医疗、住房、养老、扶幼等各方面工作,更加注重向农村、基层、欠发达地区倾斜,向困难群众倾斜,促进社会公平正义,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  相似文献   

18.
陈挺  胡勇 《宁波经济》2010,(12):45-47
据统计,2010年全国高校毕业生将有630万,就业形势相当严峻。浙江的大学生就业形势也不容乐观,今年的毕业生人数达到25万人,其中宁波的大学生毕业人数约20000多人,创历史新高。对于宁波当地政府和各职能部门来说,如何将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解决好,直接关系到宁波当地的社会民生,关系到和谐社会环境的营造。  相似文献   

19.
就业是民生之本,高等学校的主要功能定为社会培养人才。对社会来说,如果毕业生不能就业,就不能成为现实的生产力,对于高校来说,学生没有就业,就不能说实现了为现代建设服务的方针,对于毕业生来说,不能就业,就意味着不能体现自身的价值,因此,要做好学生的就业工作,需要学校和毕业生共同努力。  相似文献   

20.
浙江富民强省的发生逻辑与经验启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发展是发展什么?是谁或什么实际上得到发展?谋求发展的背后是什么需求?这样的发展如何才能实现?这是美国社会学家沃勒斯坦在《发展是指路明灯还是幻像》一文中针对目前一些发展的异化而提出的几个尖锐的问题,而这些问题也正是科学发展观所要回答与解决的问题。我们的社会是一个以民为主的社会,也就是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人民既是社会现代化的建设者,又是实现社会现代化而最终为之服务的目标和对象,尽最大限度减少人民分担发展、改革的成本和代价,让人民尽可能多地参与发展的整个过程,让人民尽可能多地分享发展的资源和成果,满足人民的基本需求,如就业需求、安全需求、教育需求、保障需求、文化消费需求、人的尊严需求等,以最大程度地体现人文关怀和发展的人本性。这正是发展的最高尺度。 浙江在改革开放后,城乡居民收入稳步快速增长,从1980年的430元和219元分别提高到2005年的16294元和6660元,城乡居民收入长期高居全国各省区首位,居民收入差距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实现了经济增长与居民收入增长同步、富民与强省并举的良性发展。这其中有着怎样的发生逻辑?这样的发生逻辑能带给我们哪些经验启示?这是本文所要探讨的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