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王欣  马振宇 《老区建设》2009,(24):36-37
“哭嫁”是土家族女性站在人生重大转折点上对自己人生的一次理性回眸,通过情感宣泄,卸掉角色转换时的情感压力与重负,告别旧的女儿角色,为进入媳妇角色做心理准备。哭嫁歌作为土家族的文化奇葩,是土家族妇女千百年来智慧的结晶,展现了土家族婚姻制度的发展变化。  相似文献   

2.
宫修建 《黑河学刊》2011,(2):50+57-50,57
张大千的少儿时代是在姐姐张琼枝及嫂子罗正明的看护下长大,姐弟之间深厚感情。张琼枝聪明丽质,可称先生绘画艺术的蒙师,先生那一时期所接触到的诸多儿童文化现象都与她不可分割。但姐姐十八岁时的"哭嫁悲歌"却成了先生永远的心痛。通过这一民俗事项对民族音乐学中的"哭嫁之音"略作思考。  相似文献   

3.
居住于滇南一带的哈尼族由于信奉万物有灵、万物有魂的原始宗教,在漫长的历史演变过程中形成了“叫魂”这一特殊的习俗。该习俗在现代的哈尼族村落依然有一定的保存,文章通过对哈尼族“叫魂”习俗进行人类学角度的描述,在分析其文化特征的基础上阐释其在民族村落内部的特殊教育价值。  相似文献   

4.
哭嫁是我国许多民族包括汉族曾经都有过的一种婚嫁行为.这种婚嫁习俗是女儿出嫁时为了表达对父母的养育之恩,对兄弟姐妹、儿时玩伴的陪伴之情,对娘家山山水水一草一木的依依留念,以及对婚姻不满、未来惶恐、妇道矜持等多种因素杂陈而哭泣.由于哭嫁时的哭腔是有固定结构和旋律,说唱性极强,唱词也有固定的唱本,而且每个民族和各个地方都有一定的差异性,所以从某种程度上来讲,哭嫁习俗也可以归到艺术范畴里研究.乌江流域仡佬族哭嫁习俗的消失不是偶然性发生,它是时代发展的一种必然和规律,从传统文化的价值取向角度探析哭嫁婚俗的存在和消失具有一定的价值和相当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5.
原生态歌种"花儿"是流行于中国西北陇中高原的山歌歌种。其传唱流域广,传唱区域跨省越省(区),传唱民族众多,具有开放性、多重性、交融性等特点,也成为极具特点的地域性音乐。对其进行活性文化保护与开发势在必行。而把其作为一种旅游资源,既可以发展地方经济,提高老百姓的生活水平,也可以让其适应社会,在开发创新中继承发展。  相似文献   

6.
高娃 《魅力中国》2014,(19):139-139
在哈尼族的自然崇拜里,对“竜林”的祭扣活动是每年哈尼族比较盛大的活动。对选择神树即“竜树”、对“竜树”的祭祀与对“竜林”的祭祀使得哈尼旋人民对奄林的保护上升到自然崇拜,对神树的信仰,从而起到了保护生态环境的作用。笔者在研读10篇论文后,就哈尼族对“祭竜林”的一个宗教仪式所上升到的宗教情怀。来谈哈尼族的宗教生态现,从而展望哈尼族生活环境的生态保护与发展。  相似文献   

7.
韦庆辛 《黑河学刊》2012,(9):182-183
"文化养老"是一种能体现传统文化与当代人文关怀的养老方式。当前,"文化养老"存在认识不到位、宣传引导不够、学习活动阵地不足、长效机制不够健全、发展不平衡等问题。应采取加强组织领导、强化宣传引导、加强老年大学的建设与管理、强化离退休活动中心(室)建设、积极开展喜闻乐见的各类文体活动、鼓励和支持老年人继续参与经济社会建设等措施来推进"文化养老"。  相似文献   

8.
科学发展,升级晋档; 嘴里常念,心中常想。 科学规划,计划实施; 核心增收,紧抓不放。  相似文献   

9.
贺柳晴 《魅力中国》2013,(20):105-105
《项链》是“短篇小说之王”莫泊桑的代表作之一,一个小公务员的妻子,在接受了部长举办的晚会的邀请后,出于虚荣心作祟,向一个贵妇人借了一条项链。后来这条项链不慎在舞会上丢失,为了赔给朋友一模一样的项链。而后落入高利贷的陷阱,就此开始了艰辛的生活,葬送了十年的青春。最后,当她在还清欠款后,偶遇那住贵妇人时,妇人却告诉她那条项链其实是假的。这篇小说尖锐的讽刺了小资产阶级的虚荣心和享乐主义的思想,同时还有对主人公的深深同情。其中也不乏对主人公勇于承担,内心真诚的赞美。  相似文献   

10.
本论文主要从"飞翔"角度阐述托妮·莫瑞森的代表作<所罗门之歌>的主题."飞翔"是黑人文化中一个颇具神话色彩的传说,黑人女作家托妮·莫瑞森将这个传说作为故事的主线和象征的核心创作出了该部小说,旨在弘扬黑人民族传统,指引当代黑人重新认识自己、认识自己的民族,摆正今后所要前进的方向.本文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简单介绍下<所罗门之歌>及选择的主题,第二部分详细分析了四位人物的不同"飞翔":奶娃·戴德的父亲小麦肯·戴德,姑妈派拉特,他的朋友吉他,以及奶娃自己的"飞翔",第三部分总结全篇,点出作者想要传达的信息.  相似文献   

11.
婚姻习俗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中国古代的婚姻习俗中,男方通常在黄昏时到女家迎亲,而女方随着男方出门,这种“男以昏时迎女,女因男而来”的习俗,后被简称为“昏”“因”,这也是“婚姻”一词的起源。换句话说。婚姻是指男娶女嫁的过程。  相似文献   

12.
李靖慧 《魅力中国》2013,(25):131-132
汉字以隶变为分水岭。分为古文字和今文字两个阶段,古文字带有象形特征。东巴象形文字是一种原始象形文字。本文试通过对汉字古文字“天”与东巴文“ ”两宇的字形与字义的阐释.来挖掘其各自所保留与传承的不同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13.
郑轶楠 《环球财经》2004,(2):46-46,55,56
因为我们并不真懂休闲,于是将“假日经济”奉为至宝。专家的建议是:年关时节,要多一些人文气。  相似文献   

14.
唐文燕  李自忠 《西部大开发》2010,(2):158-158,142
侗族大歌是侗族的一部史诗,将侗族大歌引入中小学音乐课堂,对于继承和发杨民族文化传统具有重要的意义。笔者讨论了“侗族大歌进课堂”的意义;从中小学音乐教学育人目标出发,阐述了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角色定位。  相似文献   

15.
《中国老区建设》2009,(6):F0002-F0002
江苏省灌南县新镇,为把国家农机下乡政策落到实处,镇农机配合县农机局组织300台套收割机、插秧机喷灌机、旋耕机等农机械,  相似文献   

16.
“三爱五福”文化体系,是对乳山母爱文化内涵的丰富、发展和提升,是文化理念和文化成果的提炼创新,是新时期乳山人民共同奋斗的精神家园和共同追求的幸福家园,是号召全市人民凝心聚力、加快建设幸福乳山的总动员令和具体实践。  相似文献   

17.
张译芳 《魅力中国》2014,(17):115-115
色彩作为人们日常生活重要的组成部分,使人们的生活绚丽多彩。然而,人们对于色彩的认知并不仅仅停留在视觉层面,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赋予其不同文化内涵。这点在文学作品中体现的尤为明显。红色是被中国人视作吉祥色,而在西方人眼中却并非如此。中西方人最红色的不同理解在文学作品中体现的十分明显。本文旨在通过分析多部中西方文学作品中的红色意象来阐释“红色”在中西方文化中的不同内涵。  相似文献   

18.
奴隶制结束后,在白人主流文化的影响下,非洲民族传统文化逐渐走向边缘化,非裔美国人面临种种身份困境.如何重建美国黑人文化身份也成了非裔美国作家莫里森关注的重点.运用后殖民批评理论中的身份认同、 文化霸权、 民族文化主义等术语分析莫里森小说中的黑人文化身份困境,反对种族主义和性别歧视,弘扬黑人民族传统文化是非洲民族文化的重建之路.  相似文献   

19.
赖培清 《开放潮》2004,(7):59-60
在“中国国石”评选中,福建寿山石因其独特的潜质,丰富的文化内涵而脱颖而出,名列六十候选石榜首。那么,为什么要力推寿山石?做好“寿山石”文章有何意义?带着这些问题,记者专访了中共福州市晋安区委书记、海峡寿山石文化研究院院长陈吉。  相似文献   

20.
《开放潮》2006,(1):4-7
中共中央、国务院于年初发出《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若干意见》。指出必须充分认识文化体制改革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抓住重要战略机遇期,深化改革,加快发展,为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注入强大动力。《意见》强调了文化体制改革的指导思想、原则要求和目标任务。并对推进文化体制改革提出了具体要求。[编者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