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王欣  马振宇 《老区建设》2009,(24):36-37
“哭嫁”是土家族女性站在人生重大转折点上对自己人生的一次理性回眸,通过情感宣泄,卸掉角色转换时的情感压力与重负,告别旧的女儿角色,为进入媳妇角色做心理准备。哭嫁歌作为土家族的文化奇葩,是土家族妇女千百年来智慧的结晶,展现了土家族婚姻制度的发展变化。  相似文献   

2.
哭嫁是我国许多民族包括汉族曾经都有过的一种婚嫁行为.这种婚嫁习俗是女儿出嫁时为了表达对父母的养育之恩,对兄弟姐妹、儿时玩伴的陪伴之情,对娘家山山水水一草一木的依依留念,以及对婚姻不满、未来惶恐、妇道矜持等多种因素杂陈而哭泣.由于哭嫁时的哭腔是有固定结构和旋律,说唱性极强,唱词也有固定的唱本,而且每个民族和各个地方都有一定的差异性,所以从某种程度上来讲,哭嫁习俗也可以归到艺术范畴里研究.乌江流域仡佬族哭嫁习俗的消失不是偶然性发生,它是时代发展的一种必然和规律,从传统文化的价值取向角度探析哭嫁婚俗的存在和消失具有一定的价值和相当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3.
哭嫁的风俗,不知道起源于什么时候。战国时期,赵国的公主嫁到燕国作王后,她的母亲赵太后在临别时“持其踵,为之泣,祝曰,必勿使返。”这大约就是后来长盛不衰的哭嫁风俗的滥觞了。[第一段]  相似文献   

4.
20世纪50年代以前,秦巴山区广泛流行着哭嫁民俗,从中不难看出秦巴山区女性的传统婚姻心理:对婚后生活的担忧;对父母及兄弟姐妹的不舍;对婚姻不能自主的不平。虽然,对于父母来说,女儿出嫁意味着她找到了人生的归宿,因而了却了父母的一桩心事,然而,对于女子而言,前途未必乐观。出嫁在即,担忧、忐忑、不舍、不平一齐涌上心头,化为簌簌的泪水,在哭嫁的习俗中得到明正言顺的宣泄。  相似文献   

5.
唱歌是侗族人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他们以唱歌为荣,处处有歌,事事有歌,人人会歌,以歌代言。会唱歌被认为是聪明能干,知识丰富的象征。所以在侗乡,小孩学歌,父母教歌,歌师传歌,年轻人“行歌坐夜”、 “月堂对歌”已成为普遍现象。侗族有句谚语说得好: “饭养身,歌养心。”这句话说出了民歌和侗族人民生活息息相关的内涵。 赶歌场 在贵州黔东南州的天柱、锦屏、剑河、三穗、镇远一带,盛行着“赶歌场”的习俗。热闹非凡的歌场有十余处,其中最盛大的歌场数天柱渡马的二十坪歌场。这里寨前碧水长流,潺潺有声,河边榕树挺立,铺天盖  相似文献   

6.
红土地上创业歌李道仁会昌县曾经是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邓小平同志担任过中心县委书记的所在地。这块红色土地有着丰富的地下资源,但是由于种种原因,长期处于沉睡状态,资源上的“富翁”却成了经济上的“穷汉”。近几年来,在老建、财政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先后投入几百...  相似文献   

7.
宫修建 《黑河学刊》2011,(2):50+57-50,57
张大千的少儿时代是在姐姐张琼枝及嫂子罗正明的看护下长大,姐弟之间深厚感情。张琼枝聪明丽质,可称先生绘画艺术的蒙师,先生那一时期所接触到的诸多儿童文化现象都与她不可分割。但姐姐十八岁时的"哭嫁悲歌"却成了先生永远的心痛。通过这一民俗事项对民族音乐学中的"哭嫁之音"略作思考。  相似文献   

8.
柳絮 《黑河学刊》2010,(5):39-40
科举制度是我国古代社会通过分科考试的方式选拔人才的一种制度。起源于隋朝。有着一千三百多年的历史。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特别是在唐代,科举制度已经发展完备,与科举制度有关的许多社会习俗也对人们的影响越来越深刻,其余响很多绵延至今。以“打眊矂”与“宴红绫”两个与唐代科举制度紧密相关的习俗为例,对唐代科举习俗和科举文化进行认识。  相似文献   

9.
目腦縱歌     
農歷正月以後半個月左右,中國雲南省景頗族人民都要舉行傳統慶典的歌舞盛會“目腦縱歌”。“目腦縱歌”。既可稱“目腦”,也可叫“縱歌”,是大家一起歡歌舞蹈的意思。每逢目腦縱歌節,方圓数百裹山鄉村寨的男女老幼,穿上鮮艷的民族服裝,一大早就成群結隊地匯集到”縱歌”的廣場,參加節日盛會,景頗男青年頭戴的白包頭,红包頭穗子鮮艷奪目,長刀在阳光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如果说中国经济的发展成为世界一个亮点的话,那么,长江三角洲的发展则是中国最大的一个亮点,在这块活力四射的经济热土上,新事物层出不穷,新创造此起彼伏,新亮点绵延不绝。作为“长三角”15座中心城市之一的泰州,近年来以沿江开发为突破口,唱响创业富民主旋律,奋力推进路越式发展、活力四射,大放异彩。感受这片崛起的土地,“大江歌”、“创业歌”正合奏出雄浑的交响。  相似文献   

11.
仪式歌     
彭金山 《西部人》2003,(2):44-45
陇东大地,是孕育和生长民歌的良田沃野。这种以歌抒情的生活方式,也表现在丰富多彩的礼仪活动中,成为一类独特的说表艺术。就拿结婚来说,从“下马”、“拜堂”、“披红挂花”、“入洞房”、“撒帐”、“铺床”到“出洞房”、“告席”、“谢宾客”,各个环节都有不同的说表辞,而且完整系统,有时同一个环节,就有四五种不同的说表。说表辞有固定的说表对象和程式,但没有固定的话语,一般都是说表人根据时代背景、社会时尚和具体的说表对象、家庭情况及说表场合,即兴编词。下面是一段曾于20世纪70年代流行在合水一带的婚礼说表辞。给新…  相似文献   

12.
华丰之歌     
1990年6月10日,吴官正省长来到宜丰县华丰塑胶企业有限公司,考察了这个年产值超千万、利税超百万的中外合资企业后,高兴地说:“你们的企业办得不错。希望外商多引进一些外资企业来。”消息传到县政协常委、原侨办主任谢庭阶同志耳里,他激动得一夜未眠。“华丰”是全县乃至全区第一个合资企业,从“孕育”到“分娩”,无不渗透着老谢等创业者的心血和汗水;“华丰”是说写在改革开放时代乐谱上的歌,她的每一个音符,无不凝结着老谢等建设者的欢乐与痛苦。回忆起创建“华丰”的日日夜夜,老谢的思绪象耶溪河水一样奔腾翻滚……  相似文献   

13.
“骑马过草地,不走扬鞭枝;举鞭又见妹,手软空恨马扬蹄……”一位年逾50的农妇,以一首嘹歌中的经典——《恋人》,夺得了广西山歌协会在平果县举办的2006年度广西“嘹歌飞扬”歌王选拔赛的头筹,获得四星级王冠一顶,成为名副其实的“广西歌王”。她,就是平果县太平镇的周秀花。[第一段]  相似文献   

14.
四川东南部地区,自古流传一种别致的婚俗,称作踩斗哭嫁(图1),并已申报为非物质文化遗产。这是一种什么风俗呢?从图片上看,就是一位穿戴完整的待嫁新娘,面对着代表神祖形像的天地君亲师墙贴和摆有香烛的供桌,盖头而坐。唯一的特点是,新娘左脚落地,右脚踩在一只用红纸复面装饰的方形斗上。新娘的椅背后,还有一位小男孩背靠而立(其中还有内涵),这就是当地流行的踩斗哭嫁。也即待嫁的新娘在等待男家迎娶前,必须按照这种方式:脚踩木斗,哭诉一场,才能离开娘家。这个哭嫁主要是面对斗和先祖牌位哭诉,哭诉中既有对  相似文献   

15.
唐文燕  李自忠 《西部大开发》2010,(2):158-158,142
侗族大歌是侗族的一部史诗,将侗族大歌引入中小学音乐课堂,对于继承和发杨民族文化传统具有重要的意义。笔者讨论了“侗族大歌进课堂”的意义;从中小学音乐教学育人目标出发,阐述了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角色定位。  相似文献   

16.
1986年,我作为一名民间文艺工作者去柴达木采风,惊异地发现那里真是一个民族民间文化的富矿区,那里生活的蒙古族可以称得起“歌”的民族。  相似文献   

17.
乔红 《魅力中国》2010,(15):20-20
黔东南苗族是我国较大的少数民族之一,它分布广泛,历史悠久。具有“以歌养心,以舞养身,以酒养神”的苗族生活。美丽的黔东南还具有原汁原味的节日文化,斑斓典雅的服饰文化,独特的习俗民间文化,丰富多彩的民族民间文化需要保护和传承。  相似文献   

18.
中国企业家,头上戴“乌纱”当前,我国国有企业改革正处于体制革新和结构调整的关键时期,一些长期积累起来的矛盾,尤其是困扰人们很久的企业及其经营者的“行政级别”问题日益显现出来。在计划经济条件下,中国企业厂长、经理的产生具有很强的政治色彩,而且缺乏明确的选拔标准,与其说是企业家,倒不如说是另一种形式的行政官员,其政治、经济、社会地位均与“行政级别”挂钩。中国企业家属行政型企业家,而非职业型企业家。进人市场经济时代,市场已不再承认企业及其经营者“行政级别”的高低,只承认竞争能力的强弱。真正市场经济的国…  相似文献   

19.
刘三姐歌谣的源流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石丽琳 《科学决策》2008,(10):109-110
刘三姐歌谣是流传于岭南一带的民间山歌、歌谣的总称。刘三姐歌谣是“歌仙”、“歌圣”的刘三姐和无数壮族民间歌手长期在壮族民间传歌培育形成的成熟的壮族民间音乐主要形式之一;它涵盖了聪明善良、勤劳好歌、乐观向上的壮族人民的特征,;它是展示壮民族几千年精神文化历史长卷的重要载体,是壮族人民在长期的生活中的集中反映。它对高师音乐教育改革有着重要的启示。  相似文献   

20.
白剑 《中国西部》2010,(12):88-93
<正>四川东南部地区,自古流传一种别致的婚俗,称作"踩斗哭嫁"(图1),并已申报为"非物质文化遗产"。这是一种什么风俗呢?从图片上看,就是一位穿戴完整的待嫁新娘,面对着代表神祖形像的"天地君亲师"墙贴和摆有香烛的供桌,盖头而坐。唯一的特点是,新娘左脚落地,右脚踩在一只用红纸复面装饰的方形斗上。新娘的椅背后,还有一位小男孩背靠而立(其中还有内涵),这就是当地流行的"踩斗哭嫁"。也即待嫁的新娘在等待男家迎娶前,必须按照这种方式:脚踩木斗,哭诉一场,才能离开娘家。这个"哭嫁"主要是面对"斗"和先祖牌位哭诉,哭诉中既有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