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语法隐喻是功能语法中的一个重要概念,而名物化是构成语法隐喻的重要来源。本文首先对名物化隐喻定义进行界定,进而提出并阐述了名物化隐喻在语篇中的五大特性,并通过分析大学体验英语教材某语篇来具体分析以上五大特性,进一步说明名物化隐喻的使用使得语篇中的意思表达得更加客观、严谨、紧凑、合理、简练。  相似文献   

2.
韩礼德在指出语法隐喻研究实质的基础上,强调了其在反映和重塑人类经验时所起的作用。本文主要介绍了韩礼德的概念隐喻和人际隐喻。概念隐喻可以分为过程之间的转移、同一过程内的转移和名词化;人际隐喻是从情态隐喻和语气隐喻两个方面来加以介绍的。  相似文献   

3.
写作能力是语言学习者的基本技能之一,但同时也是学习者的难点之一。本文简要地介绍了概念语法隐喻的涵义及其理论要点,并阐述了概念语法隐喻在英语写作中的作用,简要探讨了英语教师如何将概念语法隐喻应用到英语写作教学中去,以望能使学生的英语写作能力有所提高。  相似文献   

4.
隐喻作为一种认知现象,其意义的理解离不开语境,因此,隐喻也是一种语用现象。结合认知语言学中的重要概念,用语法化来分析语法化与隐喻的关系,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了解隐喻的形成机制。  相似文献   

5.
文章从认知的角度探讨IF条件分句中-Ф,-s/-es的语义,对条件分句中-Ф,-s/-es语义的认知拓展作出合理的解释。文章认为,隐喻化和转喻化现象存在于将来时性的条件分句中。当-Ф,-s/-es原有的语法意义不足以表达新的概念时,-Ф,-s/-es通过认知模式与其语法意义得到了统一.从而使其语法意义得到了拓展。  相似文献   

6.
现代汉语中的语法隐喻现象,体现了一些重要的隐喻投射原则:“数量词”句法组合中体现了语法隐喻动作/感知/语言之间的投射原则;复句中体现了行为/认知/语言之间的投射原则;紧缩句中体现了语法隐喻的语法/语义/语用之间的投射原则。  相似文献   

7.
张书慧 《魅力中国》2010,(30):31-32
概念隐喻与人类对所使用的语言的理解之间关系密切。本文从认知的角度对英语中爱情隐喻的意义及其认知理据、爱情隐喻的多面性进行了详尽的分析。通过分析,我们得知:人们在不同义域的事物、概念中发现相似点,在熟知的具体事物与抽象的爱情体验之间建立丰富的联系,通过这些领域的体验来认知爱情并隐喻地表达爱情。同时不同的爱情隐喻可用来表达不同方面的爱情体验  相似文献   

8.
论隐喻能力在外语教学中的培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代隐喻研究主要是认知隐喻观和语法隐喻观,两种隐喻观虽从不同视角研究隐喻,但共同认为隐喻不仅是一种语言现象,更是一种人类认知、思维现象。隐喻能力培养的途径主要有四:制定教学大纲时要考虑隐喻能力;安排教材内容时要体现隐喻能力;引导隐喻思维;设计评价体系时要激励隐喻思维能力。  相似文献   

9.
随着具身认知思潮的兴起,温度一社会情感的隐喻被用于解释物理温暖和人际间温暖之间深层次的心理意义。该隐喻源于依恋,由早期生活经验积累和整合而成。具身认知视角下的概念隐喻理论认为,该隐喻是个体通过身体经验、借助图式逐渐映射到人际关系上的。来自神经科学的证据也表明脑岛是该隐喻形成的神经基础。“温暖”这一隐喻连接了个体与群体,可以通过启动干预的使用(如温度)以促进一些心理疾病的康复;身体温暖能够促进亲社会行为的发生,增进人际间距离。因而具有社会意义和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10.
隐喻不仅具有修辞功能,更是人类思维和认知世界的方式,人类的思维从根本上是隐喻的。人类的思维又与语言是密不可分的,同时词汇又是语言之基本构成,因此提高英语学习者的隐喻能力在英语词汇教学中是十分重要的。本文通过对隐喻的概念的透析以及对隐喻的分类的阐述,探讨隐喻与英语词汇教学的关系,达到提高语言学习者词汇学习能力的目的。  相似文献   

11.
借助语法隐喻的语气隐喻理论,对比分析中国经典文学《红楼梦》的两个英译本中人物语言的翻译,旨在表明语气隐喻理论对文学翻译具有一定的说服力和可操作性,并为文学翻译提供新的研究视角。  相似文献   

12.
英语、汉语中广泛存在着常规触觉隐喻。研究表明,两种语言体系具有一致性,触觉领域都向非触觉领域影射。也就是说,人们有时是从触觉领域来理解表达非触觉概念的;而且这种触觉隐喻已经常规化了,其隐喻意义已经完全不被人们所感知;另一方面,英、汉常规触觉隐喻也由于所处文化不同呈现出显著的差异。  相似文献   

13.
隐喻不仅是一种语言现象,也是一种概念现象和认知思维方式,在人们的思维过程中占有重要地位.本文运用认知语言学的概念隐喻理论具体分析了余光中《乡愁四韵》 中存在的概念隐喻,旨在从认知的角度去分析和阐释隐喻在中国现代诗歌中的作用及功能,从而加深人们对隐喻的认识.  相似文献   

14.
隐喻的翻译与概念意义的重新构建密切相关。本文以英汉词典为语料,对移动动词情感隐喻的翻译进行了分析。英汉共有的情感物质化隐喻映射构成了移动动词情感隐喻翻译可译性的基础,而英汉隐喻网络层级的分化及语言类型的差异构成了不可译的动因。了解英汉移动动词情感隐喻翻译的认知限定条件,会提高英汉词典使用者的使用技巧和语言意识。  相似文献   

15.
时态是英语中较为显著的现象,其形式和意义只是相关,并非一一对应。在表示将来时间概念时,用现在时和将来时有什么不同,在表示过去时间概念时,用现在时和过去时又有什么不同,本文试图从情态隐喻的角度对这些语言现象进行分析。笔者认为,在掌握现在时的基本用法上,从情态隐喻角度对现在时进行分析,将有利于加深我们对这一时态的认识。  相似文献   

16.
隐喻是各种语言中存在的一种普遍的修辞手段。在俄语中与ЖИЗНЬ一词相关的隐喻数量众多,这和该词的来源、构词和语义等多方面有着较为密切的关系。本文正是对这一词及该词的隐喻用法进行系统总结,从它的词源分析,概念构成,常用隐喻三方面进行研究,以期概括出若干典型的隐喻模式。  相似文献   

17.
人类的共同本性、特征和知识,决定了俄汉民族在使用隐喻喻体时所具有的共同的理念和审美的取向,具体表现为相似的认知模式。但是由于两个民族的思维方式、概念与习惯等方面表现出的心理机制的不同,所以隐喻喻体的联想机制也表现出诸多差异。  相似文献   

18.
多义词的认知过程是非常复杂的,但也有其规律可循。根据认知语言学的理论,隐喻是词义扩展的重要途径之一。通过探讨概念隐喻理论与多义词认知之间的关系,可以看出概念隐喻在多义词认知的过程中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对现有的认知方式进行了补充。  相似文献   

19.
现代隐喻认为隐喻不仅是一种语言现象、修辞方法,它更是一种认知现象,一种思维方式。本文通过对概念隐喻的定义、分类等探讨,将概念隐喻理论运用到英语词汇教学、文化教学之中,培养学生的隐喻意识和提高学生的隐喻能力。  相似文献   

20.
隐喻不仅仅是一种语言现象,它其实还是人类思维的一种方式.它是我们探索、描写、理解和解释新情景的有力工具.因此,本文分析了隐喻的概念及英汉隐喻的异同,并探讨了英语隐喻的汉译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