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夏至 《上海经济》1997,(3):11-12
香港和上海,对中国经济的进一步发展犹如一条龙的两只眼睛,少了一只都有损龙体的完整。九七香港回归后,如何开辟沪港金融合作新领域,无论对香港国际金融中心地位的巩固,还是对上海向国际金融中心地位的迈进,都是值得探讨的问题。  相似文献   

2.
港沪两地金融发展并非取代而系促进关系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陈元和中国银行董事长王启人近日在香港举行的有关香港金融中心地位的研讨会上指出,香港作为国际金融中心的地位与未来上海金融地位的发展,二者之间并非互相取代,而是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关系。、一他们还强调...  相似文献   

3.
中国国际金融中心崛起与沪港竞合关系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以全球性金融危机和中国经济崛起为基本背景,探讨了中国可能出现全球性重要国际金融中心的理论依据,并且认为,虽然当前香港的微观金融市场条件超过上海,但从长期看,在宏观基础性因素和政策性因素等基本因素的作用下,上海可能成长为比香港更为重要的国际金融中心。同时以上述分析为基础,进一步研究了沪港未来金融发展可能出现的基本竞合结构及双方各自的战略取向。  相似文献   

4.
沪港经济发展与合作一直是个热门话题,尤其是香港非常敏感,担心上海的发展会超过香港。本文对此以及新世纪沪港金融合作前景等问题进行了较为充分的分析讨论。作者认为,从目前上海在政治环境、经济地位、地理位置、人才技术等方面的发展条件和上海所负的为内地经济发展筹措资金,以上海的发展带动长江三角洲、长江流域乃至整个中国内地的经济发展的历史使命上看,上海建设国际金融中心虽然具备了天时、地利、人和的优势,但无论从现实条件考虑,还是从长远和全局发展目标来看,上海既不可能也不会取代香港的国际金融中心地位。未来沪港两个金融中心的发展不是排斥性的,而是平行的,两者之间是一种优势互补、竞争合作、互惠互利、共同发展的关系。最后作者提出了新世纪沪港金融应在五个方面加强合作。  相似文献   

5.
为沟通沪港两地金融界之间的联系,交流信息,探讨合作渠道和方式,由沪港经济发展协会,香港贸易发展局联合举办、香港上海实业集团协办,《沪港经济》杂志社参与策划、组织的“沪港金融合作与发展研讨会”於1996年12月18日上午在香港会展中心举行。上海和香港金融界人士200余人参加本次研讨会,有中外记者近80人到会。当晚起,香港各大报纸、电视台、广播电台将大会盛况作了详细报道。上海代表认为香港是国际金融中心之一,拥有大批在国际上著名的金融机构。香港信息灵敏、资金雄厚、人才济济、技术手段先进、管理经验丰富,这对上海的经济发展十分重要。香港代表就香港在国际市场和亚洲市场中的地位和  相似文献   

6.
沪港国际金融中心的功能定位与协调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沪港金融中心的发展历史和中国国际金融中心发展目标出发,分析了沪港国际金融中心各自功能定位、发展战略以及相互之间协调发展的机理。在人民币资本项下完全可兑换之前,上海的战略定位是建成综合功能健全、国际化程度不断提高的国内金融中心,而香港国际金融中心的功能定位面临重大的战略转型,即从目前主要为内地经济提供涉外金融服务转向为东南亚国家提供离岸金融服务。  相似文献   

7.
中国国际金融中心的崛起:沪港的目标定位与分工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中国加入 WTO与经济的持续高速增长给中国大都市崛起为亚洲国际金融中心带来历史机遇。沪港金融中心的目标定位和分工将是中国在亚洲国际金融中心竞争中胜出的重要条件。本文重点探讨四个问题 :中国崛起为亚洲时区国际金融中心的可能性 ,沪港金融中心的目标定位与分工 ,沪港金融中心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以及促进沪港金融中心发展的相关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8.
香港回归之后,在上海构建全国乃至国际金融中心以及香港巩固其国际金融中心地位的大背景下,沪港证券市场联系与合作将进一步加强。具体表现在:1.人员交流香港是国际金融中心,香港证券市场是符合国际标准与惯例的成熟市场。相比之下,上海证券市场带有明显的新兴市场特征,在专业人才、市场运作等方面,与  相似文献   

9.
回顾近年沪港银行业合作,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以香港为主要的融资窗口,服务沪港经济发展,促进上海发挥经济中心城市功能。香港是亚洲重要的资金运营、集散中心之一,凭借其国际金融中心较丰富的资金运作管理经验和自由港的地域优势,香港成为上海主要的资金融通窗门。上海不少重点  相似文献   

10.
香港回归之后,内地和香港都将面临难得的历史发展机遇,两地的经济合作与发展也将进入一个新的历史时期。其中,如何顺利实现两地金融的衔接是关系到香港能否继续保持国际金融中心地位、内地经济能否持续稳定发展的举足轻重的重大战略问题。香港回归之后其国际金融中心地位能否继续维持?《基本法》是其根本保障。《基本法》确立了未来内地和香港在“一国两制”下的基本金融关系,那就是:一个国家内,两种货币、两种货币体系、两个货币管理当局之间的关系。去年以来,戴相龙和陈元就香港的国际金融中心地位发表了多次讲话,去年9月在英国伦敦举办的“香港跨越1997的金融  相似文献   

11.
作为亚太国际金融中心,香港面临来自国际及中国内地金融中心的挑战和竞争。本文探讨了香港金融证券业的个别特定金融机构和专业人才的比较优势。特别是《更紧密经贸关系安排》(CE-PA)增强了香港与内地金融证券市场和客户的接近度,促进了香港金融证券业专业人才的培训和交流、香港中小银行的合并以及证券市场的融资和交易。本文进而提出,一方面,香港需要与中国内地经贸合作而增强其作为国际金融中心的经济实力;另一方面,香港以泛珠三角地区为平台,上海以长江三角地区为平台,可以促进香港与中国内地的金融证券业相互补充和相互帮助,并带动亚太区域金融中心的互动。通过竞争与协调,加强金融监管合作和融通,进而有效地利用有限的经济金融资源。  相似文献   

12.
刘红 《上海经济》1997,(3):8-10
一、历史回顾:沪港经济的互动态势香港经济与内地经济有千丝万缕的联系。沪港两地有互惠互利、携手合作的历史,特别是在贸易、投资、金融等方面的交往与合作已经产生深远的影响。 1.上海——香港外贸高速发  相似文献   

13.
沪港合作由来已久 沪港两地的合作由来已久.香港的商界和专业人士一直积极参与上海的建设和发展.上海和香港都是现代化的国际大都会,近年,上海市在建设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四个中心”方面取得了重大成就.另一方面,香港特区也全面落实国家“十二五”规划,巩固和提升香港作为国际金融、贸易和航运中心、离岸人民币中心和国际资产管理中心的地位.  相似文献   

14.
"上海旋风"沪港经济合作二十年回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上海和香港是我国的两大经济、金融和贸易中心,也是近20年西太平洋沿岸两个最亮的经济增长点,被誉为中国的两颗"东方明珠".20世纪70年代末,中国实施对内改革对外开放的政策以后,沪港经济合作进入了历史发展的最佳时期.20年来,沪港经济合作不断向纵深推进,两颗明珠交相辉映,合作成果灿烂辉煌.  相似文献   

15.
由上海海外联谊会、香港沪港经济发展协会主办,上海沪港经济发展协会、香港工商专业联会协办的“沪港大都市发展研讨会”,于6月2日至3日在上海国际会议中心隆重举行。上海市市长徐匡迪、香港特区行政长官董建华出席会议并作了演讲。沪港两地政府官员、专家学者和工商界人士250人参加了研讨会,其中12人分别在经济、科技、工业、金融和专业服务五个专题研讨中发言并回答提问。为了让更多关心沪港经济发展的人士了解这次研讨会情况,本刊特编发一组专辑文章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16.
沪港金融合作前景广阔进入21世纪后,沪港金融应在以往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合作,携手共进。具体而言,在以下几方面有广阔的合作前景。1、加强投、融资方面的合作。香港是亚洲重要的资金运营、集散中心,凭借其丰富的资金运作管理经验和自由港的地域优势,香港已成为上海主要的资金  相似文献   

17.
香港回归祖国已经整整5年了。我们现在来探讨香港与内地的金融关系,这对于保持和增强香港的国际金融中心地位,对于香港经济的繁荣稳定,对于内地经济的发展都具有十分重大的现实意义。香港作为国际金融中心,目前在港的外国金融机构达171家,仅次于伦敦和纽约,居世界第3位;香港还是全球第4大黄金市场,第4大银行贷款中心,第2大基金管理中心,外汇市场的成交额居世界第5,占全球交易额约7%,股票市场总值,在1995年居世界第5位,1996年底为4410亿美元,居全球第8位,1998年下跌至第11位,之后,随着恒生…  相似文献   

18.
守一 《沪港经济》2010,(7):38-38
作为外资大财团、大机构的房地产投资顾问,寓钻有限公司行政总裁罗志豪活跃在沪港两地的房地产界。这位操着一口港式国语、具有明星气质的香港年轻企业家,对于世博有着独特的视角。在香港中环国际金融中心的江景餐厅,他对记者侃侃而谈。  相似文献   

19.
每月搜索     
以“上海、香港在区域经济一体化中的作用与地位”为主题的第六届沪港经济发展与合作会议,2002年11月23日在上海举行。来自沪港两地业界及政界150名代表出席了会议。上海市委书记、市长陈良字指出,沪港经济合作前景无量,它不仅推动两地的发展,也将有力地带动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发展。香港特首董建华为会议发来贺信表示,国家经济的蓬勃发展,为港沪开拓了更宽阔的发展及合作空间,除了在金融和各个专业服务行业以外,还有双向的企业投资。  相似文献   

20.
在欧美经济复苏乏力的背景下,中国未来经济成长的可持续性越来越成为学术界热烈讨论的话题。而作为中国发达城市的代表,上海与香港之间如何更好地竞争和合作并由此带动和辐射长三角和珠三角区域的协调发展,必将在中国未来可持续发展中发挥举足轻重的轴心作用。为此,香港中文大学和复旦大学沪港发展联合研究所将于2012年12月15——16日在复旦大学主办"沪港发展与中国未来可持续增长(2012)"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