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 毫秒
1.
长江三角洲地区耕地变化遥感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2.
长江三角洲地区耕地可持续利用评价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针对土地可持续利用的内涵设置了生态、经济和社会3个尺度的准则层,分别采用了不同类型指标生态尺度是单一模型指标;经济尺度是菜单式指标;社会尺度是定量与定性结合指标.以该指标体系对长江三角洲地区11个城市在1990年~1997年的耕地利用状况进行评价,并对评价结果作了进一步分析和讨论.  相似文献   

3.
基于遥感和GIS的延边州耕地变化与驱动力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延边朝鲜族自治州为研究区,基于遥感数据分析了1990~2010年该地区耕地的时空变化特征。并运用主成份分析方法探讨了影响耕地变化的驱动因子。结果表明:近20年来延边州耕地总量一直在增长,增加速度呈先快后慢的趋势。新增耕地主要位于各县市水土资源良好的宜耕地区,流失耕地主要分布在原有耕地的边缘以及城市的周边地区。通过主成分分析得出耕地变化的主要驱动因素是:社会经济发展、人口增长以及农业科技进步。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保护耕地的措施,以确保该地区耕地资源得到安全和可持续利用。  相似文献   

4.
文章通过对1997-2005年的人口、耕地、粮食的变化进行了分析,研究了云南省人均耕地和人均拥有粮食的变化情况及特点,分析和探讨了云南省耕地变化的成因及对粮食安全的影响。提出,保护耕地数量,依靠科技进步,提高耕地生产率和土地利用率,是保证粮食安全的耕地资源基础和满足工业化、城市化对土地需求的根本途径。同时提出了以科研成果为支撑,改善不合理的土地利用方式,结合"山水林田路村"综合治理措施,加强执法力度,提高耕地利用率和耕地质量,确保粮食安全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5.
我国耕地质量变化态势分析   总被引:22,自引:1,他引:22  
我国耕地质量总体偏低已成为人们的共识,然而,我国耕地质量变化态势如何,目前没有统一的认识。目前较为普遍的看法是我国耕地质量总体水平趋于下降,但农田土壤监测结果表明我国耕地土壤肥力指标总体上呈稳中有升的趋势。分析结果表明:我国耕地质量总体上向好方向发展,但耕地部分质量要素和局部区域耕地质量恶化问题突出。  相似文献   

6.
基于农用地质量动态监测的耕地自然质量变化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耕地自然质量是耕地质量评价中最重要的参数之一.为了及时地了解耕地自然质量的变化特征及成因,本文基于农用地质量动态监测,采用综合指数法和统计分析法,对县域耕地自然质量变化特征及成因进行分析.以自然质量等作为耕地自然质量变化的评价成果,研究结果表明:寻甸县耕地自然质量总体变化为先波动降低后趋向平缓,其中,水田和旱地中小麦的自然质量分值均高于水稻和玉米的自然质量分值;水田自然质量等总体变化呈先波动后趋向平缓;旱地自然质量等总体变化降低.本研究可为耕地质量等级更新和耕地质量变化监测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中国近10年耕地资源变化情况统计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耕地红线包括数量,也包括质量,通过对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以来公布的相关数据进行汇总分析,揭示我国近10年耕地数量、地类、质量等别等面积变化及空间布局变化情况。运用数理统计的分析方法,整理汇总2009~2018年公布的耕地数量、质量等相关数据,分别对其变化情况进行分析。数据显示我国耕地快速减少的势头得到有效遏制,水田、水浇地的面积呈现增加趋势,耕地面积、耕地产能增加的重心向标准种植制度一年一熟区、粮食非主产区倾斜。从光、温、水、土等资源匹配程度,综合生态评价体系,强化新增耕地的适宜性评价,合理控制新增耕地的规模;从灌溉水源、排水条件、水资源平衡等方面,加强对新增加水田、水浇地的适宜性评价,严格把控旱地改为水田、水浇地的准入门槛;保持现有耕地面积、耕地质量、空间布局基本稳定,合理控制一年三熟、一年两熟区的耕地在空间位置上向一年一熟区、生态脆弱区转移的规模,避免现有粮食主产区向非主产区转移的倾向。  相似文献   

8.
东北地区耕地质量状况及变化态势分析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耕地质量是指反映耕地生产能力高低、耕地环境状况优劣以及耕地产品质量与产出效益高低的综合属性,包括耕地的土壤质量(土壤肥力质量和土壤环境质量)、耕地的环境质量、耕地的管理质量和耕地的经济质量。东北地区耕地质量状况是总体偏低,中等和低等地合占耕地总面积的995%,高等地仅占05%。东北地区耕地质量变化态势如何,目前没有统一的认识,较为普遍看法是东北地区耕地质量总体水平趋于下降,但农田土壤监测结果表明:东北地区耕地土壤肥力指标总体上从下降转向稳中有升的趋势。作者认为过去东北地区耕地的土壤肥力质量总体上呈下降之势,但自20世纪90年代末期开始,耕地的土壤肥力质量下降的趋势逐步得到扭转,并逐步趋于上升,耕地的管理质量和耕地的经济质量均明显上升,但局部区域耕地质量恶化问题突出,主要表现在耕地水土流失问题依然突出、耕地土壤污染问题日益突出、耕地“占优补劣”导致局部区域耕地质量下降。  相似文献   

9.
根据赣州1990~2005年耕地、经济、文化等统计数据及土地利用调查数据,借助统计分析软件SPSS、DPS,运用主成分分析方法,研究了赣州1990~2005年耕地资源数量变化及驱动因素。研究表明,1990~2005年赣州耕地的数量持续减少,其中2001~2004年耕地的数量减少极为显著,且以旱地减少居多;赣州耕地变化的主要人文驱动因素是社会经济水平、科技水平和农业内部结构调整。  相似文献   

10.
1989─1991年我国不同经济带耕地变化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分布在全国27个省(市、区)的75个县(市)3年来的耕地变化监测数据,对耕地的增减数量、耕地减少去向和增加来源组成、农业用地结构调整减少耕地组成、国家征地和集体建设占用耕地组成以及农民盖房占地情况进行了分析。按我国东、中、西三大经济带的划分,对比了三大地带耕地增减变化的特点和县级市较一般县耕地增减的特点。分析表明我国耕地的年减少量惊人,特别是东部地带年减少率超过3‰;农业内部用地结构调整减少的耕地占减少总量的50%以上,3年来用地结构调整的方向有了明显的变化。提出了国家需加强宏观调控,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保护我国有限的耕地资源。  相似文献   

11.
广东省56年来耕地变化及因子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采用广东省56年来的耕地统计数据,对建国以来广东省耕地数量变化的趋势进行了分析,指出耕地数量的变化呈现出逐年减少的趋势;采用近30年来的社会经济统计数据,应用主成分分析方法定量地分析了影响耕地变化的因子,得出经济因素、农业生产力因素是引起耕地变化最主要的因子.  相似文献   

12.
城市化水平是衡量一个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程度的重要标志,而耕地保护是一个区域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正确处理城市化发展与耕地保护的关系,对于城市健康发展和合理利用土地资源具有重要意义。以1996~2012年芜湖市数据为基础,运用单因素线性回归模型,通过国内生产总值、固定资产投资和人口城市化率3个主要指标,分析芜湖市1996~2012年城市化发展与耕地数量变化之间的关系,探寻影响耕地变化的主导因素,预测未来短期内耕地数量变化趋势,从而有针对地提出耕地保护的有效对策。研究结果表明,自1996年以来,芜湖市处于城市化加速发展阶段,耕地数量变化显著,且与国内生产总值、固定资产投资和人口城市化率之间皆存在密切关系。为避免耕地资源的进一步减少,保障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芜湖市应通过节约集约用地、积极开发耕地后备资源、加强耕地质量管护等方式进行耕地保护。  相似文献   

13.
江苏省锡山市耕地数量、质量变化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采用相关分析、主成分分析及回归分析等统计方法对江苏省锡山市的耕地数量和质量变化进行分析和研究,得出影响耕地数量变化的主要因素按影响力大小排列为经济、人口与政策、土地管理及土地生产力;而影响耕地质量的主要因素则有农业的地位、农业生产的现代化程度、人口及粮食生产力因子.得出耕地质量受经济、政策及管理因子影响的程度小于耕地数量,但两种变化都首先受到第一产业尤其是农业地位的影响的结论.  相似文献   

14.
利用安徽省近10年来的耕地序列和人均耕地序列数据以及相关社会经济资料,宏观分析了"耕地动态平衡"政策实施以来耕地资源的时空动态变化规律.用灰色关联度法,定量研究了耕地变化的驱动因子,揭示耕地变化的驱动机制.研究表明:安徽省1997年以来耕地面积和人均耕地面积的变化分三个阶段,1997-2002年的缓慢减少期、2003-2004年的快速减少期和2005-2006年的增长期:耕地年均变化速率和人均耕地年均变化速率存在明显的空间差异,据此将全省分为5个不同的耕地资源变化区;耕地重心发生了转移,大体是稳定在淮北平原西北部;在近10年的不同阶段,影响耕地变化的驱动因子的主次地位发生了变化,其中,年末总人口一直是影响耕地变化的最主要的驱动因子,2003年以来非农业人口对耕地变化的影响不断增强.  相似文献   

15.
黄淮海平原区耕地变化对粮食生产能力的影响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耕地变化所产生的直接影响就是粮食安全问题。本依据1991~2001年黄淮海平原区耕地数量和质量变化以及粮食生产变化情况,分析了耕地数量与质量变化对粮食生产的影响,结果表明:耕地数量和质量变化,通过影响粮食作物播种面积和单产,最终影响到粮食总产量。1991~2001年,由于耕地面积减少和耕地质量降低,导致黄淮海平原区粮食总产量损失634.87万吨,占2001年粮食总产量的5.1%。因此,保护现有耕地是保证粮食生产的基础,对粮食安全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16.
[目的]基于耕地利用的时序变化对内蒙古耕地的非农化利用的时空分布格局规律、特点与利用效益进行研究,科学有效评价耕地利用效益水平,以期为合理引导内蒙古耕地的可持续利用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文章基于熵值法、模糊综合评价模型对内蒙古耕地利用近30年的时空变化情况进行分析,分析了其耕地利用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结果](1) 1991—2000年耕地转出总面积为50.6万hm2,82.15%的耕地流转至草地,从耕地转为草地是造成耕地面积减少的最主要原因。(2) 2001—2010年耕地转出总面积为38.5万hm2,62.62%的耕地转移至草地,该时期耕地转移至草地依旧为主要部分,但比例在下降。(3) 2011—2019年耕地转出总面积141.7万hm2,其中有54%的耕地转移至林地,24%的耕地转移至建设用地,该时期耕地转移至建设用地的比例明显增加。(4)内蒙古的耕地利用效益近30年变化在时间上可分为3个阶段:即1990—2002年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发展缓慢,生态效益快速降低的低生产力时期;2003—2011年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7.
北京市耕地生态价值评估与时空变化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合理测算北京市耕地生态价值,分析区域内部生态价值差异和变化规律,为区域耕地保护和多功能利用奠定基础。[方法]基于北京市耕地利用数据,结合生态经济学原理与方法,确定了包括气体调节功能、净化环境功能、涵养水源功能、固土保肥功能和营养物质循环功能在内的耕地生态价值的类型,采用影子工程法、机会成本法和替代成本法等方法,构建了不同功能的评估模型,并以北京市1980年、1995年、2000年和2013年的土地利用现状图为基础,对4期耕地生态价值进行了评估,分析了其空间分布状况。[结果]1980~2013年,耕地生态价值从远郊区到中心城区逐渐降低,1980~2013年,耕地生态总价值由1980年的122.54亿元减少到1995年的94.27亿元,后增加到2000年的102.72亿元,到2013年又减少到76.90亿元;各区耕地生态价值都呈现了明显的下降趋势,不同区耕地生态价值变化规律有所不同。[结论]研究结果为区域耕地保护和多功能利用奠定了基础,也为制定生态补偿政策及确定生态补偿标准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8.
博罗县耕地变化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试图探讨广东省博罗县耕地时空动态变化与社会经济发展之间的关联度,分析其社会经济发展与当地耕地时空动态变化之间的相关性特点。[方法]基于2005~2014年广东省博罗县耕地资源数据及其相关社会经济资料选取19个指标建立评价指标体系,借助SPSS软件找出社会经济变化的主要驱动因子,并借助DPS软件进行灰色关联分析,得到该地区社会经济发展与耕地面积变化之间的相关性关系,从而量化不同因素对于耕地数量变化的影响程度。[结果]影响耕地变化最大的经济因素为地方财政收入,其关联度高达0.994;城市化水平与耕地面积之间相关性很高,其关联度为0.991;地区生产总值(GDP)与耕地数量变化之间相关性较高,其关联度为0.830。[结论]2005~2014年博罗县耕地数量波动相对较大总体呈现略微增加趋势,人均耕地呈现下降趋势,且经济发展与耕地数量变化关系较密切。  相似文献   

19.
长江三角洲耕地资源态势与可持续利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长江三角洲是我国经济最发达的地区之一,但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耕地资源锐减,人地矛盾愈加突出,制约了经济的发展;分析了该区耕地资源的现状,提出了可持续利用对策,包括做好土地利用规划,加大土地执法力度;改造中低产田,合理开发利用土地后备资源;进一步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改善土地生态环境;加快城镇化建设步伐,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加强土地整理工作,保持耕地总量的动态平衡等。  相似文献   

20.
近几年来,我国耕地利用形式变化愈演愈烈,耕地非农化利用尤为突出,威胁着粮食安全。通过对耕地利用变化的主要形式进行剖析后得出:短期和季节性耕地抛荒对粮食安全影响较小,建设用地占用对粮食产量将造成直接影响,土地流转的非粮化使粮食产量下降,而过度的退耕还林也会造成耕地面积的减少和耕地质量的下降。建议建立以粮食安全为目标的生产者补贴制度,加大对规模经营粮食生产者的补贴力度;提高征地成本,严格实行"耕地占补平衡"制度;建立和完善耕地质量监测网络体系,加强对优质农田的管控;以及加强粮食生产基础设施建设和科技投入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