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2008年10月,中信泰富曝出与13家外资银行签订了数份杠杆式外汇合约,总额90.5亿澳元,汇兑损失155亿港元,几月之内,公司股价暴跌,高层管理者受到调查.该事件是我国目前最令人震惊的一起投资复杂外汇金融衍生品亏损事件.许多分析人士称导致该公司的巨额亏损的原因不外乎"用错"了套期保值产品以及管理成风险防范意识不足,本文在解读中信泰富所投资的外汇产品之余,又对本次事件的深层原因--澳元汇价大幅下降--进行的分析,希望对我国上市公司今后的国际投资活动有所启示.  相似文献   

2.
继三年前的"中航油"丑闻之后,2008年9月中信泰富在外汇市场上因为赌错澳元走势而损失155亿港元,12月2日又爆出中国国航、东方航空在燃油市场的巨亏。本文从中信泰富进行的交易、交易分析以及亏损的原因三个方面分析"中信泰富"事件,并对中国利用外汇衍生工具的方式提出建议和探讨。  相似文献   

3.
综合     
《新财富》2007,(5):78-90
中信泰富 受益于钢铁、矿业和房地产三大主营业务增长,中信泰富2006年收入达470.49亿港元。同比上升77%。其业绩增长的最大亮点为特钢制造业,公司旗下目前拥有江阴特钢、湖北新冶钢及大冶特钢等企业。特钢产能超过700万吨。2006年初,公司出售香港又一城项目50%股份。套现61.8亿港元。荣智健个人2007年3月斥资4.53亿港元入股保利香港(00119.HK),成为第二大股东。  相似文献   

4.
2009年,荣智健因投资外汇衍生品交易发生155亿港元的巨亏,被迫从他一手缔造并掌控的中信泰富退位,中信集团派大员全面接管公司。荣智健没有辉煌地全身而退,更没有能够将他呕心沥血22年打造的事业平台传承给同在中信泰富的一儿一女。  相似文献   

5.
张锐 《大经贸》2009,(5):76-77
由于参与澳元期权的对赌,荣智健主政的中信泰富发生了155亿港元的巨额亏损。这位以斐然经营业绩颠覆了“富不过三代”商业定律的“红色资本家”后代不仅因此丢失了中信泰富的最高管理权杖,而且可能面临着长达14年的牢狱之灾。从30余年商场风雨中走过来的荣智健为何如此惨败,扼腕叹息之余,人们更多的是诘问与思索。  相似文献   

6.
《光彩》2009,(2)
67岁,中信泰富集团董事局主席。1月2日,中信泰富发布公告确认,香港证监会对该公司展开正式调查,调查对象包括董事会主席荣智健在内的17名董事。仅仅一天之后,《福布斯》推出2008全球富豪"身家缩水榜",荣智健不幸入围,身价从2008年的30亿美元狂跌到7.5亿美元,缩水75%。  相似文献   

7.
孙忠 《市场周刊》2005,(16):10-10
经历涨停的大冶特钢发布公告称,由于公司出现重大会计差错,经调整后,2004年初累计亏损7亿元。业内人士认为,在中信泰富派出的高管人员还没有进入大冶特钢之前,将这些隐亏暴露出来,是为中信泰富正式入主铺路,可谓四川长虹的翻版。  相似文献   

8.
《信息与经营》2014,(1):78-80
正快速增长、超高利润和低负债风险,中海地产的发展步伐一如既往地令投资者感到放心。随着同属母公司中建集团旗下的"中建地产"资产的逐步注入,中海地产将对中国房地产业领头羊的位置发起最为强劲的挑战。1至11月份,包括同在香港证券交易所上市的子公司中国海外宏洋集团有限公司的业绩在内,中国海外发展有限公司(中海地产)累计录得合约销售额1317.6亿港元,合约销售面积874.7万平方米。根据测算,这一成绩较去年同期有27.5%的同比涨幅,同时已显著超出年初制定的1000亿港元(8月份上调至1200亿港元)的全年销售目标。  相似文献   

9.
中信泰富——香港红筹股龙头之一,并已晋身为恒生指数成份股之列。由于具有强大和超然的背景,90年代以来,中信泰富在香港资本市场非常活跃,1997年以前,更是因为兼备红筹与蓝筹身份,被香港股民戏称为"紫筹股",掌门人荣智健,在香港人气旺盛,风头正劲,人称"荣公子"。1986底,中信香港收购泰富,取得上市地位,开国内企业境外买壳上市先河。尔后,中信通过中信香港6次向泰富注人资产和业务,于1992年更名为中信泰富。1996年,中信泰富总市值近1000亿港元,名列香港最大上市公司第10位。第一大股东为中信北京,第二大股东为该公司董事会主席、前国家副主席荣毅仁之子荣智健。2000年年初,中信泰富在国内上演了一出收购好戏:向母公司北京中信收购资产,或反过来说,北京中信向中信泰富注资。经过1年多的波折,收购工作虽说只达到了部分或阶段性的效果,却触到了中国经济改革开放十分敏感的领域一外资入注限制行业。余波还在扩展,众多的投资者展开了极具启发意义的畅想。  相似文献   

10.
《财经界》2001,(2)
中信泰富——香港红筹股龙头之一,并已晋身为恒生指数成份股之列。由于具有强大和超然的背景,90年代以来,中信泰富在香港资本市场非常活跃,1997年以前,更是因为兼备红筹与蓝筹身份,被香港股民戏称为"紫筹股",掌门人荣智健,在香港人气旺盛,风头正劲,人称"荣公子"。1986底,中信香港收购泰富,取得上市地位,开国内企业境外买壳上市先河。尔后,中信通过中信香港6次向泰富注人资产和业务,于1992年更名为中信泰富。1996年,中信泰富总市值近1000亿港元,名列香港最大上市公司第10位。第一大股东为中信北京,第二大股东为该公司董事会主席、前国家副主席荣毅仁之子荣智健。2000年年初,中信泰富在国内上演了一出收购好戏:向母公司北京中信收购资产,或反过来说,北京中信向中信泰富注资。经过1年多的波折,收购工作虽说只达到了部分或阶段性的效果,却触到了中国经济改革开放十分敏感的领域一外资入注限制行业。余波还在扩展,众多的投资者展开了极具启发意义的畅想。  相似文献   

11.
《浙商》2008,(22):113-113
澳元曾是今年汇市上的耀眼明星,但越是风光跌得越狠。自7月15日澳元汇率见顶以来,澳元兑人民币汇率已由6.64降至4.54,3个月跌去三成。澳元的下跌引起了不少著名企业的巨大汇兑损失。如陷入外汇衍生产品投资巨亏泥沼的香港蓝筹中信泰富有限公司股价连续暴跌,目前已经累计跌去200多亿港元市值。  相似文献   

12.
李凌 《新财富》2005,(1):64-66
2004年12月13日,中信21世纪(0241.HK)公告称其2004/05年上半年(截至2004年9月30日)盈利1164.2万港元。这是该公司1997年以来首次实现盈利,而这个巨变与中信集团在2000年成为其策略股东、并在2003年11月成为其单一第一大股东密不可分。在一年多时间里,中信21世纪两次获得母公司低价转让的优质资产,市值从约4。89亿港元猛增15倍到约75亿港元,继中信泰富之后再演“香港股市神话”。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从近来炙手可热的中信泰富外汇交易导致巨额亏损问题着手,探讨了外汇衍生金融工具面临的风险,并就如何应对这些风险进行一定程度的分析。  相似文献   

14.
品牌新闻     
中信泰富19亿出让石钢80%股权3月21日,中信泰富(00267.HK)公告称和河北钢铁集团签订框架协议,以15.77亿元人民币价格出售其所持有的石家庄钢铁65%的权益;此外,中信泰富还将出售其代理的众富投资公司所持的15%股权,如此,河钢将共收购石钢80%的股权,其总价格为19亿元。  相似文献   

15.
在香港,荣智健掌管的中信泰富被戏称为“紫筹股”! 因为中信泰富持续业绩优良,1992年就已经成为蓝筹股,又因为中信泰富依傍背景深厚的中信集团,又被视为红筹公司。蓝色配上红色,自然就是紫色。当然,“紫气东来”,贵不可言之相尽在其中。  相似文献   

16.
冯戈 《三联竞争力》2006,53(7):14-14
早在2005年初,香港市场就有消息传出,称中信泰富(HK0267)有意整合旗下参股的国泰航空(HK0293)和港龙航空,两家公司将合并成为一家具备中外航空网络的全方位航空公司,幕后操刀手正是中信泰富董事局主席荣智健。  相似文献   

17.
程皓 《中国商论》2020,(8):25-27
KODA,全称是Knock Out Discount Accumulator,国内将其翻译为累计期权,这是一种以合约形式买卖(股票、外汇或其他有价商品)的金融衍生工具,一般是场外交易,通常会签订一年的合约。累计期权是投资者与投资银行之间的场外交易,其中标的资产包括股票、外汇或其他商品。累计期权充满风险,渐渐的为很多人所知,但它的风险是怎么产生的呢?如果无意中签订了累计期权,又该如何控制风险呢?本文一共分为两章,第一章简要叙述累计期权的概念和特征,第二章以中信泰富为案例,通过对2008年中信泰富巨亏事件的分析,进而对累计期权KODA进行剖析,将其分解成几个基本期权,从而得出该合约的购买者本质上是卖出了看跌期权。  相似文献   

18.
《商务周刊》2009,(2):18-18
1月5日中信泰富有限公司称,公司董事会全体董事正接受香港证券监管部门调查。香港证券及期货事务监察委员会正在调查中信泰富的外汇违规交易。此前,中信泰富将此事件归咎于两名管理人士未经授权开展交易,这两名管理人士因此辞职。  相似文献   

19.
刚过去的08年,在金融危机和股市暴跌的影响下,富豪们的财富大大缩水。07年首富、碧桂园大股东杨惠妍身家已经缩水干亿元。曾是首富的纸业大亨张茵,其身家已经从07年的253.5亿元人民币惨跌到08年底的约18亿元。中信泰富高管投资外汇出现巨额亏损,荣智健的持股市值短短两个交易日内缩水66%。  相似文献   

20.
《北京商业》2005,(3):22-22
中信泰富集团此前在中国内地的房地产项目基本都集中在上海,分别包括老西门新苑、中信泰富广场购物中心以及华山公寓等,此外还有位于青浦区一幅14万平方米左右的低密度建筑用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