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企业债券融资对公司治理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股权融资对企业发展和经济增长的重要意义,已无需我们再去做更多的论证。在伯利和米恩斯(Berle and Means)那本具有重大影响的著作出版之前,人们通常更多地关注股权融资在快速聚集资本方面的作用,公司经营者通常也被认为是股东利益的忠实代表,为了股东利益的最大化而行事。但伯利和米恩斯在其著作中告诉人们,公司经营者通常并不是在追求股东利益的最大化,而是在追求自身的利益。  相似文献   

2.
一、控制权的产生及内涵1932年伯利和米恩斯指出,随着现代股份公司股权分散、公司所有权和控制权相分离的现状的出现,使公司的控制权事实上落到公司经营者手中,出现了所谓的“经理革命”。由此公司控制权问题开始引起理论界的重视。伯利和米恩斯认为,控制权是通过行使法定权力或施加影响,对大部分董事有实际的选择权;德姆塞茨认为,企业控制权“是一组排他性使用和处置企业稀缺资源(包括财务资源和人力资源)的权利束”。我国学者周其仁认为,企业控制权就是排他性利用企业资产,特别是利用企业资产从事投资和市场营运的决策权。而阿尔钦和德姆塞茨则罗列了监控者(即剩余索取者或所有者)的剩余权力:他可以独立于其他所有者的合同,而与他们进行合同再谈判。自从格罗斯曼、哈特和莫尔等人提出不完全合同理论后(以下简称为GHM理论),对企业控制权研究的重心开始转向剩余控制权。格罗斯曼和哈特最早明确提出剩余控制权的概念,并用剩余控制权来定义企业所有权即产权。哈特认为“剩余控制权是资产所有者可以按任何不与先前合同、习惯或法律相违背的方式决定资产所有者的权利”。我国学者杨瑞龙、周业安等将剩余控制权理解为企业的重要决策权。  相似文献   

3.
"管理者控制权"重探--管理者与企业剩余控制权的配置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长期以来,人们是以委托代理框架中的"股东至上主义"逻辑来诠释管理者控制权内涵的.本文认为,管理者不仅拥有企业特定控制权,而且拥有企业剩余控制权,管理者剩余控制是内生于企业契约内各参与方之间谈判的过程中.切实地发挥董事会作为各利益相关主体共同配置企业剩余控制权的栽体功能,从而有效地控制管理者剩余控制权的"侵袭"效应,是公司治理的核心任务.  相似文献   

4.
股东价值导向的公司治理不是最优的治理模式。以利益相关者为导向的公司治理符合企业发展要求。在新的导向下,“平坦”的管理者补偿计划,正确导向的经理人市场,非控制权利益相关者契约性保护条件下的股东专一控制权是利益相关者导向公司治理新的基本模式。  相似文献   

5.
由于大小股东在控制权和现金流权的不匹配,近几年大小股东权益冲突案件频繁发生。而小股东的利益往往被大股东所侵吞。作为大小股东之间的权益过渡者——高层管理者,经常被指责受大股东控制而不断侵害小股东权益。那么,在高层管理者形象不断受到影响的情况下,他们应该怎样去协调大、小股东之间的利益关系?本文将从高层管理者怎样保护小股东的权益的观点来阐释如何解决高层管理者现今被指责的局面。  相似文献   

6.
关于风险投资公司制度问题的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杜沔 《经济前沿》2002,(12):53-54
一、理论依据——激励理论(委 托代理理论)传统的厂商理论认为企业家的目标是利润最大化,随着经理控制型企业取代业主型企业成为现代企业的主要形式,经理型厂商理论(Baumol,1959、Marris.1964、Williamson,1963,1967)指出了拥有所有权的股东与掌握控制权的经理目标的差异,经理有可能利用手中的控制权,以牺牲企业利润,损害股东利益为代价,追求个人效用最大化,但该理论并没有指出解决办法。到了20世纪70年代,建立在信息不对称下的委托代理理论提出了解决问题的答案。  相似文献   

7.
刘少波 《经济研究》2007,42(2):85-96
现有文献将控制权收益定性为大股东对中小股东利益的侵害,这一定性扭曲了大股东侵害的实质,导致了一系列无法解释的理论和现实问题。本文对现有研究中关于控制权收益和大股东侵害的理论作出了修正,指出并论证了控制权收益是控制权成本的补偿,是控制权的风险溢价,它的实现载体是控制权作用于公司治理绩效改进所产生的增量收益,它与大股东侵害无关。本文进一步提出超控制权收益这一新概念,对其内涵和外延及其与控制权收益的本质差异作出了界定和分析,解构了大股东的利益结构,指出大股东侵害的实质是攫取超控制权收益。在此基础上,本文对大股东侵害小股东利益作出了新的理论解释。  相似文献   

8.
控制权收益与超控制权收益——基于企业能力理论的视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立燕  熊胜绪 《经济与管理》2010,24(8):74-78,92
多数文献将控制权收益定性为控股股东对中小股东利益的侵害,是一种掏空公司的行为。从企业能力理论视角来说,控股股东是基于其独特的组织资源和能力获取控制权收益,这种收益具有合理性,它是对控制性股东卓越组织能力的回报以及在组织过程中对控制权成本的补偿。而超控制权收益则是控股股东组织能力之外的滥用权力和钻法律漏洞所获得的一种非生产性回报,不具有系统性和可持续性,表现为对中小股东和其他利益相关者的侵害和掠夺。对控股股东侵害的规制,应在保护其合理控制权收益的基础上遏制其超控制权收益。  相似文献   

9.
利益相关者理论产生于20世纪60年代,是在对以股东利益最大化为目标的“股东至上”公司治理实践的质疑中逐步发展起来的。目前,理论界一种认为股东是企业所有者,股东享有企业剩余索取权与剩余控制权,即股东中心理论;一种认为企业是利益相关者的企业,包括股东在内的所有利益相关者都应拥有企业所有权,即利益相关者理论。本文从利益相关者界定、利益相关者理论运用及发展趋势等问题对其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0.
企业控制权演变与财权配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企业的财权配置是企业所有权的核心内容。从最初的业主制企业到现代的股份公司,财权配置主要是企业内部各利益主体(如股东、经营等)之间的权力分配和合约安排。随着企业控制权的演变及“利益相关理论”的兴起,企业的财权配置应不仅仅是股东和经营的企业内部财权配置,而应扩展到包括外部利益相关在内的外部财权配置,以及为保证利益相关财权配置实现的相机治理机制。  相似文献   

11.
祁钧业 《经济论坛》2002,(11):20-20
一、公司治理中诚信责任履行的障碍诚信责任的本意是“诚实不欺,恪守信用”。在公司治理的过程中,现代企业制度本身就是一种“委托———代理”的契约机制,但由于这种契约的不完备性,给诚信责任的履行造成障碍。1.剩余索取权与剩余控制权分离,导致股东和管理者的目标利益不同,而存在激励不相容是诚信责任难以履行的根本原因。委托人投资企业的目的是希望代理人能够从公司的整体的、长远的利益出发,从而达到公司资本的保值和增值,即实现其剩余索取权力;代理人(经营者)则以其剩余控制权控制企业资源的优势谋取个人利益最大化。这…  相似文献   

12.
股东控制权为一个明确的法律概念,不仅具有财产权的基本特性,而且又可分割为商业决策权、财产支配权和经营管理权.公司管理者与股东、股东之间的控制权争夺和滥用多源自控制权争夺所带来的利益冲突.研究控制权的财产属性,实现控制权的合理配置是建立和谐股东关系的制度保证.  相似文献   

13.
一、上市家族企业的代理问题 (一)上市家族企业的代理问题 资本市场公司上市制度的显著特征是所有权与控制权相分离,由此衍生出公司治理框架下双重的委托代理问题.其一是股东与经理的代理问题,表现为管理机会主义,即管理者在企业利益的幌子下追求个人利益的最大化.  相似文献   

14.
目前关于公司治理的不同研究结果之间实际上形成了这样一个悖论,即控股股东对小股东利益的侵占是公司治理绩效改善的必要代价。对此,本文基于企业融资合约的性质解读这个悖论,并指出股权结构的形成实际上只是要素所有者机会主义强度的一种均衡。因此,控股股东的控制权收益是没有任何存在理由的,我们必须加强对控股股东控制权收益的监督,以确保所有的投资者都能得到有效的保护。  相似文献   

15.
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一直被理论界认为是现代企业制度的标志,但由于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产生的代理问题挥之不去,为解决代理问题而付出的制度成本过高,知识经济催生的知识资本优位等原因,使当代企业出现了所有权与经营权融合的趋势。与此同时,公司也不再是现代企业制度的主要形态,近二三十年,西方涌现出了一批新型企业,在这些新型企业中,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的理论被摒弃,资合企业和人合企业的严格区分被消解,公司与合伙两种不同企业形态之间的藩篱被打破。这些新的变化,已经使当代企业制度有别于钱德勒、伯利和米恩斯所定义的现代企业制度。  相似文献   

16.
何佳  夏晖 《经济研究》2005,40(4):66-76
本文扩展Stein( 1 992 )的模型,从控股股东角度出发考察在有控制权利益的情形下,企业对不同融资工具的选择,包括发行普通债券、可转换债券以及股票三种融资形式。控制权利益的存在使得“好”企业有内在动力发行可转换债券,Stein模型中无成本的分离均衡将不是唯一的。企业发行可转换债券是市场上各类企业的控股股东和外部投资者相互博弈的结果,而控股股东追求控制权利益的行为会给市场带来更多的不确定因素,增加了企业融资的代理成本,加剧了市场波动和投机行为,对此有必要加以控制  相似文献   

17.
利益相关者治理模式的理论与现实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随着传统的"股东至上"的公司治理模式的内在缺陷越来越突出以及人力资本作用的加强和地位的上升,现代公司治理模式越来越偏离"股东至上"的逻辑,而越来越青睐于利益相关者理论。利益相关者理论认为股东并不是公司唯一的所有者,债权人、管理者、雇员等利益相关者都拥有公司的剩余索取权和控制权,公司的经营目标应该是利益相者利益最大化而并非股东财富最大化。论文对利益相关者理论进行探讨,提出其相应的公司治理模式,并据此模式对现实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8.
上市公司所有权和控制权配置模式与治理效率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公司所有权的核心是股东收益权,分为私人所有权和共同所有权;控制权是影响企业决策的能力,主要有经理的经营控制权和董事会的剩余控制权。公司治理的目的是最大化全体股东的利益。不同的股权结构形成不同的所有权和控制权配置状态。故应根据所有权和控制权配置的状态、公司技术特征和外部市场竞争程度来设计合理的治理机制以激励和约束控制权主体,实现有效的公司治理。  相似文献   

19.
一、传统理论对兼并问题的研究及其缺陷一般看来,企业兼并的发生不外乎以下几个原因:1.由于詹森和迈克林(1976)所系统阐述的代理问题的存在,管理者往往缺乏来自股东的有力监督,经营努力程度降低从而使管理效率下降,而兼并则可以通过控制权的转移解雇低效率管理者,使优势企业的管理能力输送到被兼并企业,从而提高企业效率。  相似文献   

20.
高管薪酬激励制度是现代企业理论研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它的产生源于现代企业所有权和控制权的分离,进而形成的“委托——代理”关系。但在现实生活中,企业所有者和高管之间存在着目标不一致、利益不兼容、信息不对称等问题,并产生了利益冲突。现代企业经营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更加剧了这一问题的严重程度。如何利益有效的薪酬激励制度来充分发挥管理者的作用已经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由于公司股东和高管之间的复杂代理关系,使得薪酬契约的制定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最新的国外理论和实证研究表明,资本结构是影响高管薪酬的一个因素。本文的研究目的就是通过实证分析来验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