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最近,国家计委、国家经贸委、国家体改委联合发出了“国家指令性计划和国家订货的暂行规定”。文中提出了三种由国家直接下达重点任务到企业的方式: 1.国家指令性。这是一种必须执行的直接计划管理的形式。国家根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求,对极少数重要产品实施指令性计划管理。指令性计划任务由国家计委会商有关部门予以确定或调整。国家指令性计划由国家计委或省级计划部门及其所授权的部门下达。 2.国家订货方式。这是国家委托有关部门、单位组织用户直接向生产企业进行采购取得重要物资的一种订货方式,主要用于满足国家储备、调控市场、国防军工、重点建设以及救灾等其它特殊需  相似文献   

2.
转型时期国有企业投融资体制的变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问题的提出 我国传统的经济管理体制是一种高度集权型的经济模式,这一模式是自上而下的指令性计划,财政统收统支,资源统一安排,产品统一调拨,统购包销为特征.相应地,在微观经济领域建立了以国有国营为基础的企业经营机制.政府通过行政体系的条块,借助强制性的指令性计划来直接管理企业的生产及其他活动.企业既无独立的经济利益,也几乎没有独立的经营自主权.这极大地压制了企业活力,严重束缚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上述弊端及其企业实际运行低效率成为推动国有企业改革的直接动因.  相似文献   

3.
一改革十多年来,我国经济生活中最明显的变化是,指令性计划范围逐渐缩小,市场调节的范围越来越大。全国工业总产值中指令性计划产品的比重已从1984年的80%以上,下降到16.2%。大部分产品都放开了,参与市场竞争。市场调节范围的扩大,对于调动企业和生产者积极性,搞活经济,繁荣市场,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也随之产生一些消极现象,突出的是不正当竞争行为充斥于生产和流通领域。  相似文献   

4.
完善企业行为机制,使企业成为自行增殖、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有机体,不仅是增强企业活力,深化企业改革的基本条件,也是整个经济体制改革必须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一) 改革中的企业行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是从改革企业的外部环境,弱化国家对企业的行政干预,逐步减少指令性计划,扩大指导性计划,完善市场体系,放大市场功能开始,进入又转向改革企业的内部条件,从扩大企业自主权到实行两权分离。然而,迄今为止,无论是企业的外部环境,还是企业内部条件,都没有取得根本性的进展,在相当程度上仍保留旧体制的框架。因而,改革虽然促使企业经营环境的相对松动,增强了市场意识,企业开始从单纯追求产值、产量和速度转为追求利润和销售额。但与此同时,由于企业尚未真正确立相对独立的商品生产者的地位,当经济环境松动以后,企业在自身利益的驱使和攀比机制下。  相似文献   

5.
经国务院批准的国家计委、经委《关于改革废钢铁计划体制的通知》指出:从1987年起,取消上交废钢铁的指令性计划,开放有组织、有领导的废钢铁市场,国家不再上调废钢铁,重点钢铁企业所需废钢铁,由企业用钢材自行串换和采购解决。为了完成“七五”计划期间经济体制改革的任务,大力发展商品经济,进一步缩小指令性计划范围,扩大和发展生产资料市场,全国统配产品已由256种减少到  相似文献   

6.
一、放开后的形势和问题去年是废钢铁计划体制改革的第一年,国家取消了上交废钢铁的指令性计划,实行市场调节,钢铁企业需要的废钢铁由钢厂用钢材串换或自行采购。这种改革不仅调动了冶金部门的积极性,而且调动了各地区金属回收部门以及产生废钢铁的企业和单位的积极性。它有利于扩大企业自主权,充分发挥企业的自身优势,增强了企业的活力;有利于把竞争机制引入企业,促进供需双方改进经营管理,提高  相似文献   

7.
消费者购买行为作为市场需求的最小单元与企业经营相对应。改革以来,随着居民消费自主权的确立和扩大。消费者的购买行为在市场上的地位和作用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向企业经营提出更高更具体的要求。本文从我国居民消费自主权的确立和扩大这一客观事实出发,就消费自主权扩大通过市场需求和购买行为的变化,对企业经营所提出的新要求,以及企业如何适应这一变化发展经营策略谈一点看法。  相似文献   

8.
1981年,捷克新的经济管理体制规定,要加强财政信贷计划的编制工作,进一步发展联合公司(生产经营联合体、托拉斯、部门企业)的自主权,要求各级经济组织在五年计划期间按年编制综合财政平衡表、国家预算以及各部门、各生产经营联合体的财务计划。捷克计划工作的特点是,准许年计划参数偏离五年计划中规定的该年任务。各部的指令性任务,定额和限额均按年划分,偏差数也按年划分。  相似文献   

9.
前二次经济改革50年代末捷曾进行第一次经济改革,其主要内容是:缩小中央集中计划和分配产品的范围,扩大企业自主权,取消总产值指标,用劳动生产率指标和其他一些指标来加以代替;改组工业结构,撤销原属中央各部的总管理局,将1417个工业企业在生产专业化的基础上合并成383个生产经济单位;把中央机关的工作重心由处理日常事务转移到研究和制订长期计划等重大原则问题上去,强调预测工作的重要性。这次改革虽然没有彻底冲破苏联模式的框框,但有着许多积极因素。  相似文献   

10.
一、落实自主权基本情况自去年7月国务院颁布《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转换经营机制条例》以来,由于我市各级党政组织和各部门的高度重视,并积极动作紧抓落实,到今年7月末为止,《条例》赋予企业的14项经营自主权,有10项已基本落到实处。即:生产经营决策权、产品劳务定价权、产品销售权、物资采购权、投资决策权、留用资金支配权、资产处置权、联营兼并权、人事管理权、内部机构设置权.以上各项权利落实的具体表现:(1)生产经营决策权。由于我市工业企业均属中小型企业,且多为地方产品,基本上没有国家指令性生产和调拨产品。企业可根据本地、本单位的实际,调整生产经营计划和  相似文献   

11.
市场经济的优胜劣汰机制使国有大中型企业面临全新的竞争环境,必须迫使企业按照市场经济运行规律的内在要求塑造企业灵活应变的新机制。 一、改革传统体制积弊、构建现代企业制度 辽宁省是国家的老工业基地,国有大中型企业在我省社会经济生活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同时国有企业严重缺乏活力也是改革的难题。我省原有的企业制度是在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下逐步形成的,其特点是,国家直接经营,盈亏由国家统一负责,企业没有任何经营自主权。在这种企业制度下,企业既没有经营自主权,也没有独立的经济利益,完全丧失了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的经济地位,失去了其作为营利性经济组织的本来含义,因而也就不承担经济责任和经营风险,企业内部就不会有激励机制所产生的经济动力;既然不承担经济责任和经营风险,企业外部就不会有竞争机制所产生的压力,造成企业不可能有生存与发展的活力。近年来,我省国有大中型企业的改革取得许多成  相似文献   

12.
国家取消废钢铁指令性上交计划,开放废钢铁市场,已有6个年头了。这项改革的实质是:废钢铁由国家统配物资的地位变为市场调节商品,运用市场机制支配社会废钢铁资源的枢纽地位,政府部门不再通过行政命令的形式直接干预企业的废钢铁销售权和采购权;而是通过非指令性的形式,即运用价格、税收、利率和产业政策等经济杠杆来调节、引导、规范企业的经营行为。  相似文献   

13.
刘剑平 《特区经济》1994,(11):23-24
<正> 一、特区企业改革的历程 特区企业制度的改革,首先是扩大企业自主权。深圳特区建立之初,就颁布了一系列扩大企业自主权的规定:在生产经营权方面,特区无论是国有企业,还是合资、私营企业,本身都有权根据市场需求情况安排生产计划,组织产品销售,实行以销定产;在资金使用权方面,企业有权对其所留的生产发展基金、新产品试制基金、后备基金等自行支配,利用超额留成利润进行设备更新、技术改造、扩大再生产,经市政府批准有权发行股票和债券;在劳动工资权方面,企业可以根据生产经营的需要,聘用或辞退职工,有权在批准的合同范围内确定工资标准和工资形式;在对外活动经济权方面,企业有权引进先进技术设备,进行技术改造,国有企业经批准还有兼营进出口业务的权利;在企业定价权方面,除国家规定实行控制价格的商品外,企业有权自行决定产品的价格;在物资选购和产品销售方而,企业有权自行选择供货单位,购进经营所需要的商  相似文献   

14.
国家计委决定,对钢材指令性计划管理进行彻底改革,从1998年起取消钢材指令性计划,实行国家产需衔接计划。国家内贸部金属司负责人说,为保证国家重点生产建设需要,国家重新确定了重点生产建设用户,其范围仅限于国防军工、发电设备、中央部委重点生产建设等,资源计划原则上安排在30家重点钢铁企业。这位负责人指出,钢材价格除国家有具体规定者外,一律按市场价执行。统配钢材改为产需衔接计划后,保留国家订货权力。一旦形势需要,国家有权要求钢铁生产企业提供资源,企业必须对国家所提出的钢材品种、数量以及供货时间予以保证,不得…  相似文献   

15.
党采取的“克服经济中停滞现象的”方针不是要求放弃“既有指令性,又有独立性”的原则,而是要求另一种实现它的原则。为此必须使国家计划的三种形式都合法化,两种基本的和一种中间的,指令性计划,有限的指令性计划和调节性计划。国家在一定范围内实行指令性计划。  相似文献   

16.
国家对企业的管理逐步由直接控制为主,转向间接控制为主,建立新的社会主义宏观经济管理制度,这是“七五”期间经济体制改革主要任务之一。本文的目的,就是试图对我国宏观间接控制为主模式作些探索性的思考。我国的社会主义经济是在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对宏观经济进行调节和控制,是有计划的商品经济的客观要求。随着企业生产经营自主权的扩大,以及商品市场和资金市场等的进一步搞活,宏观经济的总量控制和调节就显得更加重要。因此,有计划的商品经  相似文献   

17.
当前,我国企业正面临一场严重的挑战。面对这一新的形势,一些企业墨守陈规,束手无策,处境十分困难。但是,也有不少企业认真贯彻执行中央和国务院的有关指示,采取有力措施,积极搞活企业的生产和经营活动,因而迅速打开了局面,不断地、大幅度地提高经济效益。由此可见,努力探索搞活企业的有效途径是当前一个亟待解决的新课题。搞活企业的含义我觉得要探索搞活企业的有效途径,首先得弄清搞活企业的含义。什么叫做搞活企业呢?就是要遵循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要求,面向市场,广开门路,灵活机动地进行生产经营活动,全面提高经济效益,并使之进入良性循环。其主要特点是:企业有个具有改革和开拓精神的领导班子,善于择优决策,正确有效地组织指挥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善于进行市场调查,预测,发挥企业的优势,根据国家和市场需要,开发新产品,  相似文献   

18.
1987年的苏联经济体制改革出现了重大突破,在苏联和整个社会主义国家改革的历史上,都是具有重要意义的一年。可以说,苏联的经济体制改革进入了一个崭新阶段,正在发生模式性的变化。这种变化,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苏联企业的地位发生了重大变化,由国家计划的单纯执行者,转变成为社会主义商品生产者。当前苏联经济体制改革的显著特点是,从企业开始根本改造整个经济机制,而企业经营机制根本改革的总目标和重点,则从简单的扩大企业对指令性计划的执行权。  相似文献   

19.
经过几年来的改革实践,企业的活力有所增强,但还很不够,特别是全民所有制的大中型企业并没有真正活起来,尤其是在目前企业与国家分配形式过程多种形式的承包经营责任制确定下来之后,用什么办法把承包指标落到实处,切实调动大中型企业广大职工的积极性,变经营者一个积极性为生产、经营者两个积极性,已成为摆在每个经营管理者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我们认为落实企业内部承包责任制是搞活企业的中心环节。  相似文献   

20.
一、当前企业工资分配方式的不足“八五”以来,按照市场经济的要求,国家进行了企业工资制度改革,取消了指令性工资计划,实行了以弹性工资计划为主要内容的宏观调控办法,对工资总量采取了“两低于”和进一步改善了经济效益与工资总额挂钩办法,扩大实施范围。这一改革极大地调动了广大职工的生产积极性,强化了工资分配的激励作用,逐步打破了平均主义。对克服企业面临的一些客观困难,充分发挥各企业的主观能动性,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它仍滞后于生产力的发展,在实践中产生了一些新的矛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1、在工资分配方面,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