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欧元的国际地位及对美元的挑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欧元启动以来,人们就极大地关注着欧元与美元未来的命运.  相似文献   

2.
通过布雷顿森林体系美元确立了国际储备货币的地位,这种地位虽然在数次美元危机后有所削弱,但在布雷顿森林体系结束后得到了延续。2008年金融危机的爆发使美元的国际地位出现新的变化。通过分析自建立布雷顿森林体系到最近一次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后美元国际地位的变迁,可见美元作为最主要的国际货币对国际货币体系一直有着深远的影响,同时也是正在酝酿中的国际货币体系改革的最重要的影响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3.
戴硕 《金融博览》2008,(7):74-75
金融机构在美国经济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们为普通消费者和企业提供储蓄、保护财产、规避风险、获得提前消费并为新的投资项目提供资本。在美国,有商业银行、存款保险机构、保险公司、从事证券及期货交易的公司、财务公司以及由政府专门设立的公司等不同类型的金融机构为消费者提供着金融服务。  相似文献   

4.
国际货币体系中的美元霸权因素及其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中心——外围构架与体系的不稳定性 在布雷顿体系崩溃之后,全球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均实施自由浮动汇率制度,而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则选择实施管理浮动汇率制度和钉住汇率制度(包括货币局制度和美元化安排)。美元依然是主要的国际储备货币和结算货币,依然扮演着世界货币的角色。同时,在这一时期,全球经济的波动幅度显增强,货币危机和金融危机频繁爆发。  相似文献   

5.
唐卫  晓蔡 《新金融》1994,(2):43-45
当前,世界经济环境正处于一个转折性的变化阶段,经济、科技和人才的竞争已经取代军事力量的竞争成为决定一个国家综合国力强弱的标志。亚太经济的崛起使之成为美国和欧洲之外引导导世界经济增长的重要一极。进入九十年代以来,中国经济连续几年两位数的增长率,取得了全球经济增长最快国家的地位。据世界银行根据购买力平价的测算,中国1992年GDP值达22110亿美元,仅次于美国的53400亿美元,而超过日本的20933亿美元。  相似文献   

6.
由次贷危机引发的美国金融危机宣告了现行国际金融体系的崩溃,并正在导致严重的全球性经济衰退。因此,重建国际货币体系问题便摆在了人们的面前。作者在本文中提出了土地证券化方案。土地证券化方案的意义归纳起来有四点:第一点,它支持金本位制;第二点;它反对现行的金融帝国主义体系;第三点,它以土地证券化来消解金融帝国主义;第四点,它具有某种保守主义倾向。  相似文献   

7.
美国国际银行业是从1913年开始发展的,起步虽然比较晚,但发展极其迅速,长期居于世界国际银行业的统治地位。在美国国际银行业的发展过程中,其法规发挥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促进了美国的对外经济扩张。美国是一个以法治国的国家,各种法规影响到美国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国际银行业这个领域也不例外。  相似文献   

8.
"十二五"是加快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的关键时期,也是海南金融业改革发展和服务创优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推动金融业发展方式转变,充分发挥金融在现代经济中的核心作用,是贯彻落实《海南省国际旅游岛建设规划纲要》和《海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的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9.
构建“碳金”本位新国际货币体系的设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此次国际金融危机中,世界各国的金融专家已基本达成了共识:那就是以美元为世界储备货币的美元本位货币体系已经严重威胁了世界经济的发展,且加剧了世界经济的不平衡。美元本位的国际货币体系是导致目前国际经济不平衡的罪魁祸首。  相似文献   

10.
布雷顿森林体系Ⅱ的含义:汇率钉住美元,低估本币汇率,盈得巨额利差,投资美国国债,取得资金回报;布雷顿森林体系Ⅱ难以成立;各国汇率制度安排是多元的,有的国家汇率制度参照美元价值波动有三大因素起重要作用;货币的实际价值处于经常波动之中,难以确定货币对外价值是低估,还是高估;中国购买美国国债是不得已而为之,是尽大国责任,维护美元价值稳定.  相似文献   

11.
利率市场化促使美国银行业重新审视传统的经营模式,并给银行业负债结构、收入模式、风险管理等方面带来了新的机遇与挑战一国利率市场化改革进程需要根据国家经济金融及监管情况而定。从美国利率市场化历史沿革来看,经历了"自由→管制→自由"的三个演进阶段。利率市场化改革对美国银行业,乃至金融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利率市场化促使美国银行业重新审视传统的经营模式,并给银行业负债结  相似文献   

12.
通常认为,国际税法存在国内法规范和国际公法规范两方面的法律渊源.其中,国内法规范主要涉及规范跨境交易的国内税收制度,国际公法规范主要包括税收协定和共识性国际税法.共识性国际税法是以国际税收的机构、文书、解释三者为基础构建的共识性规范.在税基侵蚀和利润转移(BEPS)项目1.0时代,共识性国际税法推动了税收协定和国内相关税收制度的大量修改;迈入BEPS2.0时代,共识性国际税法能否在独立核算原则、独立交易原则和常设机构原则这三项国际税收基石性原则的根本性变革方面发挥作用,有待进一步考察.若BEPS2.0共识可以达成,将强有力地证明共识性国际税法的存在及其重要性.  相似文献   

13.
提到国际投机资本,许多人就会将其与金融危机联系在一起,如欧洲货币体系危机,墨西哥金融危机、东南亚金融危机……事实上,随着经济全球化,金融自由化,一体化的发展,市场经济决定了国际投机资本必然存在。本文澄清了对“热钱”及国际投机资本的一些错误理解,客观地认识了国际投机资本的中性化特征,并提出了我国应对国际投机资本的措施。  相似文献   

14.
钱康宁  蒋健蓉 《银行家》2011,(12):66-70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和投融资一体化的发展,以资本流动、货币体系、金融市场和机构全球化为主要表现内容的金融全球化成为了当今国际经济的主题之一。在金融全球化的条件和背景下,跨国界和地区的证券发行与上市在近年来获得较好的发展。  相似文献   

15.
刘涛 《中国外汇》2010,(15):66-67
拜《货币战争》和次贷危机所赐,近年来在一波又一波声势浩大的全民经济学普及运动席卷之下,中阿百姓如今也开始认真关沣柴米油盐之外的世界经济大势。其中,诸如对美元霸权的批判和对国际货币体系的改革这类“形而上”的话题也不再局限于精英圈子,而是变得越来越大众化。  相似文献   

16.
本文对2004年国际经济金融走势进行了较为全面和深入的分析。从全球经济走势来看,世界经济形势持续好转,美日欧以及其他亚洲国家和地区的经济整体表现良好;国际金融市场在全球经济基本面的带动下,总体表现也较为平稳。另外,本文还对2005年的国际经济金融走势进行了预测和分析。同时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日益深入,国际经济金融市场的运行对我国经济金融的影响也日益加大。基于此.本文从国际经济金融的大背景出发,分析和预测了其对我国进出口贸易、吸引外资、外汇储备、外债、人民币汇率及在华外资银行和境内外汇存贷款变化等方面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张晶晶 《中国外汇》2013,(23):80-81
在现行的几乎可称之为美元本位的国际货币体系下,美元旧际地位决定其货币政策具有强溢出效应。另一方而,随着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及吸引外资程度不断提高,中美双方贸易投资往来日益加深,经济的相互依存度不断增强,美国货币政策对中国经济的影响也逐步加大。庄佳(1999)采用滚动样本的方法评估美国货币政策对中国产出溢出效应的中长期变动趋势,发现溢出效应总体上不断增强。由于2000年以来美国货币政策以宽松为主,本文着重分析宽松货币政策对中国经济金融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特里芬难题”揭示了一国主权货币充当国际货币时,国际货币稳定性与国际清偿力创造机制之间的根本矛盾,是国际货币体系改革的核心问题。研究认为,如果不改变国家主权货币充当国际货币的前提,国际货币一元化或多元化只能缓解该难题;只有改变国家主权货币充当国际货币的前提,才可能解决该难题。但是,超主权货币不具备现实基础。随着美国、欧盟、中国综合国力的相对变化,国际货币体系将进入美元、欧元、人民币“三分天下”的格局,这是最大程度缓解“特里芬难题”的现实方案。在此背景下,要深刻认识人民币国际化的长期性和复杂性,运用成本收益分析法研究人民币国际化各个阶段需要满足的条件,构建人民币“贸易顺差—资本逆差”的初期国际循环,加快区块链、数字货币等技术的研发和应用,稳慎推进人民币国际化。  相似文献   

19.
金融危机下“美元之谜”及其对发展中国家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金融危机最容易发生在经济基本面恶化、投资者信心丧失和资本流动逆转的国家,且一般伴随着货币大幅贬值。但是,美国次债危机逐步演变成全面金融危机的过程并没有出现美元大幅贬值,甚至还出现了美元升值,“美元之谜“因此产生。本文先回顾现代货币危机理论,分析最近几次金融危机中危机国的货币表现,得出货币贬值是金融危机突出表现;然后分析美国金融危机中美元反常表现,提出“美元之谜“,并对“美元之谜“可能原因进行探讨;最后分析“美元之谜“对发展中国家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一、国际热钱以及对我国经济的影响国际热钱又称国际游资,前者是英语“hotmoney”的直译,后者是对国际热钱特征的描述。《新帕尔格雷夫货币金融大词典》(2000,中文版)对国际热钱的定义是:“在固定汇率制度下,资金持有者或者出于对货币预期贬值(或升值)的投机心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