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一、我国政府预算会计与政府财务会计改革模式的选择(一)以预算会计为主的政府会计模式。我国政府会计改革可以在现有的预算会计模式上小修小改,较小程度地运用权责发生制,少量增加反映财务会计信息的账户。这种改革方式的难度和工作量不大.比较容易被会计人员和政府相关管理人员接受。  相似文献   

2.
本文分析了政府收支分类改革对我国预算会计影响,以及我国现行预算会计体系的主要弊端,提出了构建我国预算会计体系的初步设想。  相似文献   

3.
丁玲 《财政监督》2012,(35):28-29
我国的预算会计体系包括财政总预算会计制度、行政单位会计制度和事业单位会计制度,这套体系对于反映预算的收支情况,加强我国公共财政资金的管理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但却难以反映政府的偿债能力与财务风险。要实现财务管理的目标,必须通过权责发生制的引入,建立能够全面反映政府财务状况与运营业绩的政府会计体系。2009年8月财政部推出了高等学校会计制度的征求意见稿,启动了我国政府会计领域的新一轮改革。作为我国政府会计改革的试验田,此次高等学校会计制度改革从政府会计目标、主体、会计基础等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相似文献   

4.
总预算会计是以预算管理为中心的宏观管理信息系统和管理手段。是核算、反映和监督中央与地方各级政府预算以及事业行政单位收支预算执行情况的专门会计。近年来,我国进行了较大力度的财政支出制度改革.如部门预算、复式预算、综合预算、政府采购、国库集中收付制度改革等。预算会计客体运行环境发生了变化。对我国现行的预算会计制度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形成了相应的改革压力。改革涉及方方面面,包括会计的基础、规则、制度、体系,等等。但归结起来主要涉及两项根本性变革。  相似文献   

5.
我国政府会计改革已经确定了预算会计与财务会计适度分离和相互协调的改革路径。在预算会计和财务会计组成的二元结构下,以传统"价值法"理论为基础的政府会计将会面临一定的挑战和困难。本文以"事项法"会计理论为基础对政府会计对象和政府会计信息整合进行技术改进,提出政府会计"双核"技术模型,旨在为我国政府会计改革实施路径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一、我国政府预算会计和财务会计结合现状分析 我国现行政府预算会计执行的是1998年实施的包括政府总预算会计制度、行政单位会计制度和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在内的预算会计制度体系。从表面上看,我国现行政府会计只有预算会计,没有财务会计,但实际上名不副实。一方面按照国际惯例,预算会计主要是对预算批准、执行进行反映。  相似文献   

7.
财政部发布的《2007年政府收支分类科目》是对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政府预算收支科目》的重大改革.这要求预算会计作出相应调整.应从新的政府收支科目要求出发,从财政总预算会计、行政单位会计和事业单位会计三个方面对预算会计进行账务调整.  相似文献   

8.
2015年国家财政部颁布政府会计准则的基本准则,明确财务会计和预算会计双系统的基本改革思路,政府会计由预算会计和财务会计两个系统构成.预算会计实行收付实现制,财务会计实行权责发生制.政府预算会计作为我国政府财政预算监督与管理的主要工具,一直以来发挥着重要作用.本文首先论述了政府预算会计管理的重要作用,进而分析了政府预算会计制度及质效改进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以此为基础,提出了政府预算会计制度与质效改进的主要措施.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我国政府会计的改革问题成为理论界的研究热门,重点是探讨权责发生制核算基础的应用,但鲜有涉及政府会计体系的结构问题。放眼市场经济发达国家,普遍致力于建立预算会计和财务会计相结合的政府会计体系,例如美国联邦政府实行的是预算会计与财务会计双轨运行的模式,法国则构造了预算会计、财务会计及成本会计协调运作的模式,澳大利亚和加拿大另辟蹊径,  相似文献   

10.
我国会计体系可分为两大分支:一类是企业会计,另一类就是预算会计。预算会计是以预算管理为中心的宏观管理信息系统和管理手段,是核算、反映和监督中央与地方预算以及事业单位收支预算执行的会计。由于预算会计在国民经济体系中的地位举足轻重.它的发展和完善一向为理论界和实务界所关注。我国的预算会计和世界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着一定差距,下面就我国预算会计与美国的政府会计存在的差异进行比较分析。  相似文献   

11.
引言 中国的预算会计是以反映、核算、监督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预算及行政、事业单位收支预算执行情况为主的专门会计,是政府预算管理的重要基础和组成部分。建国以来,尤其改革开放三十年来,中国的预算会计是如何创立和发展的?取得了哪些成就,形成了哪些经验,尚存在哪些局限?未来预算会计乃至整个政府会计改革的趋向如何?这些都是目前亟需总结和探索的重要议题。  相似文献   

12.
<正>政府会计是对政府整体财务状况进行确认、记录和报告的一种专门的会计,虽然我国政府的正式行文中没有"政府会计"的称谓,但我国的预算会计实际上就是政府会计,包括财政总预算会计、行政单位会计和事业单位会计。一、我国政府会计的缺陷我国现行的政府会计制度实质是一种缺乏完整性和系统性的政府预算会计和财务会计的混合体,以收付实现制来划分各期收支,存在以下缺陷:(一)不能全面反映政府资产的现状  相似文献   

13.
政府会计“反映预算执行”信息和“反映财务状况”信息的双重目标定位,理论界已成共识。我国目前的预算会计在反映预算执行信息方面已有比较成熟的做法,特别是按照新的“政府收支分类科目”编制的“收入支出表”,反映更完整更全面。但是,目前的预算会计在反映政府财务状况信息方面尚没有到位。一是“资产负债表”的表内项目不完整.许多重要的财务信息没有进入“资产负债表”。二是缺乏反映政府整体财务状况的“合并资产负债表”。  相似文献   

14.
《政府会计制度》下,财务会计和预算会计的要素发生了巨大变化,会计主体需要将经济业务中财务会计与预算会计等信息反映出来的同时再进行“平行记账”处理。而由于记账原则有一定的差异性,财务会计、预算会计的收入确认时间节点有所不同,再加上收入和支出的金额存在差异,所以财务、预算收入与支出有一定的差异项,这也是事业单位业务处理过程中会遇到的财会工作难点问题,为了有效解决此类问题,本文主要分析了《政府会计制度》下财务会计与预算会计的记账差异,提出能够有效解决差异问题的措施,旨在为增强《政府会计制度》下的财务会计与预算会计记账差异处理效果而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15.
王珍义 《财政监督》2003,(10):44-45
一、我国现行预算会计存在的缺陷1.预算会计体系不符合国际惯例。目前,我国预算会计主要由财政总预算会计、行政单位会计和事业单位会计三部分组成,由财政部负责统一管理全国预算会计工作,制定会计准则及其制度。但是,随着预算管理制度的改革,现行预算会计制度体系越来越不适应当前形势的发展,也不符合国际惯例。在美国,预算会计称为"政府及非营利组织会计",包括联邦政府会计、州及地方政府会计和公立非营利组织会计。由国会下设会计总局规定联邦政府及其公立非营利组织会计原则及制度。政府会计准则委员会制定州和地方政府及其公立非营利组织会计准则。私立非营利组织会计不纳入政府会计系列,由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制定会计准则。日本称预算会计为"非营利组织会计",包括非营利事业会计和政府会计,由大藏省管理,制定政府会计制度;各主管省、厅制定各类  相似文献   

16.
我国国库会计作为反映和监督政府财政资金运动情况的一种会计活动,是国家预算会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通过分析国库会计与其他预算会计的联系和区别,探讨了我国国库会计的独特地位,在分析政府会计改革的基础上对国库会计进行了定位,并就国库会计改革与发展提出相应建议。  相似文献   

17.
一、我国政府预算会计与财务会计的结合方法选择目前我国政府会计报告的主要缺陷是缺乏对政府财务状况的全面反映,需要扩充完善政府财务状况的信息内容。在这方面,对会计信息形成的做法不同,会产生不同层面的预算会计与财务会计结合。  相似文献   

18.
预算会计是核算、反映和监督中央与地方各级政府预算以及行政事业单位收支预算执行情况的会计,是我国两大会计体系之一。以内部结构看,它包括财政总预算会计、行政单位会计、事业单位会计、基本建设会计、国库会计、收入征解会计等。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预算会计既是掌握预算执行情况、实行宏观调控的重要信息系统,又是强化预算约束、维护财经秩序的重要监督手段。1998年的预算会计制度改革,进一步明确了预算  相似文献   

19.
政府会计二元结构体系中的概念框架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理论界已达成"政府会计由预算会计和财务会计两大相对独立的系统构成"的新共识。政府会计二元结构格局的形成决定了人们迫切需要运用二元结构思维重新考究政府会计概念框架的构建,以指引即将展开的政府会计改革。二元结构新理念可以融入政府会计目标、政府会计核算对象与适用范围、政府会计主体、政府会计信息质量特征、政府会计核算基础与计量属性、政府会计要素、政府财务报告等概念框架及其表现形式之中,进而形成新的政府会计概念框架体系。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我国政府会计的改革问题成为理论界的研究热门,重点是探讨权责发生制核算基础的应用。但是,鲜有涉及政府会计体系的结构问题。我们认为,如果不搭建起预算会计和财务会计结合的政府会计体系框架,相关的研究就失去了基础和方向。本文以此为出发点,在研究西方国家实践的基础上,探讨我国预算会计与财务会计结合的路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