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任何一个执政党在执政以后,都必然要想方设法地扩大其合法性基础,证明自己权力来源的合法性。人民群众对过去和现在执政能力的认同并不等于对未来执政能力的认同,更不能说明党的执政能力不再需要提高,党的执政地位就一劳永逸了。中国共产党成立已经九十年了,要想继续巩固自己的执政地位,必须增强执政意识,不断地提高执政能力,不断地满足人民群众的愿望和要求,不断地巩固执政合法性基础。因此,巩固执政合法性理所当然成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中的首要问题,值得我们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2.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把加强党的执政能力作为党的建设的重中之重摆在了全党面前。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如何提高党的执政能力,以适应世界文明和国际形势发展的潮流,适应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适应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愿望和要求,适应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要求,首要的同时也是最为重要的,就是与时俱进,完善党的执政方式。  相似文献   

3.
朱伟 《江南论坛》2003,(5):34-35
党的十六大提出,面对执政条件和社会环境的深刻变化,要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是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的重要内容,是我们党适应新世纪新形势、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不断推向前进的根本保证。对于地方党委,就要从战略的高度,深刻认识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进一步增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紧迫感和使命感,抓住提高各级领导班子执政水平这个关键,在实践中努力提高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一、提高各级领导班子的执政水平,是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关键列宁曾指出,党之…  相似文献   

4.
政党的执政合法性建设是现代社会政党政治的一个历久弥新的话题。中国共产党作为一个长期的执政党,也一直面临着政治合法性建设的问题。“三个代表”是新时期党执政合法性建设的伟大成果。这一成果既体现了党执政合法性建设的时代性特点,又体现了党作为执政党对自己执政任务的全面思考,包含着深刻的辩证法思维。它是党的宗旨的继承性与发展性的统一,是党执政的舍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的统一,是执政合法性要求的系统性与开放性的统一。  相似文献   

5.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第一次全面总结了六条主要执政经验,并将之写入《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中,作为《决定》立论的理论基础,进而确定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指导思想、总体目标和主要任务。这是十六届四中全会和《决定》的一个亮点和特色。在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实践中“长期坚持并继续丰富和完善”我们党的主要执政经验,需要全面认识党的执政经验及执政经验与执政理论、执政规律的关系。  相似文献   

6.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了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指导思想、总体目标和主要任务。并指出,在新的历史时期,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必须以建设高素质干部队伍为关键。作为县级领导干部,其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的高低,将关系到一个县经济社会的发展速度和基层群众的切身利益,关系到基层政权的稳固与整体和谐社会的构建。县级领导干部确立新的执政理念,提高执政能力,既是时代的要求、人民的期盼,也是一项长期的政治任务。结合自身工作实践,我认为,县级领导干部应着重提高五个方面的能力。  相似文献   

7.
加强和改善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是我们党在整个社会主义现代化和改革开放的过程中。不断认识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基础上向全党提出的一项战略任务。我们应坚持从实际出发,全面加强和改善党的执政能力的建设,更好地团结和带领人民群众求真务实,开拓奋进,加快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步伐。深刻地领会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是我们党适应执政环境深刻变化的客观需要,揭示新世纪新阶段党的先进性本质特征,提出新世纪新时期党员保持先进性的基本要求。  相似文献   

8.
执政能力是我党执政后的一项根本建设方略,它关系到执政党地位的巩固,承载历史使命的完成和维系党和国家的长治久安。执政党的执政能力的强弱与执政水平高低、执政地位的巩固呈正相共振关系。引领执政能力提高和发展的主要要素是党执政的合法性根基,对于社会结构变迁的政治生态适应和由传统的政治理念向现代政治理念的切换。中国共产党在新世纪,应依据“三个代表”的要求,加强执政能力建设,提升和发展党的执政能力。  相似文献   

9.
韦信宽 《发展研究》2005,(10):81-83
一、提高基层党组织执政能力的重要性 党的基层组织的执政能力的大小,不仅直接影响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提高速度与质量,而且直接影响党的形象、党的执政地位,因此提高基层党组织执政能力是极其重要的.  相似文献   

10.
什么是共产党执政的规律?目前还没有一个权威的表述。我认为,共产党执政的规律,就是在执政条件下,共产党的活动和建设中所表现出来的性质、特点和发展趋向。它涉及党的执政本质、执政基础、执政方式、执政能力,等等。认识和把握共产党执政的规律,目的是为了加强执政党建设,进一步解决提高党的领导水平  相似文献   

11.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进程中,由于利益格局发生调整,产生一系列矛盾与冲突,进而影响到社会的发展与稳定。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如何应对这些社会问题所带来的机遇与挑战,使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同频同振,有效地进行社会治理至关重要。通过对社会治理基本问题的理论展示,运用马克思主义原理,提出基本思路与发展路径,希冀对社会治理的政策与实践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2.
公司治理与财务治理模式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国企改制正处关键时期,公司治理模式的选择与构建对于企业改制和中国经济的发展都至关重要.美英、德日两种公司治理模式下的不同股权结构安排,分别对应着不同的资本结构和财务策略.分散型股权结构是现代经济的发展趋势,并适合现代企业股权多元化的要求.公司治理的根本问题是解决代理成本问题,端正对公司治理主体和财务治理主体的认识,重建所有者财富的社会保障机制是当前改革亟待解决的重大问题.  相似文献   

13.
社区治理的视角对人口治理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意义。在讨论人口社区治理的内涵和特征的基础上,分析了人口社区治理主体和治理结构,提出了构建我国人口社区治理机制的对策。  相似文献   

14.
从科层治理到网络治理:治理理论完整框架探寻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全裕吉 《现代财经》2004,24(8):44-47
企业治理经历了从遵循“股东至上主义”逻辑的单边治理到信奉利益相关者平等参与企业所有权的分配的共同治理的演进过程总的来说是科层治理。在当代,由于环境、市场交易的属性、竞争的方式和特点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企业组织的边界日益模糊,企业互动与合作变得必要而频繁,显然完整的治理理论应该包括对企业之间合作协调关系进行制度设计和安排的网络治理。  相似文献   

15.
钟海燕 《经济与管理》2012,(11):60-63,70
通过建立资本结构和公司绩效的通径模型,研究以股东﹑董事﹑债权人﹑经营者为参与人的各种治理机制之间的关系,分析公司内部治理机制与外部债权治理机制及其相互作用对公司绩效的影响。结果表明:一方面,负债融资的治理效应主要是负面的;另一方面,虽然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和独立董事比例等内部治理机制与外部债权治理机制发生相互作用,但并没有对管理层机会主义行为形成有效制约,导致内外部综合治理效应也是负面的。因此,要想有效发挥企业债权治理的作用,不能仅从外部债权治理入手,还应将内部治理机制与外部债权治理有效结合起来。  相似文献   

16.
在系统分析航空武器装备创新知识特性的基础上,研究了集成创新下知识治理的内涵及模式。基于知识视角,分析了航空武器装备创新中的知识治理困境,提出了中心式、串联式、互通式和集成式4种知识治理模式,通过系统分析和比较,指出集成式知识治理能够较好解决航空武器装备集成创新困境。最后,针对我国航空武器装备创新困境给出了知识治理对策。  相似文献   

17.
地方治理国际研讨会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8年12月8-9日,由中央编译局比较政治与经济研究中心、联合国治理中心联合主办的地方治理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北京成功举行.来自中国、韩国、菲律宾、泰国和越南的近20位国内外专家学者参加了会议.中央编译局副局长、中央编译局比较政治与经济研究中心主任俞可平为会议致开幕词,中央编译局比较政治与经济研究中心的专家何增科、杨雪冬、周红云、赖海榕等出席了会议并做了主题发言.  相似文献   

18.
本文采用共同代理模型,结合我国国有公司独特的治理背景.在股东中心主义的理论基础上,运用分布参数模型法求解最优的国有公司经理努力水平。讨论了国有股东效用组成、股权结构和激励机制等因素对最优的经理努力水平的影响。研究发现,国有公司股权需要一定的集中度.但并不应该人为规定股权比例,激励与努力不存在单调关系,激励机制的效果取决于多种激励手段的综合运用。  相似文献   

19.
伴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产生了一系列城市管理问题,呼唤着城市治理理论的创新。治理理论广泛应用于城市治理领域,借鉴两权分离理论、利益相关者理论、委托代理理论及超产权理论等发展比较成熟的公司治理理论,建立由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和执行经理组成的行之有效的城市治理结构,可以实现由政府单一管理控制为主导的模式转向城市治理的多中心模式,这也是我国城市治理未来发展的理论导向和实践目标。  相似文献   

20.
分析了现有的4种IT治理评价体系,探讨了IT治理评价的重要性和复杂性,指出了造成IT治理评价困难的5种原因。提出IT治理评价可从公司治理评价和信息化水平评价两方面入手,通过已有的成熟的衡量体系,间接地建立IT治理评价体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