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城市群众性活动举办越来越频繁和大型化,而大型群众性活动踩踏事件风险也随之增大。群体性踩踏事件并不是一个新型突发事件,但却从未能真正杜绝,既便是在上海这样一个久经历练、城市硬件设施配备较完善的现代化、国际化大城市也发生了此类事件。通过分析群体性踩踏事件的特点和2014年12月31日上海外滩踩踏事件的具体情况,对此次事件应急管理工作的优点和不足分析阐述,从监测、现场引流、限流、指示工作以及应急能力等方面对防范踩踏事件发生、做好应急处置等提出了加强应急管理工作,提升城市公共安全治理能力的建议。  相似文献   

2.
2014年3月1日21时许,昆明火车站广场发生蒙面暴徒砍人事件,造成30人死亡、142余人受伤。民警当场击毙4名暴徒、抓获1人。在此事件中,官方微博、公众人物以及普通群众在微博舆论场中相互激荡,在促进信息公开引导网络舆论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本文以此次暴力事件发生期间新浪微博中上述三种用户的微博为研究对象,分析突发性事件中他们在微博信息传播链条中的特点及作用,并总结出他们各自的弊端及应对措施,为相关各方应对今后类似事件提出更多微博应对策略。  相似文献   

3.
邵佳 《价值工程》2010,29(1):76-77
近年来,我国自然灾害,流行疾病等公共性突发事件频频发生,而突发性公共事件由于其自身的突然性、普遍性、紧迫性等特点,导致其爆发时往往带来极大的破坏力,给政府的应急管理政策带来挑战。因此突发性公共事件的应急管理体系显得尤为的重要,健全的应急管理体系虽不能杜绝突发性公共事件的发生,但可以起到预防作用,降低政府的损失和人民的伤亡,从而提高执政部门的威信度。我国的应急体系可以说是初具雏形,很不完善,尽管从非典、雪灾、汶川地震到H1N1禽流感的全球爆发,几场大的突发性公共事件中政府职能部门第一时间做出了相应的应急政策,但也同时暴露出了我国针对突发性公共事件的应急管理体系薄弱的一面。因此本文重点以汶川大地震为例,分析我国突发性公共事件应急管理的现状。  相似文献   

4.
王丽 《河北企业》2018,(9):11-12
近年来,伴随着社会发展,危机事件层出不穷,复杂多变。面对复杂的危机情境,危机管理已经成为时代必需的、具有重要意义的学科。正确处理政府与媒体的关系在公共危机状态下显得尤为重要,研究政府与媒体的良性互动模式既是时代发展的需要,也是公共危机管理科学发展的需要。本文通过对现实生活中公共危机管理的相关了解,以"涉县719特大洪灾"为例,着重探讨在公共危机状态下危机管理的相关事宜,推进政府与媒体在公共危机状态下的良性互动。通过文献梳理进行相关资料收集与整理,了解当前我国政府和媒体面对公共危机事件呈现出的环境特点,通过对我国政府与媒体的互动关系进行分析,明确政府与媒体在危机事件中各自的地位和作用,深入分析政府与媒体之间的关系,最终提出公共危机事件下如何加强政府与媒体互动的有效对策。  相似文献   

5.
在COVID-19疫情初期,停工停产对企业的经营造成了巨大冲击,企业在现金流方面面临着严重的资金支付困难,甚至面临破产风险.但在这类突发公共事件影响下,传统的财务预警综合指标过于复杂,基于权责发生制的具体财务指标失灵.鉴于此,构建起一套适合企业在短期内反应现金支付能力的财务预警指标,并以章源钨业为例进行应用分析.同时,...  相似文献   

6.
行政信息公开对我国建设法制社会,实现政治民主文明,有重要的意义.随着近些年来越来越多的危机事件的出现,已经对整个社会的正常发展造成了难以估计的影响.以汶川大地震为例,浅谈危机事件中的行政信息公开.  相似文献   

7.
全球化背景下,城市竞争日益激烈,如何借助大型城市事件塑造城市品牌,并使其对城市品牌的影响最优化、最大化、最久化,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本文基于对\"突变\"的理解,从大型城市事件和城市品牌的本质出发,分别界定其内涵,对相关理论进行梳理,并在此基础上建立对事件短期影响力评价和对城市品牌效用评价。以上海世博会为例,展开实证研究,通过对事件和数据的组合分析,试图发现作为典型大型城市事件的世博会影响城市品牌塑造的机理和规律,最后提出大型城市事件对城市品牌塑造影响效用长期化的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8.
本文以重庆城市文化的视角探索城市公共空间的属性特征.当前我国城市发展中遇到的需要与可能的问题、保护与发展的问题无一不受到城市文化的巨大的影响.只有城市文化才能从根本上引导城市沿着具有自身特色的道路发展,从而唤回城市渐逝的灵魂.重庆是一个文化多元却又鲜明的城市,城市发展的历程中,城市文化的作用日渐凸显,使这座年轻直辖市的发展充满了激情和活力.  相似文献   

9.
因为公共经济学课程理论性与实践性俱强的特点,采用传统教授法的教学面临学生缺乏对公共经济学的实践对象的感性认识、学习抽象理论知识存在畏难情绪、自主学习能力弱等问题.针对这样的本科院校公共经济学教学现状,本文提出了以学生体验为中心的理念,对线上线下混合式的教学模式设计以及具体实施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10.
核心城市与腹地间的关系:以京沪为例的经济学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城市与腹地的经济关系可以区分为吸收和辐射两种模式,由于城市的发展阶段、腹地经济基础、交通条件以及产业结构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使得城市对腹地的经济影响或者以辐射为主,或者以吸收为主.一般而言,城市规模较小时以吸收腹地资源为主,在城市规模较大时以辐射为主.资源之所以由腹地转移到大城市是因为在大城市可以得到更大的收益.当大城市依托其雄厚的势力对腹地形成辐射时,腹地资源即使不转移到大城市也可以获得相应甚至更大收益,腹地资源就不再转移到大城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