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吴建明  陈忠陆 《经济师》2013,(11):223-223,225
浙江省属国有企业具有资金、技术、人才等优势,加强省属国企与温州金改对接合作,对推动温州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文章对合作的必要性、目前尚未开展合作的原因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加强对接合作的工作建议。  相似文献   

2.
海峡两岸经济特(园)区对接与合作,经过多年酝酿、讨论与探索,已逐渐成为两岸共同努力的重要目标与方向。当前两岸经济特(园)区合作发展面临一些障碍,主要是台湾岛内存在一股反对向大陆经济开放的势力与声音,台当局大陆经贸政策保守,开放不足,新型经济特(园)区建设对"陆资"限制多,而且制度建设存在不确定性。未来推进海峡两岸经济特(园)区合作要坚持两个重要原则与思路:一是解放思想,大胆开放,积极进行制度创新;二是"先行先试",充分体现政策的特殊性、开创性与先试性。在两岸经济特(园)区对接与合作问题上存在"一对一"、"一对多"、"多对多"等多种选择方式。当前最佳选择是加快推动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与台湾自由经济示范区的对接与合作。  相似文献   

3.
推动中国东北地区与俄罗斯远东地区合作的可持续发展,始终是中俄两国区域经济合作的主旋律。在俄罗斯东部开发和中国打造"一带一路"北向通道的大背景下,中俄区域经济合作尤其是中国东北地区与俄罗斯远东地区的合作力度不断加大,合作领域不断拓展,双方"优势互补、互利共赢"的合作局面正在形成。本文从中俄区域经济合作面临着"一带一盟"建设、上海合作组织与欧亚经济联盟的对接合作及俄罗斯"向东看"战略等新优势出发,系统论述了中俄区域经济共赢的新亮点,即随着中国东北新一轮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以及俄罗斯远东地区的开发,中俄两国区域经济合作尤其是东部两个毗邻地区的经济合作模式将会不断创新,双方各领域的务实合作也将得到进一步加强。  相似文献   

4.
本刊记者 《商周刊》2011,(20):50-51
发展蓝色经济更需大局观,威海需主动与周边城市加强对接,在基础设施、产业配套、科技合作、人才交流等方面搞好合作,努力实现交通同网、市场同体、环境同治、产业联动、信息共享,共同构建山东半岛一体化发展的大格局。  相似文献   

5.
根据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现代教育思想,针对当前高职院校数据库类课程还应该注意和解决的问题,提出有针对性的改进方法.从数据库类课程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师应该及时更新技术和思想,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对新知识的掌握。使学生能力能够与用人岗位一一对接。  相似文献   

6.
《经济师》2019,(10)
农超对接是我国农产品流通方式的一次重大创新,在降低流通成本、加速农业产业化、提高农民收入和保障农产品安全等方面具有独特价值,发展前景广阔。然而信息不对称、利益共享难、市场变动大等问题制约了农超对接双方的持续合作。有效推动农超对接合作,需要从加强供应链设施建设,引导农业合作组织成长,加强合作沟通管理,推动信息技术应用等方面着手,推动农超对接双边建立持续深入的协同关系。  相似文献   

7.
制定和实施文化发展战略是提高对台文化交流合作水平、做好对台工作的需要。在知识经济的背景下,发展创意产业是产业经济发展的必经之路,也对海西产业经济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同时,福建经济建设和文化大繁荣都需要闽台创意产业的对接。利用两岸深厚的历史文缘,作为一种实践的社会资本,发展创意产业,主动承接台湾文化产业转移,迅速扩大与台湾的文化交流和合作,提高产业对接深度,无疑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相似文献   

8.
合作营销:营销观念的革命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方家平 《经济师》2001,(2):75-77
合作营销是营销观念的革命。它是随着社会的发展、环境的变化而产生的。其经营理念是竞争———合作。与传统营销相比较 ,合作营销具有比较优势 ,它能够协调内外部环境 ,从而实现市场共享。合作营销模式具有八个因素 ,企业应该加强企业内部合作以及企业与竞争者、合作者、供应商、互补者、中间商、政府、社区的合作。  相似文献   

9.
高职教育改革已深入到核心课程领域,校企合作进行核心课程开发和建设、促使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是提高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途径。本文以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机床电气设备及升级改造》的建设为例,阐述在教学内容的选取、教学过程的设计上通过校企双方的深入合作,能够与职业标准及生产过程有效对接,并共同开发课程资源实现校企共建共享。  相似文献   

10.
边境区域经济合作是边境相邻地区之间的经济合作,在区域和次区域经济合作中起到桥头堡的作用,可以更为充分地利用地缘关系和已有合作框架的双重便利,加大要素资源流动和产业对接的力度与效果。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机制作为一个宏观框架虽然已运行多年,但在更微观层面上的落实亟需寻求新的突破,而边境区域经济合作作为次区域经济合作的下沉,显然有助于创新和丰富区域经济合作,使其更加微观与具体。  相似文献   

11.
2015年5月,中俄两国元首签署《关于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和欧亚经济联盟建设对接合作的联合声明》,开启“一带一路”与欧亚经济联盟的对接进程。研究了解欧亚经济联盟产生的运作机制及其对中亚国家的影响,对推动中俄两国战略对接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军政主官共同承担着公安边防部队全面建设发展的责任,军政主官既有分工,又有合作,责任相互关联。因此,全面推广军政主官经济责任同步审计,充分体现权力与责任的对接,分清军政主官的权力和责任,对加强经济权力的监督制约,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时代经贸》2011,(3):49-52
一、北京品牌协会半年工作回顾 协会成立以来,主要做了三项工作: 一是受市商务委委托,组织39家会员企业参加第十四届京港洽谈会,在洽谈会上举办了首届以“加强京港务实合作,共促两地经济繁荣”为主题的京港品牌对接交流会,会员企业汉王、京东商城和稻香村等做了发言。洽谈会扩大了协会的知名度,也提高了协会的组织能力。  相似文献   

14.
《时代经贸》2011,(2):49-52
一、北京品牌协会半年工作回顾协会成立以来,主要做了三项工作:一是受市商务委委托,组织39家会员企业参加第十四届京港洽谈会,在洽谈会上举办了首届以"加强京港务实合作,共促两地经济繁荣"为主题的京港品牌对接交流会,会员企业汉王、京东商城和稻香村等做了发言。洽谈会扩大了协会的知名度,也提高了协会的组织能力。  相似文献   

15.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加快建设海南自由贸易港。基于南海区域经济治理的视角,分析海南自由贸易港与香港联动发展的理论基础、实践价值与机制路径。研究结果表明,在南海经济地理区域内,琼港联动发展有助于高质量建设海南自贸港,实现建设开放包容、合作共赢的海南自贸港的战略目标。最后,提出琼港联动发展的新路径:在理念层面,琼港共同秉持互利共赢的新发展理念;在制度层面,琼港进行规则对接与制度创新,包括对接自由贸易规则、共同参与构建南海海洋治理体系;在利益层面,琼港加强建构共同利益,包括加强产业联动与金融合作、深化海南自贸港+粤港澳大湾区的区域合作。  相似文献   

16.
两岸签订的具有自由贸易协定性质的ECFA中已涉及文化产业的部分内容,由于文化产业不仅有利于两岸经济发展,而且能够提升两岸产业竞争力,增加两岸认同,有利于两岸经济合作深化,所以在今后ECFA框架下的相关协议中,应该进一步探讨如何加强两岸文化产业合作。针对当前两岸文化产业发展与合作中存在的问题,需加强两岸相关政府部门的整合和协商,组成两岸文化产业合作工作组,通过在人才培养、资金支持和知识产权保护等方面的合作、协调,有效整合两岸文化产业资源,做好产业布局,以逐步实现共同打造完善的文化产业链这一两岸文化产业合作的最终目标。  相似文献   

17.
本文研究了福建碳排放的现状,指出福建加快低碳经济转型已经刻不容缓,其中一项重要途径是探索与台湾低碳经济合作,为此,福建应该明确提出闽台低碳经济合作的先行先试战略,以充分利用台湾的‘五缘’优势,引进台湾发展低碳经济的资金、技术、研发、人才等,加快福建低碳经济转型。具体合作内容有:合作开发低碳能源,加强低碳产品标准和质量认证上的合作,低碳产业合作,低碳城市合作,联合设立节能减碳服务公司,将厦门建设成为海峡西岸经济区的“碳交易”与“碳金融”市场中心等。阂台低碳合作“先行先试”战略能促进两岸低碳发展,对于加强两岸交流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为了加强"上海合作组织"的经济基础,更好地发挥国际经济合作的互补多赢,实现西部大开发与进一步大开放的需要,新疆的区位优势将日益突出。因此,建立"新疆北疆铁路沿线合作开发区",扩大与周边国家的产业开发与经贸合作,必将促进我国与俄罗斯及中亚地区的要素组合、产业对接和经贸文化交流。下面就此谈一点粗浅的看法。  相似文献   

19.
张科 《广东经济》2012,(1):7-12
两岸经贸合作与交流发展至今,已经到了以科技进步和产业创新为引领的新时期,加强产业深度对接,促进共同创新发展成为两岸科技与产业交流与合作的时代主题。广东和台湾的交流合作,是两岸交流合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20.
深化闽台文化创意产业对接合作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深化闽台文化创意产业对接合作,对于密切闽台关系、打造新的经济增长点和优化调整产业结构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分析了闽台文化创意产业对接合作的机遇和潜力、基础和条件,并提出了深化对接合作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