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气候风险已成为本世纪人类面临的最主要挑战,低碳转型政策可能给碳密集型行业带来重大风险。本文通过梳理并借鉴世界主要经济体中央银行开展气候风险宏观情景压力测试的方法,选择八大高碳行业之一的火电行业作为研究对象,基于央行与监管机构绿色金融网络(NGFS)情景中针对中国未来气候政策的不同假设构建对应的企业财报驱动模型,评估在到2100年将全球平均变暖限制在2摄氏度以下(低于2度情景)和将全球平均变暖限制在1.5摄氏度内(2050年净零排放情景)两种情景下的不同转型路径对我国火电企业债券违约率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与低于2度情景相比,净零排放情景下火电企业未来经营承压,后期债券违约率加剧上升;如果企业提高清洁能源发电结构占比或进一步优化碳捕获、利用与封存(CCUS)技术,可大幅降低债券违约率。上述研究结论的政策启示:应持续深化火力发电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新能源发电项目的布局,在财政、金融方面有针对性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加快CCUS技术发展及应用,充分释放技术创新的潜力以促进高碳行业转型;完善气候宏观情景压力测试评估机制,全面评估气候转型给金融体系和实体经济带来的潜在风险。  相似文献   

2.
气候物理风险和转型风险通过多种渠道向金融体系传导,塑造具有应对气候变化能力的高韧性发展模式,是全球经济和金融活动共同面临的新课题。银行作为资本连接者,内部运营和价值链合作均受到转型风险的深远影响,特别是“双碳”目标给银行的行业风险管理和投融资决策带来了一些挑战,如何识别和量化“双碳”政策影响的行业异质性和行业外溢性对于银行全面风险管理至关重要。在识别银行面临的气候转型风险基础上,分析我国商业银行的涉碳资产风险敞口,通过投入产出模型解构“双碳”政策影响的行业关联性,并实证测算高碳行业之间、高碳行业与金融行业之间以及高碳行业与银行投融资主要支持行业之间的关联影响。基于实证结果,从风险识别、风险敞口、风险评估、风险管理四个维度提出了银行气候转型风险管理及完善全面风险管理的建议。  相似文献   

3.
识别低碳技术进步在气候转型风险中的效应是有效管理气候风险的重要基础。本文选取2007-2019年沪深两市A股高碳行业上市公司作为样本,实证检验了低碳技术进步对于企业经营风险的影响。结果表明:节能技术进步显著降低了企业的经营风险,发挥了显著的效益提升效应,并未产生“资产搁浅”效应。上述效应在社会责任表现较好、规模较大以及东部地区的企业中表现得更为明显。一个地区节能技术创新偏向性增强,该地区高碳行业企业的违约风险显著下降。节能技术进步降低企业经营风险还会进一步提升企业的风险承担水平,改善融资能力。  相似文献   

4.
5.
本文研究土地债务治理对融资平台转型和地方商业银行经营风险的影响。研究发现,土储债券显著激励了地方政府土地出让行为;对融资平台而言,土储债券发行没有造成融资平台偿债风险攀升;对地方商业银行而言,土储债券发行显著降低了地方商业银行的经营风险。融资平台筹资活动增加和地方政府充实其资本金有效补充了融资平台现金流,土储债券使融资平台可以获得新的收入形式和来源,营业收入显著增长,但经营“造血”能力还未得到显著改观。本文结论表明,破除土地金融模式,发行土储债券,没有造成融资平台风险扩散,地方商业银行经营风险得以显著降低,有利于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的底线。  相似文献   

6.
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的衡量、分布与防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以负债率、债务率、利息支出率、担保债务比重四个指标为中国债务风险衡量的主要指标,结合指标测算和债务情况及收入水平进行考察,结果显示中国地方政府整体债务风险可控,在近几年间政府有能力偿还债务利息.但中国债务风险区域分布不均衡,防控重点是经济发展处于全国中等水平的省市,这些省市亟须举债而在风险控制上相对较弱,经济发展较...  相似文献   

7.
随着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我国要尽早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也将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列为2021年重点工作之一。央行逐步将气候变化相关风险纳入宏观审慎政策框架中,同时鼓励金融机构评估、管理其环境和气候风险。目前,我国除中国工商银行等少数机构之外,大部分金融机构还未系统性地对环境气候风险进行评估,并将其纳入投融资决策中。由此,如何客观准确地对环境气候风险评估是每个金融机构需要面对的现实问题。本文以央行和监管机构绿色金融网络(NGFS)发布的《金融机构环境风险分析案例集》为主要基础,对其涉及的两类环境气候风险的评估方法、评估应考虑的关键问题、评估涉及的关键因素以及评估模型存在的局限性等方面的内容进行编译和总结,以期对我国金融机构的环境气候风险准确客观评估给予有价值的参考借鉴。  相似文献   

8.
刘尚希 《财政科学》2021,69(9):5-10
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风险问题,多次在讲话中用\"木桶原理\"警示全党,指出要树立底线思维,既要补齐短板,更要加固底板.总书记把防范化解重大风险当做底板来看待,实际上是把风险问题提到当今社会的一个中心位置.开展财政工作,也要跳出财政看财政,树立整体观念,基于不确定性的风险社会来考虑财政政策转型方向,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本文在分析风险社会内涵及其带来的挑战的基础上,探索风险社会背景下财政如何转型、财政政策如何完善,并提出\"十四五\"时期财政改革的方向.  相似文献   

9.
10.
陆怡舟 《新金融》2024,(2):16-22
在气候变化大背景下,低碳转型成为全球发展新共识;但与此同时,也将不可避免地给金融体系带来“转型风险”这一全新风险类型。由于转型风险与传统风险类型存在特征差异,集中体现为企业选择、转型路径、消费者行为、定量评估等方面的不确定性,以及地理区域等的异质性,因此需要以不确定决策、效果推理逻辑等新的风险管理方式对其进行管理。本文归纳总结了国内外商业银行管理气候风险的前沿做法,分析其针对转型风险的可改进之处,并尝试提出包括前瞻性转型风险偏好、转型风险评级管理、全生命周期组合管理、转型风险资本管理、风险防控预案管理在内的转型风险管理框架构想。  相似文献   

11.
本为论述了农信社改制过程的相关概念.解释了金融风险的概念及其特点,指出了农村信用社在改制过程中存在的经营风险、行业风险、政策风险等金融风险.并对防范这些风险的措施进行了论述。  相似文献   

12.
市场风险是融资融券交易中的主要风险。本文把VaR历史模拟法引入融资融券市场风险的衡量中去,以宏源证券等五只融资融券标的股票为例,具体衡量了市场风险VaR值的大小,并通过事后检验来考察模型的可信性。在事后检验的基础上,比较一段时期内的VaR值得出动态保证金比例。  相似文献   

13.
经过几年的发展,兵团的村镇银行成长很快,但是受经济形势、业务结构、客户结构和管理能力的影响,村镇银行的隐性风险较高。本文分析了村镇银行风险管理中的存在的结构不合理、信息不对称、成本偏高等问题,认为村镇银行的风险管理应该把握村镇银行发展节奏,做好业务结构调整,积极进行风险管理的制度创新。  相似文献   

14.
自2008年经济危机后,我国地方政府开始创建融资平台。融资平台的建设增强了地方的财政实力,加快了我国基础建设的步伐,推动了我国经济、政治、文化等多方面的发展。但是,由于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的建立还不够成熟,平台的建设存在着不规范、企业的管理制度跟不上时代发展的步伐、融资的渠道也不够多、资金覆盖面也比较小等现状,从而也带来了一些新的挑战和风险。如融资平台的债务增长速度过快、资产收益也不够理想、融资能力不足以及平台运营效率不高、平台治理结构不够健全等。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应该采取合理有效的措施来有效地规避和治理风险,进而促进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5.
何虹  刘风梅 《青海金融》2012,(11):32-34
贷款集中度风险是我国商业银行面临的重要风险之一,它是多种风险的综合,具有累积性、系统性、瞬时性和毁灭性的特征。随着资产规模的逐步扩大,我国商业银行需要更加重视和防范贷款集中度风险。  相似文献   

16.
本为论述了农信社改制过程的相关概念,解释了金融风险的概念及其特点,指出了农村信用社在改制过程中存在的经营风险、行业风险、政策风险等金融风险,并对防范这些风险的措施进行了论述。  相似文献   

17.
巨津 《西安金融》2001,(1):16-17
随着我国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使得形成银行贷款风险的因素越来越复杂。造成银行贷款风险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但我认为主要有以下几点: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欧美发达经济体的金融动荡给东亚带来了持续的外部冲击,使其金融体系面临一系列的风险.后危机时代全球经济新形势对东亚金融体系提出了新要求.区域内的债券市场应该成为东亚金融体系结构转型的重点,藉此可以实现拓宽投融资渠道推动实体经济发展的目标,起到维护东亚地区持续稳定发展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随着数字经济的蓬勃发展,许多产业都加入了数字化的转型浪潮,金融行业也不例外.这次全球新冠疫情不仅冲击了商业银行远程服务的能力,也促使业内深刻反思加快数字化转型之路的必要性.商业银行数字化转型风险管理的重点在于新科技带来的信息风险防范,本文基于商业银行数字化转型所面临的风险,提出了相应的对策与建议,以期能够对商业...  相似文献   

20.
制度缺陷所致的不确定性预期是金融风险的重要根源之一。在体制转型时期,中国证券市场的系统性风险已直接蜕变为制度性风险,相应的风险管理对策应立足于制度创新,矫正制度性缺陷,使投资者形成稳定的预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