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海岸带作为海陆交界的特殊空间,其土地利用模式需兼顾海洋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目标。基于陆海统筹视角下海岸带土地利用的本质解读,通过网络层次分析、空间叠加评价的方法构建陆海生态敏感度测评体系及发展潜力评价模型,辨析海岸带土地利用模式的要素逻辑,并进一步提出了厦门市翔安区海岸带土地利用优化的空间格局。研究发现:①海洋生态敏感度评价下的刚性与弹性管控内容是海岸带土地利用模式的底线控制依据;②海岸带地区的空间特色优势和海洋经济潜力的充分发挥,是确定一定时期内海岸带土地利用主导功能的逻辑基础;③基于陆海统筹评价模型,提出不同岸段土地利用的用海兼容类型及在一定规划时期内最优化的主导功能类型,体现了陆海统筹前提下海岸带土地利用的时间弹性和空间弹性。陆海统筹、时空弹性的海岸带土地利用开发模式为海岸带空间开发与海洋生态保护提供了一种兼顾发展与保护的路径,也为海岸带空间研究在规划实践中提供了实际可行的多规统筹思路。  相似文献   

2.
基于海湾单元的陆海统筹空间规划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陆海统筹作为海岸带空间规划的重要内容,已经引起了规划界的广泛重视,然而至今仍缺乏科学理论支持和技术指导.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未能确定一个恰当的基本统筹单元.陆海生态系统的整体性和系统性,是海岸带空间规划的重要基础,以海湾单元作为基本统筹单元的探索,为海岸带空间规划的陆海统筹提供了新的视角.通过论述海湾单元作为基本统...  相似文献   

3.
跨界边缘城市发展及治理研究:以临沪地区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区域协同背景下,大量跨越行政边界的边缘城市迅速形成,并成为近来我国不同地区、不同层级政府合作与博弈的焦点区域.在总结边缘城市理论基础上提出具有我国特色的跨界边缘城市内涵,并以临沪跨界边缘城市为例,揭示跨界边缘城市的发展类型与发展模式.研究提出:①我国跨界边缘城市虽与西方主流语境中的边缘城市具有空间相似性,但我国跨界边缘城市是中央政府、不同地区多层级政府利益协调的空间选择,二者在本质上有显著差别.②跨界边缘城市可基于主导功能被分为产业型、居住型以及生态型三类,不同类型城市的空间结构与治理模式呈现出相异性.以期在理论上对边缘城市内涵进行拓展,并在实践上为区域协同发展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4.
跨界地区历来是多头管理或完全被忽视的边界区域,空间发展、环境保护、设施对接、资源争夺等问题突出,管理模式出现多样化,规划咨询空白 . 省级跨界地区间问题更为复杂和突出,规划管理难度较大,规划咨询的迫切性加强 . 本文在整合跨界地区资源优势、加强相互合作、规范管理、理顺规划咨询机制、提高区域发展效率等方面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5.
协调视角下的广东城市滨海新区空间规划策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全球范围内正经历从滨江、滨河开发到滨海开发的战略空间转移,我国东部沿海城市的滨海地区开发成为新一轮城镇化发展的热点。针对我国当前滨海空间在保护与建设、需求与供给、规划与管理等领域的种种不协调、不平衡和无序化问题,以广东沿海城市的滨海新区为研究对象,吸纳国内外滨海地区保护与开发的经验,探索在多规合一、陆海统筹、新旧融合等协调发展理念的引领下,通过协调构建统一的滨海空间规划纵横体系,协同梳理多元的滨海空间构成要素以及协作搭建高效的滨海空间治理平台等方式,更全面地体现多部门和多主体利益诉求,处理好新区与旧城的功能关系和空间资源分配时序,科学引导滨海战略性空间的开发与管控,以期为实现滨海新区经济、社会、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提供可借鉴的思路。  相似文献   

6.
在梳理京津冀地区国土空间协同治理70年历程的基础上,从协同理念、协同主体、协同对象和协同路径等维度,对城镇空间、生态空间和农业空间等三类国土空间的协同治理过程特征进行了系统总结;基于对传统城镇化模式下人口和土地增长模式的研判,从建设世界级城市群的历史使命出发,分别从区域国土空间功能重构、区域基础设施和雄安新区的发展定位等角度,提出未来京津冀区域国土空间协同治理的若干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7.
我国海洋环境治理绩效评价存在“四重四轻”现象,导致绩效评价机制与海洋环境治理模式错位,严重影响海洋环境治理效果及海洋主体功能区生态预算治理PSR评价。借鉴发达国家(地区)海洋环境治理绩效评价实践的成功经验,基于陆海统筹视阈,对不同海洋主体功能区生态预算治理PSR设计差异化指标,建立将海洋环境治理动态绩效与预算治理能力纳入评价范畴的区域海洋综合绩效评价体系。  相似文献   

8.
一、支撑国土空间规划的科技创新行动(一)加快建立新型国土空间规划支撑技术体系遵循“上海2035”空间规划体系,体现“两规融合,多规合一”特点,加强总规实施的政策、机制和技术方法的研究,重点突破基于自然资源管理的各层级国土空间规划编制、中近期建设和土地利用规划编制的技术方法和管理措施,以及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保护红线、城市开发边界和文化保护控制线等“四条控制线”、战略预留区等实施政策和配套技术,建立“实时监测一实施评估一动态维护”的规划全过程管理机制,形成全球城市目标下的国土空间规划技术体系。开展上海市国土空间优化开发理论与技术方法研究,重点突破自然生态空间用途管制、农林水复合利用、地下空间开发复合利用、陆海统筹等关键技术,建立适宜本市的国土空间用途管制支撑体系,全面提升上海国土空间治理能力。  相似文献   

9.
通过论述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下地下空间规划的地位和作用,认为地下空间规划是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全城全要素管控体系中发挥着与地面规划同样重要的作用.同时提出地下空间规划应重视资源评估和空间预留,在与地面规划协同方面应注重空间整体、专业统筹、平战结合、盘活存量,结合已有实践经验与应用创新,形成新时期地下空间开发...  相似文献   

10.
《价值工程》2016,(29):78-79
当前针对陆地的不动产登记有诸多难题,对于海岸带过渡区的不动产登记,所产生的问题就更加复杂而迫切。海岸带具有极其重要的自然和社会作用,做好广西海岸带陆海资源过渡区域的管理和不动产登记,对保护好海岸带陆海资源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尽快落实广西海岸带陆海资源过渡区域的管理和不动产登记,将其提到议事日程,事关广西沿海人民子孙后代福祉、更是深化贯彻科学发展观实现广西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1.
国土空间规划的核心任务是明确国土空间使用用途和管制要求。作为空间治理的重要公共政策,国土空间规划在底图底数确定、“三区三线”划定、功能分区和用途分类、开发边界外基础设施落图方式、自然资源要素保护方式等方面,充分衔接市级总规定位和规划传导要求以及用地计划管理、用途管制等方面政策法规,编管结合,进行了积极的探索。为使规划能用好用管用,国土空间规划还需在底图底数精准度、“三区三线”划定合理性、主导功能分区传导土地用途、入库成果适宜深度等方面进行深入研究,优化完善相关技术规则,提升国土空间规划的管制作用,提高国土空间规划的空间治理能力。  相似文献   

12.
何龙斌  凌自苇  齐光文  李芬  邵晖 《城市发展研究》2021,28(8):中插19-中插23
科学构建生态安全格局,系统开展生态空间评估是当前国土空间规划面临的难点之一.以广东省珠海市为例,针对区域特征形成生态安全目标体系;围绕目标体系搭建生态安全格局分析方法,开展生态安全格局构建;基于生态安全格局对生态空间现状和城镇开发边界初步方案进行评估.研究结果表明:珠海市域范围内可分为生态极重要区生态重要区、生态协调区和生态提升区四类分区;识别生态干扰点41处,主要包括历史遗留矿山、裸土和建设用地等问题;识别城镇开发边界初步方案与生态空间冲突区域16处.根据上述研究成果,提出生态空间修复建议和城镇开发边界调整建议,为研究区的国土空间规划编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城乡医院对口支援是涉及多部门多地区之间的跨界治理。由于激励不足、短期目标与长期目标冲突、部门利益碎片化等问题的存在,现阶段城乡医院对口支援实践中仍然面临农村基层医疗机构服务供给能力不足和供给水平偏低的治理困境。因此,需要进一步增强对医疗服务供给主体的激励、提升协同环境支撑、构建多元协同机制,全面提升城乡医院对口支援的协同治理绩效。  相似文献   

14.
基于助力地方政府效率变革的现实要求,采用2008—2017年中国30个省区市的面板数据,构建空间Tobit杜宾模型检验了国家审计对地方政府治理效率及空间溢出的影响。研究发现:审计对政府治理效率及溢出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且这一影响存在区域异质性。在东部地区,国家审计对政府治理效率的影响为正,而对溢出的影响为负;在西部地区,国家审计对政府治理效率及溢出的影响均显著为正;在中部地区,国家审计对溢出的影响为正,而对政府治理效率的影响不显著。进一步研究发现,要素市场具有调节作用,环境越优越,国家审计对政府治理效率及溢出的促进作用越强。因此,增强审计监督的政治属性、强化审计协同治理、建立健全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要素市场、激发辖区间的“学习效应”和抑制“虹吸效应”是推进政府跨域治理效率提升的重要路径。  相似文献   

15.
连片特困地区作为国家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的重点,其传统行政区治理导致了边界屏障效应,造成政府与市场“两极失灵”,影响了治理效果和区域发展。本文以武陵山片区“锰三角”为例,分析跨行政区政府与市场行为偏离社会公共性、跨域服务供求“双不足”、治理效果偏离最优状态等“两极失灵”困境;提出跨域治理是解决困境的路径选择,这可以促进跨域利益分享与成本分摊、降低跨域“碎片化”带来的高成本、化解跨域资源配置难题;并构建跨域治理的多中心整体联动治理机制模型,以落实跨域治理。  相似文献   

16.
德国是世界上最早开展空间规划的国家。以德国2006年和2016年空间规划为基础,就规划理念、规划目标和主要内容演变进行比较,剖析规划面临空间开发与竞争力营造、空间规划与可持续发展、政策引导与乡村地区发展、土地利用与自然生态基础等四项问题及采取的对应措施。结合我国国土空间规划现状,提出应重视影响空间变化的元素、重视平衡的城乡、区域国土空间发展格局、重视区域政策的衔接、重视过程与实施机制的创新等四点建议。  相似文献   

17.
覆盖陆海全域是国土空间规划的重要特征,但由于缺乏清晰的陆海概念,在国土空间规划编制过程中面临若干技术难点.通过对陆海概念内涵的分析,提出了在国土空间规划框架中应当以"陆地"与"海域"作为陆海空间的内涵,介绍了现阶段规划编制工作中的探索性实践,并提出了在相关工作中进一步准确把握陆海概念的若干建议.  相似文献   

18.
城市社区冲突治理面临着三方面困境:治理结构单一,权责边界不清;治理主体分散,行动协调困难;治理理念异化,市场机制扩张。城市社区冲突的治理涉及基层政府、物业服务公司、社区居委会、业主委员会和社区非营利组织等多个主体,在社区冲突治理中分别发挥着政府、市场和社会的作用机制。但因其主体地位不同,利益关联程度不同,利益诉求不同,对社区冲突的反应和行动不一,仅依靠单一主体无法实现“善治”。因此,为进一步解决城市社区冲突治理难题,提出构建城市社区冲突的协同治理机制、强化党组织的引导和调解功能、完善公共空间的合作供给策略、提升民主协商的权威性和合法性认同、提高社区主体对话协商参与度等优化路径,为解决我国城市社区冲突治理难题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构建和完善公共卫生安全空间体系对于提升城市系统应对公共卫生风险韧性、引导国土空间更好支撑公共卫生服务体系、营造良好生产生活和疫情防控环境等具有重要意义。以全周期管理、网络化布局、多领域联动为理念,梳理了城市“流空间”系统和公共卫生安全之间“人”“地”“物”的联系。基于“流空间”理论,利用城市“流空间”系统所涉及的“人—地—物”要素时空耦合关系,以“防控框架—设施布局—空间策略”为路径凝练出公共卫生安全空间体系构建范式,进而从多领域合作、各层级衔接和跨区域协同方面,提出构建城市公共卫生安全空间体系的规划实践策略,以期在国土空间规划领域为城市公共卫生安全赋能提供政策参考。  相似文献   

20.
21世纪是海洋的世纪。日前,《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明确提出坚持陆海统筹,制定和实施海洋发展战略,提高海洋开发、控制、综合管理能力,意味着我国发展海洋经济的目标更加明晰,并在国家层面得到明确和强化。而合理开发利用海洋资源,加强渔港建设,保护海岛、海岸带和海洋生态环境等内容的提出,也表明我国海洋经济的发展之路,必须将发展经济与环境保护统筹考虑,推动包容性增长,促进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