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构建金融有效支持实体经济的体制机制,需平衡好稳增长、调结构和防风险三者间的关系。在此背景下,本文在两部门新凯恩斯主义动态随机一般均衡模型中引入异质性抵押约束,探讨货币政策如何兼顾稳增长和防风险,进而促进金融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本文模拟结果显示:(1)降低利率和强化国企抵押约束可促进稳增长与稳杠杆。推动国企贷款利率趋于市场水平并降低非国企贷款成本,积极发挥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的作用,将增进其政策效果;(2)2008-2016年宏观杠杆率上升主要与国企抵押约束过松有关,2017年后利率对宏观杠杆率的调控增强;(3)宏观审慎政策框架下,货币政策盯住宏观杠杆率,并根据政策目标和经济背景适时调整利率与杠杆率的内生关系,能够优化货币政策效果。对于降低利率和强化国企抵押约束的政策组合,根据宏观杠杆率的变化同向调整利率水平有利于经济稳步增长和宏观杠杆率趋稳。  相似文献   

2.
全球经济危机爆发以来,复杂多变的经济形势对我国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的协调配合提出了更高要求.后金融危机时期,如何实现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协调配合,本文通过理论与实践分析,提出了要明确政策协调的目标、核心,并完善政策协调的机制和工具,以及加强逆周期调控的思路.  相似文献   

3.
4.
张明  刘瑶  张冲 《财政研究》2023,(10):31-43
为切实理解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协调搭配在拉动地区经济发展中扮演的角色,笔者选择南方沿海省份X进行实地调研,发现:第一,X省份在减税降费、提高专项债比重、践行“补改投”实践、深化事权与支出责任改革、支持“稳就业”方面取得了积极的财政政策效果;第二,X省份在总量型货币政策与信贷政策扩张、加强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投入方面取得了良好的货币政策效果。同时,笔者发现两大政策执行面临的困难与挑战:一是X省份财政政策执行面临着减税降费获益不平衡、资金流向不明确,一般债发行规模有限、专项债支撑作用不足,地区财力不平衡,“财政贴息”操作难度大等问题;二是X省份货币政策执行面临着有效信贷需求不足、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审批流程繁杂等障碍;三是两大政策协调搭配方面存在着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与专项债、银行贷款之间的替代效应不明晰,财政、产业和金融发展规划间缺乏有效协调的挑战。基于调研结果,笔者分别从优化财政政策执行、优化货币政策执行、促进两大政策协调搭配三个层面提出针对性方案。  相似文献   

5.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在全球经济形势不容乐观的情况下,我国实行了稳健的货币政策。随着货币市场"去杠杆化"进程的加速,在控风险和稳增长两级之间寻求有效的平衡,是对我国当前货币政策提出的现实要求和挑战。本文从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具体问题切入,探讨防控市场风险和经济稳步增长之间的平衡路径,旨在为理论研究和货币政策实践提供思路,实现经济稳着陆的同时提振中国经济,为"两个一百年"  相似文献   

6.
稳定物价已成为当前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中国自2008年下半年开始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与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2009年中国经济走出了一条鲜明的V型反弹曲线,表明这一政策组合确实发挥了巨大作用。但在各种乐观数据的背后,中国经济仍然隐藏着诸多问题。其中,物价就是最为突出的问题之一。事实上,自2010年第四季度以来,物价持续上涨的势头一直延续,从2010年10月到2011年3月,居民消费价格(CPI)增长率分别为4.4%、5.1%、4.6%、4.9%、4.9%和5.4%。  相似文献   

7.
<正>未来地方政府债务管理将延续"大开前门、严堵后门"的工作思路,政策支持下专项债将持续提速扩容,但隐性债务化解的迫切性和持续性进一步加剧近年来,在宏观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的大环境中,作为积极财政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地方政府专项债不仅是支持基础设施补短板、稳投资的重要资金来源,也是规范引导地方政府债务显性化的重要政策工具。2019年12月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积极财政政策需大力提质增效,未来地方政府债务管理将延续"大开前门、严堵后门"的工作思路,  相似文献   

8.
9.
在经济发展新阶段,货币政策如何更好地兼顾“稳增长”与“稳杠杆”双重目标是需要研究的重要问题。为此,本文构建了一个含有高杠杆特征的动态一般均衡模型进行理论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利用状态依存的局部投影方法进行实证检验。研究发现,正常时期与高杠杆时期货币政策效果显著不同。正常时期,面对经济下行压力,宽松货币政策冲击能够较好地促进经济扩张并保证宏观杠杆率稳定,从而兼顾“稳增长”与“稳杠杆”。在高杠杆时期,宽松货币政策的“稳增长”效果显著弱于正常时期,而且还会推高宏观杠杆率,从而也难以实现“稳杠杆”目标。原因在于,高杠杆下更多的负债主体因偿债压力陷入“借新还旧”状态中,阻塞了货币政策的有效传导,降低了政策调控效率。  相似文献   

10.
本文利用VAR模型实证研究发现,我国地方和中央财政政策对货币政策影响存在明显差异,地方财政政策对货币政策影响较中央财政政策更大;通过进一步分析我国财政收支结构发现,我国财政收入以中央为主、而财政支出以地方为主的模式,可能是造成我国产能过剩、僵尸企业以及财政与货币政策协同性差的主因。最后,本文给出了完善和提高我国财政与货币政策协同性和效率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1.
蒋峰 《海南金融》2008,(4):7-11
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是宏观调控的两大政策支柱,事关国民经济能否保持平稳运行和实现长期增长,因而在一个国家的政策体系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但从地方来看,尤其是在欠发达地区,仍然存在着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不协调、财政资金与信贷资金配合不到位的情况。本文以欠发达地区为出发点,提出了加强财政资金与信贷资金配合的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我国经济发展取得显著成就,这与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有效协同使用密不可分.课题组选取吉林省2011-2020年各年度经济数据,对财政政策、货币政策与吉林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描述性分析,同时评价了财政与货币政策在吉林经济增长中的配合效果.  相似文献   

13.
郭新明 《中国金融》2012,(24):22-23
坚持优化融资结构不动摇,是妥善处理稳增长与调结构关系的切入点,提升稳增长质量的主要手段近年来,人民银行西安分行紧密结合贯彻执行稳健的货币政策和地方经济发展需求,把稳增长放在突出位置,努力创新履职理念,不断强化工作措施,丰富管理手段,确保了各项金融稳增长措施落到实处,取得了明显成效。  相似文献   

14.
近三年来GDP的首次“破8” 产生了三个问题.一是为什么要提“稳增长”而非“保增长”?二是当前“稳增长”会包含哪些政策手段?三是“稳增长”之后的经济形势会怎样?这些问题值得思考.笔者认为“稳”字意在熨平波动,但不设底线,不会为“保”而出台大规模刺激措施.但是,如果经济持续低迷,且物价涨幅持续回落,则2012年下半年的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放松力度将可能继续加大,这些都将支持宏观经济在下半年企稳回升.  相似文献   

15.
本文利用中国263个地级市2006—2017年的地方投资平台债务数据,考察了地方政府债务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实证研究结果稳健地表明,地方政府债务规模上升能够在短期显著提振经济增长,并且在长期内仍然有显著促进效应,这说明在现阶段,中国政府的反周期财政政策具有消除基础设施瓶颈的超越凯恩斯主义的政策效果。机制分析进一步表明,地方政府债务规模上升能够显著促进非国有企业的资本回报率和投资增长率,并未产生挤出效应。在当前防范地方债风险的背景下,本文建议在存在基础设施瓶颈的条件下,经济衰退期可以执行更为积极的财政政策,在短期治理衰退的同时促进长期经济增长,并使政府债务占GDP的比重在长期得到下降。  相似文献   

16.
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是市场经济国家进行宏观调控的两种主要手段,这两种政策如何有效地协调配合是各国经济理论界长期探讨的问题。笔者考察了一部分有代表性的国家近20年来所实施的财政货币政策的协调配合情况,其中既有成功之处,也有失败的教训,对这些经验和教训进行总结评价,探寻这两种政策配合的决定基础和一般规律,对于我国未来实施宏观经济政策、促进经济持续、稳定和协调发展无疑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将作为外部冲击的新冠肺炎疫情因素引入动态随机一般均衡模型(DSGE),分析其对国内经济的冲击情况,并模拟了在无政策干预、货币政策、财政政策、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搭配四种情景下的政策效果.研究发现,新冠肺炎疫情短期内会对经济造成巨大冲击,但长期看,社会总需求和通货膨胀受到的影响并不明显,对就业的挤出效应持续时间则较长.同时,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协同配合,会产生政策叠加效应,促使宏观经济更快复苏,但长期会导致通货膨胀压力增大.  相似文献   

18.
本文对1984-2007年我国的货币政策进行了回顾总结,分析了2008年从紧货币政策提出的背景。在分析了我国历史上曾实施的两次从紧或适度从紧货币政策成效的基础上,认为我国在实施从紧的货币政策过程中要努力降低金融调控的机会成本,着力提高货币政策有效性。  相似文献   

19.
巴劲松  李华 《新金融》1999,(5):10-12
一、买方市场和东南亚金融危机条件下的经济增长 当前我国已由卖方市场转为买方市场,买方市场的一个突出特征就是市场供给相对过剩。据1998年上半年有关部门对计入消费品指数的601种社会零售商品的调查,155种供过于求,446种供求平衡,供不应求的产品已经没有;此外,社会零售总额增幅近年来也呈现下降趋势,(95、96、97。  相似文献   

20.
正2014年经济增长是有底线的2014年是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中改革措施开始落地的第一年,经济的核心任务是改革和转型。市场有观点认为,在改革和转型的过程中,经济增长速度已经不再重要,不需要强调增长。但是笔者认为,我国经济在改革和转型的过程中,保持一定的经济增速仍是必要的,政府也会将一定的经济增速作为政策的底线。笔者预计,2014年中国GDP增速目标仍将定在7.5%。此增长目标意味着就业目标为:城镇新增就业达到900万人以上,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