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71 毫秒
1.
在农村开展“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教育活动中 ,要正确处理好以下五种关系。一、要正确处理好“工”与“学”之间的关系。在全国农村开展“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教育活动 ,涉及面广 ,政策性强 ,时间长 ,任务重 ,需要各级党组织拿出足够的人力、物力、财力、精力 ,才能保证学习教育活动取得扎实成效。因此 ,我们必须正确处理好“工作”与“学教”之间的关系 ,把“三个代表”学习教育活动贯穿于当前的各项工作中去 ,在解决当前制约农村发展的突出问题上下功夫 :一是在提高基层干部带领群众调整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  相似文献   

2.
新时期农村流通体系的构建模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前,我国农村流通体系已初步呈现出“双向流通”、“循环流通”、“现代流通”和“一网多用”的特点,为此,新时期农村流通体系的构建应包括以“批发市场”和“农家店”为载体的城乡双向流通体系,以“大型农产品批发市场”为主、“农超对接”为辅的“农产品进城”体系,以农家店、集贸市场、超市为主的农村终端零售网络和以“回收拆解企业”、“二手市场”和“以旧换新”为主的农村再生资源回收体系。目前应采取的措施主要是推进“一网多用”、加快大型农产品批发市场建设、发展农村“二手市场”。  相似文献   

3.
当前我国在农村和农业领域,呈现出一种“逆淘汰”现象。如何看待这一社会现象?本文认为,当前农民的“逆淘汰”现象从宏观上看仍然是“顺淘汰”;应正确看待当前农民“逆淘汰”现象;应加速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加快城镇化步伐;要未雨绸缪,防止农民“逆淘汰”现象成为阻碍农村经济发展的一大隐患。  相似文献   

4.
资阳是成都经济区的丘陵农业大市,要走出一条丘陵地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新路子,必须坚持以科学发展观和正确的政绩观为指导,以规划为龙头,以“五新一好”为重点,将资阳新农村建设与构建“实力资阳”、“文明资阳”、“绿色资阳”、“和谐资阳”相统一,构建“实力农村”、“文明农村”、“绿色农村”、“和谐农村”。  相似文献   

5.
公共品供给不足及“一事一议”制度运行效率低下是中国欠发达农村普遍存在的问题.通过对“一事一议”运行机理的分析发现,欠发达农村“发起人”的工作能力和积极性是影响制度运行效率的重要因素.合理的激励机制,能够激发“能人”主动承担“发起人”的角色,为“一事一议”的正常运行提供重要的保障,从而最终提高欠发达农村公共品的供给效率.  相似文献   

6.
以行业为引导的农村特色经济是实现农民增产增收和农村经济加快发展的一条捷径,更是新时期发展农村经济的必然之举.本文以“借用技术”在湖南新化县农民中的广泛应用为例,通过调查研究,明确了当前“借用技术”在农村经济中的地位,提出了通过“借用技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相关对策.  相似文献   

7.
梁振萍 《经济论坛》2002,(17):56-56
改革开放二十年来,在党中央农村经济工作政策的正确指导下,经过各级地方政府及农村工作干部的不懈努力,我国农村经济形势出现了可喜的景象,促成了现阶段农村稳定,党群、干群关系和谐的大好局面。但是,随着我国政治经济体制的进一步深化改革,在农村经济管理工作中,也相应地出现了一些新问题、新情况。以下笔者就农村财务管理现状及应采取的对策做一浅显探讨。 一、农村财务管理现状 市场经济条件下,农村经济工作中的重中之重,是财务管理问题,它是影响农村稳定、党群干群关系正常化的主要症结。故此,全国各级政府及农村经济工作干部,紧紧围绕着农村财务管理问题大做文章,制定并实施了诸如“村财乡管”、“2528工程”、“五公开”、“八统一”等农村财务管理方式。但是,从笔者实地调查及收集的资料来看,目前,在全国各地实施的农村财务管理方  相似文献   

8.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是关系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问题,也是关系到农民增收、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和可持续发展的重大问题.“农家乐“旅游业作为农村地区的一种新兴产业促进了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是有效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的重要途径之一.本文就“农家乐”旅游业现状存在的问题如何解决及如何利用“农家乐”旅游业拉动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转移等问题进行了探讨.旨在为有关职能部门在制定“农家乐”旅游业发展策略和进行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决策时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相似文献   

9.
浅析"三农"问题的现状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永祥 《技术经济》2003,22(11):16-16
党的十六大报告号召我们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作为小康社会的一部分 ,农业、农村、农民 (以下简称“三农”)问题是我们必须解决的一项重要任务。正如十六大报告所说 :“建设现代农业 ,发展农村经济 ,增加农民收入 ,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任务。”我国是个传统的农业社会 ,历史上素有“民以食为天”的说法 ,这说明“三农”问题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非常重要。从某种意义上说 ,中华五千年的文明史 ,是一部农耕文明史 ,要想全面实现小康社会 ,解决“三农”问题是关键。首先 ,我国人口的绝大部分在农村 ,农村能否实现小康社会 ,对全国来说至关…  相似文献   

10.
近些年,我国在解决“三农”问题上采取了许多重要措施,如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减免农民税费、实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等。但是,笔者认为,要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还必须大力推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一、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对于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意义1.农村剩余劳动  相似文献   

11.
一、解决“市场失灵”问题是农村市场机制完善的关键 (一)农村市场机制中“市场失灵”问题突出 1、农村市场机制不完善。在我国,由于改革开放的时间还较短,城乡分割的市场也没有打破,市场机制发挥作用的空间和领域还较为有限,市场机制的作用在农村市场被弱化。  相似文献   

12.
城乡户籍制度下的农村城镇化与“农民工”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许经勇 《财经研究》2003,29(12):50-54
农村城镇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出路。城乡分割的户籍制度和城乡二元经济结构,是农村城镇化进程中产生“农民工”这一特殊社会群体的基本条件。在我国的特殊条件下,“农民工”是推进农村城镇化的生力军。但是,“农民工”所面临的歧视性待遇,又会制约城镇化的健康发展。把“农民工”转变为真正意义上的城市居民,是农村城镇化必须完成的艰巨历史任务。  相似文献   

13.
我国体制转型时期“农村病”及其治理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正> 当今发展中国家一般都患有农村人口过早过快转移引起大城市人口恶性膨胀造成的“城市病”(陈吉元等,1993年)和由大量的剩余劳动力长期滞留农村引发的“农村病”。根治“农村病”,防治“城市病”,是发展中国家由二元经济结构向现代化经济过渡必须解决的重大课题。我国是人口众多的农业大国,实现此项任务尤为艰巨。改革开放以来,乡镇企业的崛起,用“离土不离乡”的方式,为治理“农村病”、防治“城市病”,开出了一剂良方。然而,“农村病”至今仍待进一步治理。本文主要是探讨由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过渡时期的农村过剩人口转移的若干理论问题。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 ,宗族势力在一些农村有所抬头 ,有的甚至渗透到农村党支部班子建设中 ,造成村干部“近亲繁殖” ,出现了“宗族化”党支部 ,影响了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健康发展。针对上述情况 ,鸡泽县委采取拔“根子”、打“底子”、堵“口子”、“辟“路子”、掺“沙子”五项措施 ,对“宗族化”和带有“宗族化”倾向的 15个农村党支部认真加以解决 ,收到了较好效果。一是思想教育拔“根子”。少数农村党员干部受封建宗法残余影响 ,私欲膨胀 ,党性意识淡薄 ,是产生农村党支部“宗族化”的根源。为能彻底铲除此患 ,县委从思想教育入手 ,通过举办培训班、…  相似文献   

15.
一、30年农村改革的巨大成就 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中国波澜壮阔的改革历程,是率先在农村起步并取得突破的。30年前,安徽凤阳小岗村18名农民在土地包产到户的“盟约”上摁下手印。小岗村的关键一步,让改革的热情在全国农村瞬间爆发。随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中国燃起了燎原之势。  相似文献   

16.
中共“十六大”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的宏伟目标。从我国城乡现实来看,我国要在二十年间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目标,农村的任务更为紧迫,形势十分严峻。农村全面建设小康,途径有多条,本文认为,必须要超越农业、农村和农民的范围,以“非农化”的视角,即通过农业工业化、农村城市化、农民市民化,形成农业工业化和农村城市化互为促进共同发展的良性循环,从而推进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的进程。经过改革开放20多年的建设与发展,中国已解决温饱,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因此,中共“十六大”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的宏伟目标。如何实现这一宏伟蓝图,就我国现…  相似文献   

17.
杨立铭  周玉梅  郜秀菊  贾圣武 《时代经贸》2012,(12):108-108,111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是关系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问题,也是关系到农民增收、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和可持续发展的重大问题。“农家乐”旅游业作为农村地区的一种新兴产业促进了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是有效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的重要途径之一。本文就“农家乐”旅游业现状存在的问题如何解决及如何利用“农家乐”旅游业拉动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转移等问题进行了探讨。旨在为有关职能部门在制定“农家乐”旅游业发展策略和进行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决策时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相似文献   

18.
试论中国农村经济发展模式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正> 近年来,在我国经济理论界,由“苏南模式”和“温州模式”的研究所带动,出现了一股研究农村经济发展模式的热潮。但有人则对“模式”这一提法,对诸多“模式”的出现这一现象,以及对“模式”研究本身的意义提出了疑问。这说明,对究竟如何看待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特别是最近几年在中国的广阔农村涌现出来的众多“模式”,对这些“模式”进行研究究竟有无必要,意义何在,还有着认识上的分歧,有待于解决。  相似文献   

19.
一、“苏南模式”一苏南乡镇企业发展苏南乡镇企业的大发展造就了“苏南模式”;然而,“苏南模式”并不能简单化地等同于苏南乡镇企业的发展。“苏南模式”的研究在80年代前期就已开始,至今10多年,人们对“苏南模式”内涵的表述还不尽一致。但是,苏南农村在改革前期新旧体制双轨并存的历史条件下,乡镇企业(主要是乡村集体工业企业)靠市场调节而“异军突起”,带动了农业剩余劳动力的大转移,催化了农村分工分业的大发展,促进了农村产业结构的大变革,对这样一个历史进程和基本特征,则多数都认同。“苏南模式”正是对这样的时代背景…  相似文献   

20.
1992年以来,农村合作基金会、农村互助储金会、供销社股金服务部(以下简称“两会一部”)超常发展,规模失控,严重扰乱了农村金融秩序。其主要表现在:一、非法经营金融业务。按规定,“两会一部”不是金融机构,不能办理存贷款业务,但实际上几乎所有的“两会一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