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文从上市公司参与人行为动机角度出发,分析股权分置与上市公司缺乏竞争力之间的内在联系以及后股权分置时代上市公司竞争力的传导机制,并提出了使上市公司内在动力传导机制发挥作用的具体途径。  相似文献   

2.
冯峰 《活力》2007,(7):44-44
股权分置是指中国上市公司中的一部分股份可以上市流通,另一部分股份不能上市流通的状况,股权分置导致中国上市公司中的股东利益不一致,影响中国上市公司治理结构的完善,不利于中国证券市场的发展。股权分置改革后中国上市公司的股权结构发生重大的变化,股改的实施降低了不可流通的国有股比重,促使上市公司建立合理有效的股权结构,从而优化上市公司治理机制。  相似文献   

3.
本文分析了股权分置改革对上市公司治理的影响,指出股权分置改革通过上市公司股东行为、董事会作用及经营者激励约束机制等内部治理因素和资本市场定价机制、控制权市场并购重组机制及监督约束机制等外部治理因素影响了上市公司整体治理的优化,提出了后股权分置时代优化上市公司治理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4.
本文分析了股权分置改革对上市公司治理的影响,指出股权分置改革通过上市公司股东行为、董事会作用及经营者激励约束机制等内部治理因素和资本市场定价机制、控制权市场并购重组机制及监督约束机制等外部治理因素影响了上市公司整体治理的优化,提出了后股权分置时代优化上市公司治理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5.
《天津财会》2006,(1):38-39
为配合我国上市公司股权分置改革,根据上市公司股权分置改革相关文件,我部制定了《上市公司股权分置改革相关会计处理暂行规定》,现予印发,请遵照执行。执行中有任何问题,请及时反馈我部。  相似文献   

6.
左晓蕾 《英才》2006,(3):26-26
股权分置改革的上市公司已近半数。“股权分置”通过对价虽然进行了“部分股权分散”的股权结构的调整,大股东的控股比例相对减少。但是推动真正能够约束上市公司行为的现代上市公司的冶理结构的制度性建设是“后股权分置时代”,严格说来应该是与股权分置改革同时进行的更艰巨的改革。  相似文献   

7.
于蕾 《电子财会》2005,(11):31-33
股权分置的基本含义是:上市公司的全部股份由于政策限制被分为两类性质不同的股份,一类是可以在证券交易所挂牌交易的流通股,一类是只能在场外协议转让的非流通股。目前,非流通股约占上市公司总股份的三分之二。股权分置破坏了上市公司利益机制一致性的基础,导致流通股股东和非流通股股东的利益发生冲突。股权分置改革的实质是通过非流通股股东向流通股股东支付对价取得相应的流通权,从而实现所有股东股份的同质化。  相似文献   

8.
2005年8月23日,中国证监会、国资委、财政部等国务院五部门联合发布《关于上市公司股权分置改革的指导意见》,其第10条指出,完成股权分置改革的上市公司可以实施管理层股权激励。2005年9月9日,国务院国资委发布的《关于上市公司股权分置改革中国有股股权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指出,完成股权分置改革的国有控股上市公司,可以探索实施管理层股权激励。由此,作为股权激励主要方式的股票期权制度,一时成为业界讨论的热点。  相似文献   

9.
上市公司股权分置改革首批试点公司改革方案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5年4月29日,经国务院批准,中国证监会下发了《关于上市公司股权分置改革试点有关问题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宣布正式启动上市公司股权分置改革试点工作,开始着手解决困扰我国资本市场发展的股权分置问题。  相似文献   

10.
股权分置改革前我国上市公司存在着较为严重的"股权融资饥渴症",股权分置改革后消除了"二元结构"真正实现同股同权,消除非流通股与流通股的流通制度差异,强化市场对上市公司的约束机制。那么,上市公司实施股权再融资的动机是为了满足公司基本面的资金需求,还是利用有利的市场时机进行股权再融资。  相似文献   

11.
股权分置是我国资本市场进一步发展的制度性障碍,它违背了建立资本市场的初衷,导致资本市场定价机制严重扭曲。上市公司股权的高度集中,妨碍了科学的公司治理结构的建立及公司治理机制作用的发挥。要完善上市公司治理结构就必须抓住解决股权分置问题这个核心,建立健全相关的机制、制度。  相似文献   

12.
多年来,作为我国经济转型时期特殊现象的股权分置,以其带有浓厚的计划经济色彩及中国“特色”的二元股权结构,影响着上市公司财务,阻碍企业乃至我国经济发展。自2005年我国上市公司实行股权分置改革试点以来,改革的形势喜人亦逼人。本文就股权分置改革后上市公司财务加以探讨。  相似文献   

13.
浅析股权分置改革对公司治理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黄  杨亚萍 《财会通讯》2008,(11):30-31
多年来,股权分置影响了证券市场预期的稳定,不利于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的深化,被普遍认为是影响我国证券市场长期发展最根本的问题所在,直接导致我国上市公司治理结构的不合理。2005年4月29日证监会发布《关于上市公司股权分置改革试点有关问题的通知》,宣布启动股权分置改革试点工作。股权分置改革是指通过非流通股股东和流通股股东之间的利益平衡协商机制,消除A股市场股份转让制度差异的过程,这必然使得上市公司的经营目标回到全体股东财富最大化,市场约束自然形成,为建立完善的公司治理机制创造条件。  相似文献   

14.
2005年股改之前,股权分置问题一直是困扰我国资本市场发展的基础性问题。在股权分置背景下,我国上市公司再融资普遍呈现出啄序悖论现象,即先外源融资,再内源融资,而在外源融资中,首先选择股权融资,其次才是债权融资。我们不妨以一个上市公司股权融资以及股利政策的实际案例,说明其在股权分置背景下为什么偏好股权融资。  相似文献   

15.
本文首先分析了股权分置阻碍上市公司财务管理目标实现的原因,然后在此基础上分析了股权分置改革与上市公司财务管理目标的趋同性,最后提出了后股权分置时代上市公司财务管理目标的实现途径。  相似文献   

16.
股权分置改革与上市公司治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股权分置改革对上市公司治理意义重大,本文追溯股权分置的历史,分析了其对公司治理在不同时期的影响,并以宝钢股份为例,证明股权公置改革对上市公司治理的促进作用。同时也认为,股权公置改革也还存在问题,公司治理并未因股权公置改革而一劳永逸,在全流通时代还要继续完善上市公司治理。  相似文献   

17.
股权分置改革下上市公司财务管理目标的实现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首先分析了股权分置阻碍上市公司财务管理目标实现的原因,然后在此基础上分析了股权分置改革与上市公司财务管理目标的趋同性,最后提出了后股权分置时代上市公司财务管理目标的实现途径.  相似文献   

18.
公司治理结构与公司绩效关系研究一直以来是人们关注的话题,上市公司的绩效水平可以直接反映上市公司的治理问题,完善的治理机制是上市公司能否长期发展的必要保证。所以说,研究上市公司治理结构与绩效和关系,对深入分析上市公司内部经营状况、从根本上改善公司绩效、增强公司的国际竞争力等方面,不仅具有重要性,而且具有紧迫性。股权分置改革后我国股市进入了全流通的时代,股权分置改革带来市场效应的同时,是否使上市公司治理结构对公司绩效产生积极的影响,本文试图以吉林省上市公司为例分析上市公司治理结构对绩效的影响情况,提出提高上市公司绩效的建议。  相似文献   

19.
并购是现代公司提高价值,实现快速成长的主要手段,股权分置改革对我国上市公司并购的影响很大。本文分析了股权分置时期我国上市公司并购存在的一些问题及股权分置改革对我国上市公司并购的影响,并对后股权分置时期并购相关各方如何应对新形势下的并购提出了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20.
为解决上市公司长期以来股权分置的困局,中国证监会于2005年4月正式启动上市公司股权分置改革试点工作,并先后推出了两期共46家上市公司进行试点,我国上市公司迎来了股权重新洗牌的新时代。本文旨在研究作为上市公司债权人的商业银行,在上市公司采取不同的股权分置改革方案的情况下,采取何种风险管理策略,实现改革博奕中的“双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