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知识分子的身份认同是一个不断建构的动态过程,文艺学的文化转向切合了文艺学的现实品格和实践精神,凸显了知识分子的批判者与启蒙者的身份认同,文艺学研究者应该改变依附性的传统身份认同,弱化与民众脱离的精英情结,不断进行自我批判与反思,以边缘的立场来介入中心。  相似文献   

2.
文学思想、文学主张或者理论追求是文学思潮形成的标志。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中国文坛批量涌现的女性文学理论译介及研究成果,标志着中国当代女性文学思潮的形成。中国当代女性文学理论研究以翻译介绍世界女性文学及其理论为发端的,并很快就在与本土作家创作研究的结合中走向繁荣。20世纪90年代末,中国的女性文学理论已显示出向社会、文化、政治等领域的拓展和深化。  相似文献   

3.
从主体建构、家国记忆与身份认同三个维度分析了《巨流河》的离散书写。外省族裔如何在尴尬的处境中参与台湾文学主体建构,如何在时空剧变中想象故国,如何在原有身份与现实处境的矛盾中寻求身份认同,以此窥视台湾复杂的文学生态,探寻《巨流河》的文学史意义。  相似文献   

4.
新生代农民工身份认同困境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生代民工身份认同的困境主要包括身份分类的矛盾和未来归属的矛盾两个方面。新生代农民工产生身份认同困境主要存在个人身份建构与社会建构之间的矛盾。社会距离是导致其自我认同困境的直接原因。相对剥夺感是导致自我认同困境的重要原因。追求生存目标与现有体制之间的矛盾是导致身份认同困境的根本原因。要解决新生代农民工的身份认同的困境问题,必须从内部条件、外部环境和政策建构等多个层面着手。  相似文献   

5.
迄今为止,人类已经建立了三种形式的政府,即统治型政府、管理型政府和服务型政府。统治型政府是在身份差序的基础上建构起来的,当人类社会开始从前工业社会向工业社会演进时,他们在社会契约论所确立的框架下建构起了管理型政府。20世纪80年代以来,为了应对社会治理所出现的危机,政府通过与其他社会主体签订契约的方式来开展合作治理。与社会契约论中的"契约"相比,"新"的契约在契约形式、主体关系、契约作用等诸多方面均有异于社会契约论,这是契约在政府模式变革中发展进化的结果。  相似文献   

6.
21世纪中国比较文学理论进入了体系建构的阶段,这是20年来中国比较文学理论发展的必然结果。只有通过理论体系的建构,中国比较文学才可能真正走向世界,才能有真正的中国学派。文章批驳了英国学者巴斯奈特等人的“比较文学危机论”,认为必须要从新视域来看待比较文学学科,中国比较文学20年来学科理论的发展为世界比较文学提供了参照体系。  相似文献   

7.
政治认同是人的一种归属感,是人对于政治社会中各种政治现象的接受、认可.社会大众对执政者政治认同程度的高低直接决定着社会是否稳定.因此,建构政治认同是当前政治学界和政界人士所普遍关注的问题.本文在梳理了哈贝马斯的交往行为理论的核心思想——主体间性思想的基础上,试图从政治认同的主体性、政治认同建构的过程以及政治活动参与者达成政治认同的政治心理标志三个方面论证政治认同是具有主体间性的,继而提出从主体间性视域建构政治认同的观点,具体为:承认双方互为主体,满足认同双方的角色期待;采取平等对话的沟通方式,建构认同的话语环境;构建权力互赋的框架,平衡认同的权力期待;建立主体间性学习机制,促使认同的态度转化.  相似文献   

8.
提升高校新生阶段思想政治教育实效,应以全员、全程、全方位协同为实施原则,以构建适应教育、专业教育、理论教育、隐性教育等分层递进式模块为实施路径,以实现新生的大学认同、自我认同、使命认同和主体认同为目标,使高校新生入学阶段的思想政治教育系统从无序走向有序,推动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落地生根。  相似文献   

9.
具有自恋人格特质的高加林对刘巧珍的爱是即时之爱、自恋之爱,对自身农民身份之爱;对黄亚萍的爱是情境之爱、自我贯注之爱,对自身知识分子角色认同之爱。同时,高加林自始至终固着于童年俄狄浦斯情结所建构的三角爱欲范型,潜意识沉溺于对被伤害的第三者马拴和张克南的情感袭扰的心理满足之中。在双重身份的虚假认同、病态的自恋以及充满矛盾的三角爱欲的悖谬中,其情爱游移不定,心理冲突绵延不辍,并最终酿就了一幕爱情悲剧。  相似文献   

10.
论当代大学生的文化身份认同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谢伯端 《湖南商学院学报》2003,10(1):121-124,137
文化认同问题是文化研究的核心问题。当代中国大学生的文化认同态度与民族文化的未来息息相关。调查显示,处在社会转型时期的大学生正面临着种种的文化困惑和文化挑战,他们的国家民族文化身份、校园集体文化身份、性别文化身份等认同现状有了许多新的变化。将文化身份认同概念引入高等教育理念,才是完整意义上的素质教育。  相似文献   

11.
陕西区域经济发展新布局探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陕西省"十一五"规划对陕西区域经济发展新布局做出简明概括——关中率先发展,陕北跨越发展,陕南突破发展。这种新布局经历了三个阶段的历史演化:一是20世纪80年代的重点发展关中,积极开发陕南、陕北;二是20世纪90年代的重点发展关中,加快开发陕南、陕北;三是21世纪初的这种新概括。其理论源流有五说,即要素禀赋说、机遇说、领头羊说、后发优势说和三元经济说。其实施之策有四,即扬长避短、扬长补短、点面兼顾与六大动力和而不同。  相似文献   

12.
主体性教育是一种培育自觉生命、独立人格和平等观念的现代教育形式。它以共生式教育为核心,在追求最佳的自我改造的同时秉持一种包容性的人生态度和建构一种自觉性的教育活动,使人能够受到理性的教化,将个人利益嵌入社会公益之中,去创造一个异质主体间能够关联建构和普适滋长的共生世界。教育乃人之主体性的开放,引导人走向主体间性的共生世界去遵循教育的基本指向,即个体生命之建构和世界图景之创造。主体性教育的实践本性就是要充分发挥人主动改造自我和创造生活的"主体自觉"的实践效应,以引领个体的自主发展和重建世界的共生法则。  相似文献   

13.
赵天才 《嘉兴学院学报》2007,19(2):15-19,118
浪漫主义是20世纪文人精神的一个风标,浪漫主义想像与革命理想曾一度在左翼文学理论者的倡导下,结合成革命浪漫主义创作方式。以孙犁小说创作为个案,深入分析革命话语与浪漫主义由结合走向分裂的痛苦历程及原因。这种由结合走向分裂在孙犁小说创作中表现为从革命的浪漫化到革命的史诗化,以及浪漫主义创作形式的政治化历程,小说创作主题则由20世纪40年代革命与美的统一,到50年代革命与美的分裂,反映了一个文人浪漫精神的失落;作者曾试图努力填补个人与时代的差距,然而最终无奈地选择了清醒地退场。  相似文献   

14.
雅斯贝尔斯大学教育思想在我国的引介始于民国时期,经过长期中断,20世纪90年代得以重新开启,进而不断丰富。已有研究对雅斯贝尔斯大学教育理念、自由教育观、交往教育思想、陶冶思想、教师观和学生观等主题进行论述,今后雅斯贝尔斯大学教育思想研究将在目的上走向回归与引领,内容上走向创生与建构,方法上走向历史与比较。  相似文献   

15.
文化身份即身份的文化化倾向,相对于制度身份和经济身份而言是当下阶层身份关系的另一种区分符号。在进行身份区分时,可以通过阶层主体的阶层意识、个体自我意识以及行为方式表现出自己的区分度,从而文化身份成为阶层认同和区分的另一种标杆。而在身份区分和识别中,它同样也包含着潜在的冲突。  相似文献   

16.
在黄哲伦(David Henry Hwang)的独幕剧《寻找中国城》中,作家以对于华裔身份认同的不同看法为主线,通过一个土生土长于美国中西部堪萨斯州的白人小伙本杰明只身来到纽约,去中国城寻找自己的文化之根的过程,强调族裔特征是由文化而非肤色所决定的,从而深化作家对于多元文化背景下华裔身份本质特征的认识。本文从跨文化视角,对剧作进行较详尽的文本分析,试阐述与表明美国华裔文化身份的实质意义以及该剧对于其文化身份建构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7.
在现代性条件下传统的认同方式丧失作用之后,消费在现代社会中成为了一种重要的建构认同的方式,本文旨在探讨在消费社会中消费方式身份认同的发展过程,并进行了反思.  相似文献   

18.
2008年第三次明诺布鲁克会议的召开标志着新公共行政运动已经走向了贫民化、全球化。但仅就学术走向而言,新公共行政已经从20世纪70年代的主流走向21世纪今天的困顿局面,原创性和规范性的缺乏,政治行政二分法的迷失,实践的困难是造成这种状况的直接原因。尽管后来的新公共行政学者作了种种努力,然而囿于理论基础的薄弱,其主要价值观念偏离于资本主义社会的取向,概念的连贯性和定义准确性的缺乏造成了新公共行政学虽然在改进却没有成为一种范式的替代。  相似文献   

19.
高校教师自我认同危机是指维系教师自我连续的本体安全受到威胁、自我内在统一性遭到破坏,自我身份的建构模糊不清。"个人主义"、"工具主义理性"观念和自我认同感的丧失是其产生的内外原因。高校教师消除自我认同危机必须克服个人主义观念,摆脱工具理性主义的思想方式,建立"生活政治",明确教师职业的意义和价值。  相似文献   

20.
2008年9月第三次明诺布鲁克会议召开,新公共行政学已经把关注的重点从公平与效率的争论转向讨论全球公共行政的走向以及对公共管理和公共服务理论进行有益的替代。与此同时,国内关于公平与正义的争论却方兴未艾,公平优先的论调逐渐占据上风,因此主张公平正义的新公共新政学重新成为国内学界研究的热点。然而中国行政改革所要处理的效率与公平问题只是20世纪60年代新公共行政学诞生之初所着重讨论的,在21世纪的今天,新公共行政学派的理论已经有兼容并包的趋势,中国行政改革中也出现的民营化、公共服务均等化等超前的理论,但是这些实践所面临的瓶颈却告诉我们不明晰中国当前的时代背景和理论阶段,超前亦或滞后的理论都无助于公平正义的重塑,新公共行政学的公平正义论恰逢其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