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宗教不但没有消亡,反而以一种世俗化的方式继续发展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为宗教世俗化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生存空间。在这个大背景下,宗教世俗化所产生的社会影响也是多种多样的。作者在思考宗教世俗化带来的社会影响的基础上,认为对于宗教世俗化要给予一定的引导。  相似文献   

2.
随着社会的现代化和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世俗化成为现代社会的一个重要特征,宗教亦不例外,呈现出了世俗化的趋势,并且这种趋势愈来愈明显,已经成为社会现代化的一个重要方面。本文从世俗化的词源入手,运用宗教社会学的方法对宗教世俗化的概念做了初步界定,并分析了宗教世俗化在现代社会的主要表现形式及其对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意义,希望能将对此问题的研究引向深入。  相似文献   

3.
王凤  葛斐然 《改革与开放》2012,(18):169-170
宗教世俗化是现代宗教的一个主要特征,是其自我调整、不断适应现代社会的结果,其产生的原因一方面来自生产力快速的发展,另一方面是其满足自身发展的需要。我们在分析和讨论世俗化的表现形式和根源时,不得不讨论世俗化宗教的发展前景这一问题。  相似文献   

4.
随着社会现代化的进程,宗教逐渐失去了它的神圣光芒,宗教成为"祛魅"时代的私人事物.宗教发展逐渐的世俗化,但是,宗教与社会仍是紧密联系的,它在社会生活中对政治产生着影响,对民族进行整合,对文化仍然起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刘哲岩 《魅力中国》2013,(28):35-36
作为世界三大宗教之一的伊斯兰教在埃及具有深厚的群众基础和广泛的精神认同,但是与其他宗教不同的廷伊斯兰载不仅具有广适的精神认同,同时还对世俗生活产生着巨大的影响。在不断的发展过程中,一些伊斯兰教精英分子开始有意识的将伊斯兰教进行政冶伪撩善,特伊新兰教的教义、传统、责任进行重新解释.基于伊斯兰教义提出政治诉求。政治伊斯兰势力应时而生。作为一种政治化了的宗教,其对社会世俗化的影响值得广泛关注。  相似文献   

6.
本文论述了中国城镇化过程中与宗教的双向互动关系。探讨了农村宗教信徒在向城镇化过程中所面临的挑战与机遇,得出世俗化对宗教徒有一定的影响,但不是决定性的。中国宗教在这转型期中完全可以大有作为,对促进城镇化的发展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7.
宗教在现代化进程中的正功能有:在经济发展中,宗教信仰特别是基督信仰作出了巨大贡献;宗教信仰在社会秩序整合中发挥了积极作用;宗教信仰有力地克服了市场经济的不足之处。负功能主要有:政治方面——部分宗教组织和势力反对现存社会制度和秩序,对社会及宗教团体内部的整合与发展起到瓦解作用;经济方面——宗教信仰世俗化中过分的功利主义动机带来了部分信徒和宗教组织的非法敛财聚等行为,客观上破坏了部分落后地区的经济发展和经济秩序;文化方面——宗教信仰的非理性主义直接冲击,阻碍了科学教育、科学知识及科学世界观的普及。  相似文献   

8.
马克思主义认为,宗教的存在同它的产生一样都有着深刻的认识论根源.随着理性对蒙昧的启蒙,科学的不断发展,以及文化的世俗化,宗教将不可避免地走向势微,淡出社会领域的中心,逐步退出历史的舞台.……  相似文献   

9.
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进一步增强了宗教的功利性特征,推动了宗教文化产业的发展。这为传承民俗文化、保护地方文化遗产提供了契机。市场经济体制下宗教文化产业发展应更加注重宗教的文化品质,提供多元的宗教文化产品,丰富社会文化,满足民众的多元文化需求。  相似文献   

10.
任何一种宗教,其产生与发展都离不开经济基础的支持,尤其是在社会转型期的宗教,其发展与繁荣更离不开经济基础,在市场经济和现代化环境下藏传佛教寺庙经济的性质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已经逐渐成为社会经济的有机组成部分,新型寺庙经济的产生,发展,以及形成的一些新型特点值得我们去研究和探讨,从而引导寺庙经济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1.
明月 《北方经济》2002,(5):30-32
在当前我国实行全面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现实社会里,当代宗教必须与社会经济发展阶段相适应,自觉吐故纳新。这样,才能减少宗教对社会主义社会的消极因素,发挥宗教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积极作用。否则,当代宗教就会失去继续发展的内在动力。  相似文献   

12.
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进一步增强了宗教的功利性特征,推动了宗教文化产业的发展.这为传承民俗文化、保护地方文化遗产提供了契机.市场经济体制下宗教文化产业发展应更加注重宗教的文化品质,提供多元的宗教文化产品,丰富社会文化,满足民众的多元文化需求.  相似文献   

13.
乡村基督教发展中的“潜世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宗教自身有其令世人不可捉摸的"神圣性"一面,也正是通过这一性质使教徒们的认识"不落凡尘"。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社会结构的转型,像现代文化与传统文化的交织碰撞一样,宗教的"神圣性"与社会"世俗性"相互作用,加上地方本土文化差异的影响,使得宗教开始有别于传统意义上的宗教。乡村基督教在转型社会中"潜世俗"这一新的参与形态,可以从神圣中"潜世俗"的表现、产生根源、影响及未来发展预测等角度出发予以分析。  相似文献   

14.
尚可 《发展》2013,(8):111-111
对宗教世俗化下的宗教音乐进行管窥,了解宗教音乐在神权与世俗对立的不同阶段下,宗教音乐的不同。  相似文献   

15.
张静 《魅力中国》2010,(7X):20-20
道教是起源于中国本土的宗教,在其发展过程中将伦理教化与多神崇拜自始自终结合在一起。道教的俗神信仰根植俗世生活,呈现出独特的、与民间世俗水乳交融的文化特征,使民俗不再与宗教简单等同,而是共同构成一个内容丰富的整体,形成了中国社会的文化血脉。本文通过对景德镇旧瓷业习俗的追溯和瓷器背后文化心理的揭示认为,明代景德镇制瓷的时代背景中,世俗化的道教和道教化的世俗已然难以区分,成为明代瓷艺表现的文化动因。  相似文献   

16.
道教是起源于中国本土的宗教,在其发展过程中将伦理教化与多神崇拜自始自终结合在一起。道教的俗神信仰根植俗世生活,呈现出独特的、与民间世俗水乳交融的文化特征,使民俗不再与宗教简单等同,而是共同构成一个内容丰富的整体,形成了中国社会的文化血脉。本文通过对景德镇旧瓷业习俗的追溯和瓷器背后文化心理的揭示认为,明代景德镇制瓷的时代背景中,世俗化的道教和道教化的世俗已然难以区分,成为明代瓷艺表现的文化动因。  相似文献   

17.
从西道堂看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高占福(甘肃省民族研究所兰州,730030)宗教适应社会的发展,并与之相协调,不仅被历史发展的进程所证明,而且也是宗教本身得以存在和发展的需要。宗教作为上层建筑的组成部分,总是一定的社会经济基础曲折的反映,任何宗教...  相似文献   

18.
闫续金 《魅力中国》2011,(15):371-371
新疆地处我国西北边陲,其社会稳定对国家的安全统一有着举足重轻的作用。新疆地区宗教信仰普遍,民族众多,如何维护社会的稳定和发展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本文对宗教的社会作用,以及宗教因素对新疆稳定的影响作一些探讨。  相似文献   

19.
万飞 《魅力中国》2014,(15):317-317
在中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全面小康社会的构建之中,加强宗教法制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宗教法制建设对于依法加强对宗教事务的管理。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逐步实现宗教和睦,社会和谐,才能为国家发展营造一个更加稳定、和谐、团结、有序的社会环境。本文试图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宗教法制建设的相关内容,分析总结中国特色宗教法制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尝试提出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20.
庙会作为中国城乡民众按时节或者某种大家约定俗成的规则而进行的一种集市活动,大多时候还本着祭神的目的,受宗教影响颇深。山西省昔阳县凤凰山庙会历史悠久,随着社会发展和时代变化,庙会活动内容日渐世俗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