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法治化进程中,我国学术界对传统的儒家德治思想展开了学理上的批判和清算,削弱了传统社会国家政权和政治精英的道德功能,这是当代中国道德危机的重要原因之一。解决此危机,关键是重新审视政治与道德的关系,构建与法治社会相适应的道德体系。我国执政党具有深厚的道德资源和优势,对我国法治化进程中的道德体系的构建和维系应发挥特殊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浅议城市化与法治化的正相关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城市化与法治化是中国经济社会和民主政治发展的必然要求 ,一方面 ,城市化对法治化有着积极的影响 ,推动着我国的法治化进程 ;另一方面 ,法律是城市化的保护神 ,法治化是城市化的推进器。在现代化过程中 ,迫切需要保障城市化与法治化的良性互动 ,推动社会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3.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是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内容,随着现代化进程的不断深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遭遇多重现代性困境: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断裂、多元价值观与核心价值观的冲突、诚信危机的扩散、个人道德实践的忽视、中国问题研究的封闭性.因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建设要从本体多元化、主体大众化、制度法治化、建设长期性、宣传多样化五个向度构建与超越,以进一步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  相似文献   

4.
在我国现代法治建设进程整体推进的时代背景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逐步渗透到社会管理和生活的方方面面。大学生是未来社会的建设者,因此促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法治化势在必行。但由于高校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法治理念培育、法治教育课程设置和内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师队伍法治素养以及学生主体意识欠缺等方面存在的一些问题,使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法治化进程遇到了一定的困难和挑战。面对这样的情况,本文提出了有关促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法治化路径的几点思考。  相似文献   

5.
胡亚良  邓廷涛 《发展》2010,(11):100-100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乡村社会经历了一个从治理性危机到伦理性危机的转换过程,乡村社会出现了大面积的伦理颓势。乡村伦理是指维持乡村社会基本价值观念的道德体系,包括婚姻家庭观念、财富价值观念、乡村政治观念、人伦规范、传统孝道伦理等方面。乡村伦理在农业社会小农经济形态下,具有极强的稳定性。近代工业化以来,工业文明的价值观念对传统乡村伦理造成了巨大冲击,使其土崩瓦解。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是传统乡村伦理崩解最快的时期,造成了广大乡村社会伦理生活的严重失范。可以从以下几种变化,审视乡村伦理的变迁:  相似文献   

6.
法治与民主是宪政的两个内在要义,通过对法治化民主模式进行可行性和必要性分析,指出法治化民主模式是适合我国国情的民主模式,并对中国走向法治化民主政治提出构想,其最终目标是使中国在保持社会稳定的前提下逐步推进民主政治。  相似文献   

7.
社会道德是引导社会发展方向,调节社会关系不可缺少的重要因素,社会道德越来越成为现代社会的一个热门话题,我国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以及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也越来越把社会道德体系的建设视为一项重要的工作。社会道德虽然是在社会文化发展的过程中形成的,不受法律强制的,但政府在社会道德体系的形成和发展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尤其是思想文化方面的政策,在促进我国社会道德体系优化方面功不可没。促进我国社会道德体系的优化,需要政府改变原有的传统的领导方法,以助推形式的新的方法来引导公民加强自身社会道德素质的建设。  相似文献   

8.
林巧保 《魅力中国》2014,(4):363-363
自党的十七大报告以来,构建和谐社会就成为我国建设和发展的重要目标,和谐社会的构建不仅需要经济上的支持,更离不开道德体系的构建。目前,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德体系是发展中的一个重要任务,社会主义道德体系的构建也具有一定的必要性。本文首先对社会道德体系进行了简要概述,继而分析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德体系的必要性,最后提出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德体系的措施和创新点。  相似文献   

9.
阳鑫  田玉堂 《魅力中国》2011,(17):179-179,147
德育指的是公民道德教育,高校德育的目的是提高学生的道德素质。当前我国高校的德育教育只是政治教育的附庸,主体内容都是马列毛邓,这些都属于政治教育的范畴,高校的真正的德育教育体系远未完善。高校德育法治化是一种美好的想法,德育法治化,是指将一定的德育理念和德育规范上升为法律并予以实施的过程。德育法治化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促进德育教育的发展,但也有一定的局限性。高校德育法治化对现有德育教育体系的影响体现在多个方面,笔者将在此文展开分析和论述。  相似文献   

10.
王晓莎 《魅力中国》2010,(23):72-72
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的道德教化的传统,中国古代政治传统在一定意义上对现在以德治国的思想有很大的影响,以德治国是对中国古代政治思想的继承和弘扬,古代的道德传统几乎渗透到现代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但是,古代政治重德轻法,而现代社会重视“法律为主,德治为辅,本文比较了古今治国思想不同,从而得出古代传统政治对现代政治的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1.
张坤世 《科学决策》2006,(11):51-52
诚实信用,历来被中华民族奉为修身立国之根本。然而,由于社会转型期社会文化冲突、利益格局变化和体制转换,这一传统美德正受到严峻的挑战——社会各个领域的失信行为层出不穷,引发了信用危机。如何采取有效的手段对其进行规制,是当前中国面临的一个重大问题。笔者认为,由于当前社会条件下说服教育、道德舆论、风俗习惯等传统控制手段的日渐式微,在法治化改革的大背景下,法律由于其强制力保障下的有效性,无可争辩地应当成为信用危机控制中最主要的手段之一。  相似文献   

12.
本文阐释了中国式文化风险的内在逻辑,分析了利益至上原则所引发的物质文化风险和社会信仰缺失所引发的精神文化风险。认为,社会信仰的缺失所引发的精神文化风险其表现是多方面的,总体而言包含以下两个方面:其一,社会道德旁落。其二,社会文化的肤浅化与低级化。当代中国所面临的最严重的危机就是人心的危机,而人心的危机最显著的体现就是文化危机,因此,如何化解文化危机所引发的风险问题对当代中国的现代化进程而言具有深远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大量社会团体的产生和发展越来越深远地影响着人们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当前,保持社会团体的健康发展,充分发挥社会团体在思想和组织上的积极作用,不但可以提高人们的政治思想意识,加强党的领导,并且可以扩大人们有序的政治参与,推动我国民主政治建设的制度化、法治化进程,从而更有效地促进我国的政治文明建设。  相似文献   

14.
在中国传统道德体系中,诚信是为人处世最基本的伦理道德要求,也是最具普适性的伦理道德准则。汲取传统诚信资源并实现其现代转换,对于构建我国现代诚信道德具有本源性、基础性意义。诚信是传统社会为人、处世最基本的道德要求道德作为通过人的内在认知而规范人的行为,从而协调社会关系、维系社会秩序的一种特殊的规范体系,具有内外两个向度。向内,道德指向自我,是对自我的道德要求,强调如何"为人";向外,道德指向他人、  相似文献   

15.
诚信不仅是道德的一个基本范畴,而且也是普遍存在于社会的经济、政治生活之中的一个重要范畴。当前社会诚信缺失现象已成为我国一个突出问题.对我国的经济、政治、思想文化的发展产生不利影响。正视这一问题,采取积极、有效的治理措施解决这一问题,建立健全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现代社会诚信机制和信用体系已成为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16.
蒋丽 《黑河学刊》2008,(3):65-67
我国的政治建设与构建和谐社会具有在性质上同质、同源,内涵上有机统一,关系上互动共进等特点。政治建设为构建和谐社会实现社会公平正义提供制度保证,进而促进和谐社会建设;构建和谐社会逐步实现和谐社会的目标,必将推动中国政治建设进程。围绕构建和谐社会,推进政治建设应完善民主权利保障制度,夯实社会和谐基础.健全社会和谐司法保障。  相似文献   

17.
保护弱势群体与社会信用机制的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委托代理理论构建了不对称信用博弈模型,分析信用危机产生的原因后指出,强势部门可以利用其所拥有的市场力在信用博弈中获取不公正的利益。强势部门的失信行为不仅直接影响经济效率,也对社会诚信道德产生负面作用。因此,在构建进行社会信用制度时,必须考虑社会公正问题,要强调对社会弱势群体的利益保护,限制强势部门的失信行为。道德约束与制度规范在社会信用构建中的作用是相辅相成的,加强制度建设、强化道德教育是加快构建我国信用制度的基本思路。  相似文献   

18.
近来,有关社会道德的一些焦点事件,如"地沟油"事件、广东佛山"小悦悦"事件等等,引起了广泛的社会争论和道德拷问。在与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新的道德体系尚未完成构建之前,坚守住维系社会和谐发展的底线道德,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  相似文献   

19.
诚信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对人们社会道德的规范。诚信讨论的是社会道德范畴,诚信经济则是讨论的是在经济社会中各个经济利益体的行为规范。发达国家的诚信危机是在世界经济全球化形势下由于诚信体系不完善而发生的,发展中国家则是本身缺乏诚信经济的体系。  相似文献   

20.
所谓和谐社会,不是一种社会形态,而是一种社会状态与价值追求,需要更多地解决精神层面所遇到的思想道德困境和文化价值危机。构建和谐社会,使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着诸多新情况新问题,如何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在和谐社会构建进程中的作用以及探析和谐社会构建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要求,成为每一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乃至全国人民应该认真思考和研究的重大课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