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刘志洋 《金融与市场》2024,(4):40-49+94
从某种意义来讲,当前全球的气候问题是人类社会在历史发展过程中排放大量温室气体所引发,而气候变化的后果却由很多没有享受到发展利益的国家来承担,因此全球气候变化风险本身就蕴含了气候正义问题。为了帮助此类国家应对气候风险,全球金融业提出了适应性金融(A daptive Finance)理念。虽然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提供了一些金融支持,帮助其适应和度过应对气候风险变化期,但本文认为,在维护气候正义方面,适应性金融并没有完全彰显气候正义,在一些方面存在不足:发达国家金融支持落实欠缺导致补偿性正义难以实现;发展中国家在金融资源分配机制方面难以达成共识导致分配性正义难以实现;金融治理存在不完善导致过程性正义难以实现。最后,本文立足于气候正义的实现,对未来适应性金融的发展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2.
由于气候环境影响全世界,温室气体减排具有全球公共物品的属性;碳关税并非解决温室气体排放问题的有效手段,实际上更多的是一种绿色贸易壁垒;协商与谈判仍是提供温室气体减排这一全球公共物品的解决之道。强调"共同而有区别的责任的原则"、"能力支付原则"、"可持续发展原则"应是气候性全球公共物品提供中我国的应对策略。  相似文献   

3.
《新理财》2010,(1)
近日,全球各大会计团体携手气候披露标准委员会(CDSB)以及由英国查尔斯亲王发起的"绿色会计论坛",向联合国气候大会提交了一封公开信,呼吁建立全球统一的会计准则,以规范未来企业在二氧化碳排放方面的相关财务报告,并在联合国气候大会召开之际,公布了一份名为"财务应对气候变化"的报告.  相似文献   

4.
王政 《中国外资》2013,(8):22-23
在全球气候变暖的背景下,美国以减少温室气体排放,保护气候安全为由,通过立法准备征收"碳关税"。本文分析了美国提出开征"碳关税"的深层原因和对中国的影响,提出应对之策。  相似文献   

5.
周焱 《金融纵横》2020,(4):88-95
绿色气候基金(GCF)是为了支持发展中国家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由发达国家出资建立的基金。该基金通过发挥国际公共资金的催化效应,促进资金流向低碳领域,提高应对气候变化的韧性,推动全球实现应对气候变化的目标。目前,中国有两个机构通过了GCF国家执行机构认证,并于2019年12月获得GCF首笔1亿美元"催化气候融资",用于支持亚洲开发银行在山东的项目。虽然当前GCF的参与广度和投资力度不断提升,但仍面临较多制约和挑战,中国在吸引GCF投资方面仍有待加强。  相似文献   

6.
刘丽萍 《投资与合作》2014,(11):361-362
近年来,随着全球极端气候现象的增加,气候变化问题早已从单纯的科学问题演变为事关政治、经济、安全等各方面利益的综合性问题.该问题涉及全球各个国家,需要各国合作解决,由此气候外交应运而生.中国是国际社会气候外交的积极参与者,气候外交既是中国大外交的一部分,又将影响国内经济发展,意义重大.本文旨在论析中国气候外交的演变历程、存在问题与应对建议,供探讨交流.  相似文献   

7.
邢丽 《中国财政》2012,(2):69-70
气候变化是人类面临的全球性公共风险,其影响是超国家性的,超越了地理边界和社会文化边界的限制。面对全球性公共风险,单个主权国家无法应对,需要更多国家加入集体行动,构建国际气候制度共同应对。碳税作为应对气候变化的有效经济手段,若要发挥其全球范围内有效性,则需要进行碳税的国际协调。  相似文献   

8.
天气敏感性分析与气候衍生品开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全球气候异常变化及其形成的天气风险,2008年8月美国的Weatherbill公司对全球68个国家和地区的国民经济对气候偏差的敏感性进行了量化分析.研究报告称,中国是一个对天气变化具有很大敏感性的国家.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核心任务是要不断拓展金融市场的深度和广度,形成比较发达的多功能、多层次的金融市场体系.在这个体系中,气候衍生品市场应成为一个有机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9.
当前社会,环境问题已经成为制约经济发展的因素之一,全球都在积极的应对气候变暖的问题,努力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气候变暖和经济飞速发展之间出现了较深的矛盾,如何解决这一矛盾,正是低碳经济的研究缘起,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是一个正在飞速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国家,因此面临着  相似文献   

10.
<正>一、"双碳"背景与气候变化风险应对所谓"双碳",是碳达峰与碳中和的简称。习近平主席在2020年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讲话上明确提出我国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与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的目标。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对于解决气候变化问题具有重要作用,这已经成为全球共识。与此同时,频发的气候灾害也推动全球碳排放的减少。我国也是受气候变化影响最大的国家之一,洪涝、干旱等重大气候灾害呈增多增强趋势,低温冰雪、高温热浪、区域强降水等极端气候事件日益频繁。  相似文献   

11.
<正>随着全球气候问题日益严重,应对气候变化渐成共识。2018年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发文指出须在本世纪实现全球范围内的净零碳排放,即碳中和。在这样的背景下,世界各国、各地区相继做出了碳中和的政治承诺,并出台了系列针对减少CO2排放、改善气候环境的政策。目前国外许多国家为有效控制二氧化碳排放量制定了各种政策措施,其中碳税政策便是主要措施之一。  相似文献   

12.
靳东升 《金融博览》2010,(15):52-53
现代工业生产和生活带来大量的能源消耗或消费,随之而来的是温室气体排放,全球气候变暖。全球气候变暖已引起国际社会的普遍关注,各国政府为应对气候变化开展了一系列的国际合作。  相似文献   

13.
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国际体系和国际秩序的深度调整所带来的全球公共风险,既给中国式现代化进程增加了复杂性,也给税收治理提出了新的要求。作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内容之一,我国税收治理在服务中国式现代化的过程中,应该在缓解全球财富积累与收入不平等、遏制全球生态环境与气候恶化、应对全球贸易冲突与国家竞争等方面更加积极有为。本文通过厘清税收治理服务中国式现代化的逻辑动因与目标导向,增强税收治理应对全球公共风险的应变力与适应性,为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提供税收方案。  相似文献   

14.
随着2009年12月哥本哈根气候大会的落幕燃经济作为推动全球经济复苏以及应对全球气候恶化的新的经济形态再次成为全球的焦点,并且得到众多。国家的响应和推广。今后世界经济的竞争将不再是传统劳动力的竞争,也不是能源数量的竞争,谁拥有可持续发展的能力,谁就有竞争力。本文以我国经济发展的现状为基础集中分析了低碳经济趋势下我国所面临的困境和发展契机,并由此提出中国向低碳社会转型的相关对策。  相似文献   

15.
张文晶 《金融博览》2021,(13):50-51
近年来,各国积极携手应对气候治理,推动绿色发展转型成为全球大势.中国早已开始绿色发展的进程,更向国际社会发出"30·60"的承诺.距离碳达峰目标只有约十年时间,因此"十四五"期间是中国推动绿色发展的关键时期.  相似文献   

16.
现代工业生产和生活带来大量的能源消耗或消费,随之而来的是温室气体排放.全球气候变暖.全球气候变暖已引起国际社会的普遍关注,各国政府为应对气候变化开展了一系列的国际合作.  相似文献   

17.
徐海燕 《银行家》2013,(1):97-98
我从两个方面谈一下对于推进科技金融创新、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体会。首先,顺势而为,增强科技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主动性。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商业银行能否积极顺应第三次科技革命浪潮和全球"再工业化"趋势,率先转变自身发展方式,与科技创新产业进行有效融合,对于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具有重要意义。第一,加强科技创新是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有效举措。欧盟各国及美国、日本等国家,纷纷调整了应对危机的战略,在顺应第三次科技革命浪潮的基础上相继提出了"再工业化"战略,以期通过重振  相似文献   

18.
监管重拳出击,市场积极应对全球经济的复苏之路在火红的七月仍然面临着诸多不确定因素和压力。美联储主席伯南克近日感叹"美国消费者不再是全球经济繁荣的引擎",进而期待亚洲国家用内需取代美  相似文献   

19.
何杨  张聪 《税务研究》2023,(10):89-93
应对气候变化是一项全球公共品,其供给和融资需要不同于国内公共品的国际合作模式。税收政策作为碳定价机制的核心工具之一,是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内容。当前,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税收政策在政策设计、与其他政策之间的协调以及国际协调等方面还存在问题与挑战,因此应对气候变化的税收政策制定应加强全球层面的碳定价机制建设、充分挖掘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国际合作潜力。  相似文献   

20.
面对全球气候问题的严峻挑战,全球治理等理念已经成为备受关注的国际议题.商业银行作为金融领域的核心部门在完善全球治理和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以商业银行为代表的金融机构参与全球治理进程,正逐渐成为国家参与模式之外的有力补充.美国作为世界经理领袖,是全球气候治理机制的重要建设者和参与者.美国金融机构,特别是商业银行在环境和社会风险管理政策的制定和实施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以美国银行、摩根大通、花旗银行和富国银行为代表的美国商业银行积极参与由国际金融公司和世界银行发起的赤道原则,不断完善环境和社会风险管理政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