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有效需求:马克思、凯恩斯与卡莱茨基经济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祥  靳卫萍 《南开经济研究》2004,7(2):51-56,102
对有效需求的讨论,联系到马克思的再生产理论、卡莱茨基周期理论以及凯恩斯的有效需求理论。其中,马克思经济学从社会关系的意义上来表述利润的,即利润来自于社会关系,是一种按价值计量的剩余。这种采用“价值理论”表述的有效需求问题难以揭示出现实的货币金融体系的运行。卡莱茨基利用马克思的社会再生产公式推论出了有效需求问题,其核心是成本与利润的结构和收入分配结构所决定的消费倾向之间的关系;他排除了资本存量的价值变动的分析,不能合理解释存量与流量的关系,从而使他的有效需求理论讨论现实的经济波动有很大的局限性。凯恩斯则认为有效需求是总供给和总需求函数的交点,它是一个均衡点,这一点来自于企业家利润最大化的决策,由此将决定产出和就业;凯恩斯的有效需求还联系到消费函数和资本的边际效率,把它们看作是一种货币价值量,在一个货币金融体系中讨论存量和流量的同时均衡;此外,剑桥增长模型是后凯恩斯对卡莱茨基的经济学的发展。这种模型正是我们所要阐述的稳定状态,一旦两个部门的比例脱离了稳定状态,必然会导致有效需求不足。本文正是从此出发进行分析,得出凯恩斯研究有效需求的方法的科学性结论。  相似文献   

2.
熊俊 《北方经济》2003,(11):26-27
一、凯恩斯的有效需求不足概念不直接适用于发展中国家 首先需要指出的是,这里的需求是一个宏观经济学概念。它指全社会对商品(含服务)的需求,即总需求,也就是凯恩斯所说的有效需求。 那么,凯恩斯是如何定义有效需求的呢?他在《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一书中,第一次用明确的经济学语言对有效需求概念作了如下界定:从供给方面看,每个企业家都期望所雇用的一定就业量生产出的产品能得到这样一种“卖  相似文献   

3.
马尔萨斯的有效需求是指供需一致时的需求。他反对萨伊等人所主张的“供给能自动创造出它自己的需求”这一观点,并且指出了资本主义社会会出现“有效需求”不足的现象。凯恩斯的有效需求是总供给和总需求函数的交点,它是一个均衡点,由此决定产出和就业水平。同时,凯恩斯认为由于“消费倾向”、“对资本未来收益的预期”以及对货币的“灵活偏好”这三个基本心理因素的作用。导致资本主义社会不存在自动达到充分就业均衡的机制,出现有效需求不足。两者各自还提出解决有效需求不足的相关政策。  相似文献   

4.
把总量理论和相对价格理论在货币理论模型逻辑一致的结合在一起,是从古典经济学以来尚未解决的难题。凯恩斯试图用有效需求的总量理论来揭示资本主义货币交换经济的不稳定性成因,并用劳动单位和货币作为加总的标准来解决总量与相对价格的逻辑一致问题。但因为未放弃边际分析方法,这使他的理论充满逻辑矛盾,并为新古典的总生产函数提供了理论线索。而以总生产函数为基础的新古典综合的宏观经济模型为保持理论逻辑的一致性,必须假定是单一产品模型。它的作用限于分析实物交换经济而不是货币交换经济。由此在凯恩斯主义局长中引发一个重要的谜团:“为什么在其中货币角色是重要的理论会转变为在其中货币不重要的理论”。  相似文献   

5.
在我国经济经济进入需求约束型阶段后,扩大需求成为经济政策的必然选择,凯恩斯主义的需求管理成为盛行的理论和政策取向,但是,片面注意需求管理,而忽视供给以及我国需求管理与西方发达国家成熟市场经济需求管理在前提条件、政策运行环境的差异,很可能导致政策失效。西方发达国家经济在20世纪70年代持续的“滞胀”从实际上证明了需求管理的缺陷,供给学派则从理论上指出了其不足,本在供给学派观点基础上,对当前凯恩斯主义需求管理政策在中国的局限性作一点思考。  相似文献   

6.
凯恩斯革命     
张殷杰  和娟 《北方经济》2006,(24):35-36
《就业利息货币通论》在西方经济学界和政界引起了巨大反响.一些经济学家把《通论》的出版称为经济理论上的"凯恩斯革命",并把它与斯密的《国富论》及马克思的《资本论》并列为经济学说史三本同样伟大的著作.此后,凯恩斯理论逐渐取代了传统经济学成为西方经济学的正统理论,资本主义各国政府也纷纷采用凯恩斯的需求管理政策,并将凯恩斯的理论及建议作为制订政府经济政策的指导思想.《通论》是一部把货币理论过渡到"宏观经济学"的革命性的著作.它推翻了传统的自由市场理念,提出健康的经济与充分就业取决于消费者、投资家和政府的总支出.  相似文献   

7.
2011年4月CPI同比增长5.3%,通胀压力之下中国的有效需求不足问题依然突出,制约着中国扩内需以求发展的道路。本文着重分析居民消费需求不足,通过对凯恩斯和马克思的有效需求不足理论的回顾,从高储蓄率的产生原因以及对低储蓄人群的现状分析出发,揭示了当前中国有效需求不足的现状,并指出要解决这一问题,要以人为本,注重民生问题,关注弱势群体,发掘潜在消费人群,创造公平有序的发展环境。  相似文献   

8.
凯恩斯革命     
张殷杰  和娟 《北方经济》2006,(12):35-36
《就业利息货币通论》在西方经济学界和政界引起了巨大反响。一些经济学家把《通论》的出版称为经济理论上的“凯恩斯革命”,并把它与斯密的《国富论》及马克思的《资本论》并列为经济学说史三本同样伟大的著作。此后。凯恩斯理论逐渐取代了传统经济学成为西方经济学的正统理论,资本主义各国政府也纷纷采用凯恩斯的需求管理政策,并将凯恩斯的理论及建议作为制订政府经济政策的指导思想。《通论》是一部把货币理论过渡到“宏观经济学”的革命性的著作。它推翻了传统的自由市场理念,提出健康的经济与充分就业取决于消费者、投资家和政府的总支出。  相似文献   

9.
张超 《北方经济》2007,(10):58-59
如何缓解劳动力市场的就业压力,关系到社会的稳定和繁荣,也与老百姓的生活密切相关,是构建以人为本的和谐社会的重点和难点,凯恩斯的就业理论对我们解决就业问题有很好的启示.  相似文献   

10.
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国际金融危机已成为影响国际经济格局的重大事件,理解此次危机的形成机理对经济理论和经济实践均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指出克鲁格曼的<萧条经济学的回归>对于理解此次金融危机和经济衰退提供了一个视角,并从真实需求不足与经济衰退的本质、寻求经济增长的"正确"方法、警惕"自我正名"的市场恐慌、增强凯恩斯契约的有效性、反思市场自由主义和经济全球化五个方面探讨了此书对理解此次危机的诸多启示,进而指出包括中国在内的众多经济体应从克鲁格曼的警示中获取思想养分,以期应对当前的经济挑战并探求未来的经济复苏和繁荣路径.  相似文献   

11.
张倩 《魅力中国》2009,(15):35-36
"百年一遇"的金融海啸从洗劫华尔街开始,逐渐演化成为全球性的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的负面影响不断显现,有效需求不足问题日益严重。我们应该从危机中吸取教训,在正视全球金融危机对中国经济深刻影响的前提下,对国际经济和本国经济的走向审时度势,对中国经济的发展保持信心,从而应对和化解危机。文中笔者重读凯恩斯有效需求原理,结合该原理中的三大心理规律,阐明该原理对于我国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2.
2017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中国已进入新时代,从"站起来"、"富起来",迈向了"强起来"。凯恩斯主义是一种国家干预经济的宏观经济学说,针对新时代中国经济发展现状,全面认识、客观评价凯恩斯主义,对我国经济发展具有借鉴意义。文章主要从凯恩斯主义概述、中国经济发展现状、凯恩斯主义对中国经济的影响以及中国经济发展的策略导向等四个方面阐述凯恩斯主义与中国经济。  相似文献   

13.
本文在前人工作的基础上,将卡莱茨基有效需求理论的各个因素整理成首尾一致的完整体系,并讨论了温特劳布的有效需求理论与卡莱茨基体系之间的继承关系和发展脉络。在此基础上,文章指出两位学者的理论还存在一些需要改进的缺陷。卡莱茨基体系的微观基础存在某些逻辑矛盾,而温特劳布体系则存在循环论证的问题。这说明,我们在借鉴和运用后凯恩斯主义有效需求理论时,不能机械照搬,而是要根据中国的实际情况有所发展。  相似文献   

14.
安宏飞   《华东经济管理》2007,21(1):32-36
收入差距不断扩大已经成为了制约消费需求的重要因素。文章根据凯恩斯的消费倾向理论构建了收入差距扩大对消费需求的影响的数学模型,并结合长三角地区的实例从平均消费倾向的角度分析了收入差距扩大对消费需求的制约。  相似文献   

15.
西方货币需求理论的综述和简要分析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货币需求理论是西方经济学中最富争论的理论之一。本文首先讨论在20世纪初由费雪、马歇尔、庇古等经济学家发展起来的传统货币数量论,之后介绍了凯恩斯学派的货币需求理论和米尔顿·弗里德曼的现代货币数量论。最后对西方货币需求理论作比较分析。  相似文献   

16.
1936年,凯恩斯发表了著名的《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以下简称《通论》),宣告了"凯恩斯革命"的来临,开启了经济学中对"宏观"世界的探索之路。80年过去了,虽然经济形势在不断的变化,但凯恩斯留给世人的思想财富依然熠熠生辉。利息理论作为凯恩斯理论体系的重要内容,对西方经济理论和货币政策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本文在分析凯恩斯利息理论的主要贡献与意义的基础上,针对当前"供给侧改革"背景下有些学者提出的"凯恩斯主义无用论"进行辩驳,提出当前经济背景下,学习和研究凯恩斯利息理论对于我国的经济实践实践仍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兼以纪念。  相似文献   

17.
经济周期,过去经济学界也称为经济危机。其实,从现在的角度看,这两者还是有一定区别的。马克思认为,经济周期是由于生产的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的私人占有,及独立企业生产的有计划和整个社会生产的无计划所造成的。而资产阶级经济学家凯恩斯则认为是由于社会的有效需求不足造成的。笔者认为,马克思和凯恩斯,在他们那个时代这种认识或许是对的,但是,到了科技经济高度发达的今天,这种认识就只得商榷了。  相似文献   

18.
方抗 《特区经济》2005,(5):314-315
一、理论回顾。货币需求真正作为一种专门的理论是上世纪30年代由凯恩斯建立的。凯恩斯在其《通论》中认为,货币需求数量就是指特定时期公众愿意而且能够持有的货币的数量。人们收入可以以现金的形式持有,也可以购买金融债券,现金具有流动性,金融债券可以获得利息。而人们普遍具有流动性的心理偏好,之所以有此偏好,是因为人们持币主要有3大动机:交易动机,预防动机和投机动机。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从经济思想的角度探讨了凯恩斯金融理论与弗里德曼金融理论在属性上的本质区别:前者属于国家干预主义学派,后者属于新经济自由主义学派。详细对比了两种金融理论在内容上的巨大差异,诠释了这两种理论在货币传导机制上的巨大分歧,发现了两种理论分别能够解决不同的经济问题:凯恩斯理论可解决生产过剩的经济危机,而弗里德曼理论则适用于解决"滞胀"这种经济现象。最后运用凯恩斯金融理论分别从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两个方面分析了我国目前正在实施的经济刺激计划所带来的经济政策效果,得出了我国的最终目标是要建立一个消费主导型的经济社会,让全体国民享受到经济发展所带来的福祉。  相似文献   

20.
柳欣  王晨 《开放导报》2009,(3):42-46,52
本文通过构建一个解释功能性收入分配失调与有效需求结构失衡问题的新框架,分析了中国长期经济增长中,投资的高速增长累积的大量资本存量,使得工资收入在总收入中的比重下降,及企业投资需求下降,最终将引起有效需求的不足。提出政府在调节经济的同时,应特别注意有效需求问题,同时调整收入分配,保持资本存量与收入流量之间适当的比例关系,这对实现国民经济平稳、快速的增长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