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金融电子化》2004,(11):64-65
目前,在金融行业的信息化建设中,以数据集中、应用整合为核心内容,能够实现信息资源共享、管理集中、金融业务一体化的“数据大集中”工程,正在稳步深入推进。“大集中”后,金融企业固然可以通过集成化、集中化的数据中心实现对自身资源的优化管理,空前地提高网络系统、应用系统及数据库的可用性,但由“数据集中”而产生的“风险集中”问题也随之凸显出来。在影响网络数据安全的诸多因素  相似文献   

2.
随着金融行业的业务集中和数据集中的发展,银行、证券、保险或企业等行业应用系统在可靠运行、数据安全等方面的压力也相应增大,其科技部门不仅要考虑如何防范病毒、黑客、以及商业间谍们对数据的攻击,还要考虑应用系统本身的健壮性和冗余性,以及出现故障如何短时间恢复的问题,因此其高可用设计、数据安全保护、有效应急预案等生产管理工作不容忽视.  相似文献   

3.
一、对数据集中产生问题的思考 第一.数据安全风险集中.灾难备份中心建设迫在眉捷。第二,系统运行安全问题更为突出。数据集中后.很多问题由于权限限制在前置端无法得到解决.需要向数据总中心反映.这相应削弱了应变能力.因此迫切需要提高基层行数据中心科技人员的应急应变能力。第三.科技人员的合理配置。实行数据集中后.科技人员面临工作职能的重新分配和重新定位。在这种情况下,需要十分关注科技人员的工作积极性.  相似文献   

4.
《金融统计监测管理信息系统》是为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制定和实施及金融监管提供强有力的支持而开发推广使用的业务系统。该系统存储了大量的数据,包括历史数据和当前数据(含三年数据),因而其数据的安全性显得尤为重要。为保证数据安全,尽可能避免因系统故障造成数据损失,我们采取了多种备份方式和灾难恢复策略,现将我们在实际工作中的一些做法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5.
随着金融业务的快速稳定发展,金融数据呈现海量增长。数据安全是企业持续经营的核心命脉,保护金融数据安全是银行等金融机构工作中的重点。本栏目结合当前金融机构在保护数据安全方面的热点问题,如网银客户终端的数据安全保护、等级保护工作中的数据安全防护、数据备份工作以及保护数据安全的关键环节与技术手段等,编辑节选以下几篇文章,供行业同仁探讨。  相似文献   

6.
中国人民银行在全国范围内推广的银行信贷登记咨询系统,经过几年的建设,目前已初具规模,即将实现全国联网.该系统中存储了大量的数据,包括贷款卡的发放情况、借款人的资产负债情况、企业大事记、各种财务指标等,是非常宝贵的信息资料,它能为各金融机构提供方便的查询功能,对了解借款人的资信情况,防止金融诈骗,保护金融债权,打击恶意逃废债等方面均起到了越来越大的作用,因而其数据的安全性显得尤为重要.为保证数据安全,尽可能避免因系统故障造成数据损失,我们采取了多种备份方式和灾难恢复策略,现将实际工作中一些做法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7.
目前,各银行的业务系统广泛采用集中数据库管理模式,将分散在各地的数据集中起来统一管理,有效保护数据安全,但也制约着作为终端用户的分支机构对数据的使用方式。如终端用户的权限偏低、许多功能无法使用;当系统设计不够完善时,终端用户不能在原有系统的基础上,对系统功能做进一步拓展终端用户无法利用原有系统提供的数据,直接进行加工整理。当有关部门根据业务需要,提出新的要求,而原有系统又不具备相关功能时,分支机构用户无法直接通过原有系统实现新目标。  相似文献   

8.
随着数据集中程度越来越高,银行对数据的依赖性也随之增强。一旦发生灾难性事故,计算机系统的崩溃所带来的数据损失将造成非常严重的后果。虽然现在多数银行有一定的数据及源程序备份策略、以保证在系统瘫痪时,关键数据不致于丢失,但是这种以磁带或硬盘作为存储介质的本地备份策略,只能防范一定的系统风险,如系统宕机、软件异常等,  相似文献   

9.
从2004年开始,人民银行总行明确了业务系统向省和总行数据集中的建设方向。数据集中信息系统(以下简称集中系统)与人行过去采用的分布式信息系统有很大的不同。日前,分支行大多数技术和业务人员对集中系统的认识和知识不足,集中系统的推广基本上是分支行被动接收过程,工作主动性不强。由于采用了数据集中模式和新的技术架构,业务影响面大,技术保障的要求更高。  相似文献   

10.
随着银行业务的不断发展,以数据大集中为标志的新一轮信息化建设已初见成效。继全国企业和个人征信系统、货币金银管理信息系统、公民身份联网核查系统、账户管理系统、票据交换影像系统的成功上线运行,人民银行的全国、省级两级数据集中架构模式已经初步建成。这标志着人民银行系统进入了数据大集中时代。数据集中的优势显而易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