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制度变迁与东西部农村经济发展差异研究论纲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一、制度变迁的一般理论框架1.在新制度经济学视野中,“制度是一个社会的游戏规则,……为决定人们的相互关系设定的一些制约。制度构成了人们在政治、社会或经济方面发生交换的激励结构。”①而制度变迁则是制度的替代、转换与交易过程,它可以被理解为一种效益更高的制度(目标模式)对另一制度(起点模式)的替代过程,和新旧制度的交易过程。实际制度需求的约束条件是制度的边际转换成本,但由于边际收益递减,生产最优规模的约束条件是边际转换成本等于边际收益,相应地,实际制度供给的约束条件是制度的边际转换成本等于制度的边际收益。作为制度…  相似文献   

2.
消费者保护法律制度是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而不断变迁和创新的一种制度安排。制度变迁是在各种主客观因素和变量的约束下,追求自身效用最大化的制度变迁主体发现了在旧的制度中存在着无法取得的"潜在利润",  相似文献   

3.
农村土地流转制度的政治经济学分析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农村土地流转制度 ,旨在调整农村社会生产关系 ,促进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农村土地流转制度潜在利润是否能转化为现实 ,是由目前农村生产力和农村社会主体力量的结构 (政府、农民 )共同决定的。  相似文献   

4.
本文在分析制度变迁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制度环境约束下的利益集团博弈理论",认为我国的农村土地制度变迁是在制度环境的约束甚至主导下,利益集团为了内化外部利润而相互博弈,最终在某个利益集团的主导下达成博弈均衡的结果.基于这一理论,本文认为在维护土地集体所有的基础上推动集体土地使用权的流转才是符合制度环境,能够内化现行农村土地制度的外部利润和获得各利益集团一致同意的制度选择,是我国农村土地制度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5.
经济体制和企业组织治理结构等制度决定了区域的资源配置能力,对区域经济增长有着重要的影响。制度变迁的内在动因是经济主体期望获得最大的“潜在利润”,考虑到制度转换的成本,制度变迁可能获得的潜在利润必须大于为获取利润而支付的成本。东部企业作为经济主体“西进”打破了西部地区原有的制度均衡,通过影响西部地区的非正式制度、市场制度、企业治理机制等,使一些在现有的结构安排下无法实现的“潜在利润”变成现实利润。  相似文献   

6.
韩淑梅 《中国经贸》2013,(22):127-127
土地流转是农业发展新阶段土地经营制度创新的客观选择,它在维持原有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基础上,使农村土地使用权向规模经营者集中,弥补了分散经营的缺陷,挖掘土地潜在的利润。同时只有土地只有合理流动,才能提高自身的使用效益和促进农业及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7.
中国金融制度的非均衡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基于制度经济学理论的分析制度经济学认为,制度均衡是指在既定制度安排和制度结构中的各种交易主体均无意或无力改变现行制度的动机和能力,制度从总体上处于边际收益等于边际成本的均势状态。制度非均衡则是指既定制度不是最有效的,制度运行费用也不是最低的,制度处于一种变迁状态之中,并且这种制度变迁能增加  相似文献   

8.
我国农村金融制度变迁过程中一个基本的模式就是:政府主导型的强制性制度变迁,而在这种制度变迁模式下,导致了我国农村金融制度安排的非均衡,并内生出金融垄断固化、农村金融资产质量低下、农村金融体系脆弱和农村金融边际效率递减等副产品,同时使得制度变迁陷入一种非效率的闭锁状态。  相似文献   

9.
我国农村金融制度变迁过程中一个基本的模式就是:政府主导型的强制性制度变迁,而在这种制度变迁模式下,导致了我国农村金融制度安排的非均衡,并内生出金融垄断固化、农村金融资产质量低下、农村金融体系脆弱和农村金融边际效率递减等副产品,同时使得制度变迁陷入一种非效率的闭锁状态.  相似文献   

10.
粮食流通体制向市场经济转变的过程分析及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丁奕 《乡镇经济》2004,(2):15-17
粮食问题与国民经济密切相关,是关系到国计民生的重大问题。随着我国农村的改革深入,我国粮食的供给问题得到解决,但粮食的流通体制问题却一直困绕着我国政府。建立适合我国国情也就是适应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的粮食流通体制,不仅是巩固改革成果的需要,更是当前解决三农问题,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需要。一、粮食流通体制转变的理论分析粮食流通体制的转变过程实质上是制度的变迁过程。制度的变迁就是制度的替代、转换和交易的过程,是一种效率更高的制度替代另一种制度的过程。而在这个过程中,实际制度需求的约束条件是制度的边际替…  相似文献   

11.
制度变迁理论视角下的农村土地流转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村土地流转作为改革过程中土地制度的一项创新,需要我们在理论上对其进行完善,并在此基础上指导其进一步发展。本文首先利用路径依赖和诱致性制度变迁原理分析了农村土地流转产生和发展的合理性及必然性、并针对土地流转中的制度制约因素提出了制度改进的措施。  相似文献   

12.
制度变迁理论视角下的农村土地流转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长胜 《北方经济》2006,(18):20-21
农村土地流转作为改革过程中土地制度的一项创新,需要我们在理论上对其进行完善,并在此基础上指导其进一步发展.本文首先利用路径依赖和诱致性制度变迁原理分析了农村土地流转产生和发展的合理性及必然性,并针对土地流转中的制度制约因素提出了制度改进的措施.  相似文献   

13.
新形势下,严格制定工商企业租赁农户承包地的准入制度意义重大。目前,租赁农户的承包地准入和监管制度存在的主要问题有:企业租地资格准入不严、土地流转风险控制不强、土地流转用途监管不力、农地租赁法律制度不全、制度不严留下相关隐患。分析目前工商企业租赁农户承包地的准入和监管制度创新面临的主要问题,有利于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有利于完善农村市场经济体制和有利于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4.
农业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一直是社会关注焦点,中国经济波动往往根源于农业的不稳定、停滞、甚至是倒退。农业一直面临着发展资金投入不足、农民收入提高不快、土地流转困难、劳动力转移迟缓等问题。其中属土地制度体系的土地流转成为目前农业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作为一种制度安排,可从制度变迁角度刘土地流转问题加以分析。 一种制度安排是约束特定行为模式和关系的一套行为规则,可分为正式成文规则的显性制度安排和  相似文献   

15.
制度、利益与谈判能力:农村土地"流转"的政治经济学   总被引:17,自引:2,他引:15  
当前,我国农村问题的核心仍然是土地问题。由于土地占有关系与农村基层政治治理格局存在着密切的逻辑联系,经济地租成为基层组织经济权力的实现形式,是土地所有者必然的一种寻租行为。在土地流转的实际操作中,地方既得利益集团既然不能用直接手段反对或者拒绝,那么采用热农地“流转”冷界定土地权利,或者是先流转后界定权利就成了维护自身局部短期利益的主要手段。农地制度改革不仅仅难在是利益之争,关键是在既得利益集团的强烈反对下,而又要依靠这些既得利益集团来实现这种制度变迁。因此,农村土地制度变迁如果实现显著的效率优化,就必然要求有外来的强大的权利资源对制度变迁的目标和过程予以引导,中央政府应充当这一主体,从农民整体、农业发展和国民经济的整体目标来考虑制度变迁的方向和路径。  相似文献   

16.
土地流转机制是制约农村经济发展的一大瓶颈,促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的合理流转已成为当前完善和发展农村家庭联产承包经营制度的一项重要措施。从制度变迁角度考察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无疑对于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制度的完善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制度变迁中的供求错位分析--从农地流转谈起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以农地流转的两种类型:自发型和集体推动型流转为例,阐明流转制度中存在供给和需求的双重错位。进而从一般意义上分析制度变迁过程中由于制度本身的外部性、交易费用、供求主体的不一致和利益集团的左右等使参与方对新制度的优劣评价存在差异,造成供给相对于需求过剩和不足同时存在的现象。制度变迁中要兼顾各改革参与方的利益,方能更好实现制度变迁的绩效。  相似文献   

18.
农地流转的当下情势与典型模式观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桢 《改革》2011,(12)
对我国部分地区农民承包地和集体建设用地流转创新的宅基地换房、换社保政府主导模式、集体建设用地市场化流转农民主导模式、确权赋能土地产权综合改革模式、农用地规模化租赁性经营模式、农民承包地股份合作模式等五种典型模式的研究表明,农村土地流转制度的建设应以土地确权为基础,以市场化机制建设为核心;地方政府应改变运动员角色,让利于民,履行好市场管理与监督职能。  相似文献   

19.
土地制度作为国家民生建设的根基,一直承载着农业发展和农民生存的基本功能。农民与土地二者的关系始终是深化中国农村改革的主线之一。我国的农村土地流转制度历经了由“两权分离”向“三权分置”的变迁过程。“三权分置”对于农村土地所有权、承包权和经营权分离并行的规定,有利于释放“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优化了土地资源配置、提高了农民收入以及促进了农业产业化发展。本文基于新制度经济学理论的视角分析农村土地流转制度,结合正式制度和非正式制度间的博弈综合分析土地流转中产权制度变迁的过程。研究重点是土地流转主体之间是否进行流转及地方政府的作用,并建立土地流转的收益模型,分别从地方政府不干预和干预两方面进行分析。同时,当地方政府进行干预时,是否改变土地用途也会对流转主体的利益均衡结果产生不同影响。结果表明,国家征用有利于土地流转的顺利进行。因此,农村土地流转制度的发展要借鉴历史的经验教训,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鼓励流转主体参与土地流转,地方政府要健全社会保障机制,加强监督和宣传,以此来明确土地产权制度,并对农村土地制度的改革和发展进行更加全面且深入的思考。  相似文献   

20.
西藏草场制度变迁的实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和平解放后西藏草场制度发生了若干次大的变动,其中,有的是强制性制度变迁,有的是诱致性制度变迁,总体上看,诱致性制度变迁一般都取得了较优的绩效,如家庭草场承包经营责任制。但由于制度的边际效用是递减的,表现出了一定的不足和缺陷。文章通过对西藏牧区草场制度变迁的回顾。从制度经济学角度,分析西藏草场制度变迁的动力和原因,为当前牧区草场制度的进一步创新和发展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