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亚当斯密的《道德情操论》和《国富论》中分别引申出了"经济人"和"道德人"两种概念,"经济人"是一种利己主义,"道德人"是一种利他主义。这种"利己"和"利他"之间存在着矛盾,被称为"斯密悖论"。而对斯密悖论中的"利己""利他"进行调和有助于解决我国市场转型中出现的道德困境。  相似文献   

2.
赵茂林 《特区经济》2008,(11):282-284
"经济人假设"是西方主流经济学的基本前提,也是其核心概念之一。亚当·斯密提出,利己的经济人在市场即"看不见的手"的支配下,可以有效地促进社会整体利益的发展。在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实践中,在社会主义理论经济学体系的建立和完善过程中,我们要对这一假设进行深入分析和研究,运用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加以审视和借鉴,以利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3.
该文从人的欲望出发,对亚当·斯密的"经济人"与"道德人"进行了心理剖析,揭示了"经济人"与"道德人"之间的内在联系,从心理学的全新角度重新阐释了长期以来存在于经济学界的"亚当·斯密问题".文章还通过比较分析亚当·斯密的《道德情操论》与《国富论》和阿马蒂亚·森的《伦理学与经济学》中的重要观点,说明了经济学与伦理学不可分割的内在渊源和现实要求.  相似文献   

4.
《国富论》 是具有"现代经济学"之父美誉的亚当斯密的一部经济学专著,在近代中国的传播经历了传入阶段、 扩展阶段和深化阶段.对中国经济积极的影响包括承认人在经济生活中的利己性是市场经济的前提、 利用"看不见的手"在自由竞争的市场上发挥作用、 降低"看得见的手"出手频率和降低政府对发展的控制力度.  相似文献   

5.
该文从人的欲望出发,对亚当·斯密的“经济人”与“道德人”进行了心理剖析,揭示了“经济人”与“道德人”之间的内在联系,从心理学的全新角度重新阐释了长期以来存在于经济学界的“亚当·斯密问题”。文章还通过比较分析亚当·斯密的《道德情操论》与《国富论》和阿马蒂亚·森的《伦理学与经济学》中的重要观点,说明了经济学与伦理学不可分割的内在渊源和现实要求。  相似文献   

6.
亚当·斯密认为,利己或自私是经济增长的动力。他认为,在市场自由竞争的基础上,利己或自私的人出于对自己利益的考虑,必然会努力提高产品质量,并尽可能降低价格,最终导致公共福利增加。其实,利他或者道德才是经济增长的真正动力,而利己或自私对经济增长的破坏力远大于建设力。我们假设前提条件是自由竞争,具体分析自私或利他两种情况下的经济均衡水平。第一,从生产过程看,假设自私的人和利他的人同时生产。自私的人确实有可能出于利  相似文献   

7.
在读《国富论》时,亚当·斯密(Adam·Smith)所说的那只“看不见的手”让我立刻联想到了中国经济的市场化改革。在我看来,中国市场化改革的最终目的就是让这只“看不见的手”在经济发展中去发挥最直接最有力的作用。 亚当·斯密在《国富论》的第四篇中主要批判了重商主义主张国家干预经济的思想,提出了“自利”的经济思想,认为让个人经济自由的政策是对国家最有利的政策。具体在为了说明政府对进口和资本运用进行限制是无益的行为时使用了“看不见的手”一词。 “由于每个个人都努力把他的资本尽可能用来支持国内产业,都努力管理国内产业,使其生产物的价值能达到最高程度,他就必然竭力使社会年收入尽量增大起来。确实,他通常既不打算促进  相似文献   

8.
沈南 《老区建设》2009,(14):4-6
文章从生活中的经济现象入手,分析了中国民族乳业在三聚氰胺风波刚刚平息不久,两大巨头蒙牛集团和伊利集团又分别陷入OMP和CBP“质量门”的原因,提出了伦理经济学作为经济学研究基础的重要性。通过进一步分析,笔者得出结论:伦理经济学的基本假设“道德人”相对于方法论经济学的基本假设“经济人”更加符合经济生活中决策主体的长远和根本利益,“经济人”向“道德人”的回归是我国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源泉和保证。  相似文献   

9.
王为 《北方经济》2012,(4):41-41
正一前言1776年,斯密在其著名的《国富论》一书中提出了"看不见的手"的原理,为资本主义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提供了理论基石。后来,瓦尔拉斯、帕累托等人提出的一般均衡理论,又证明了自由竞争的资本主义可以实现福利的最大化。  相似文献   

10.
"斯密问题"引发了经济学界关于人的本质究竟是利己还是利他的持续讨论,国内学者近年来对此问题也有相应研究。文章认为"人"本来就是矛盾的统一体,"利他"和"利己"只是人性之经纬两度。只有从道德规范和法律制度两方面进行双重约束,均衡市场经济主体的"利己"与"利他"行为和动机,才能维护社会之稳定和谐。  相似文献   

11.
王茹 《北方经济》2021,(2):74-77
亚当·斯密的《国富论》是最早系统阐述富国裕民之道的经济学著作.通过对其著作深刻研读,发现斯密从分工出发引出劳动是财富的源泉,并从资财划分、"看不见的手"、国家财政收入与支出等方面论述对财富增长的重要意义.我国各项经济社会目标的实现离不开经济增长、国民财富积累.文章认为,新时代重新研究斯密财富增进理论对于中国经济具有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2.
亚当.斯密受休谟人性论的影响,提出了人性利己的观点,认为每个人首要和主要关心的是他自己。斯密引入了"看不见的手"这一理论,即一种从利己出发的经济活动调节、从而使私利与公益协调的力量。它产生于人们在各个场合凭借是非之心对事物的合宜性的自然感觉的赞同基础上。在经济社会和政治社会中分别表现为经济规律与社会法规,以实现经济平衡与政治平衡。  相似文献   

13.
文章根据辩证法中历史与逻辑统一的理论,从经济人出发,运用博弈论的有关成果提出了道德发生的机制,阐明了经济人与道德人的对立统一性。  相似文献   

14.
"经济人"假设是当代经济学的一个基本假设,这个假设是主流经济学的一切理论推导和政策选择的基础和分析起点。"经济人"假设方法作为西方主流经济学的基本经济学方法论,它的发展是与"经济人"的认识相联系的。"经济人"假设的实质就是对"人"进行抽象。  相似文献   

15.
李函 《北方经济》2021,(6):65-68
疫情爆发后中国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市场和政府相互作用尤为凸显,十九届五中全会进一步强调"推动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更好结合".基于此,本文梳理了斯密《国富论》中市场与政府的论述,一方面分析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的内涵、作用机制,表明市场有其边界;另一方面分析政府在微观层面是"守夜人",但并非局限"守夜人",从而辩证理解二者关系以促进我国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16.
文章对人的理性和社会性在经济活动中的作用进行了分析,指出两者在人类合作行为中是协调一致的,共同发挥着作用。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具有主动合作特性的经济行为人模型——信息经济人假设。并借鉴场理论构建了组织信息场模型,将经济组织的资本量和价值取向作为组织信息场的主要信息变量,从而将经济因素和文化道德因素纳入同一个框架内进行分析,以合作的视角、信息的观点、系统的方法来描述经济人在组织中的合作机理,分析维持合作的基本条件。  相似文献   

17.
和谐理性假定与交易维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理性经济人假设是经济学的基石,该假设在显现新的生命力的同时正面临困境。本文以系统视角分析人的交易行为,通过对一致性与均质性假设的不合理之处的修正,突破物质利益与精神利益、自利与利他的对立,提出了和谐理性的范畴。同时,作为“超越制度——一个循环累积的经济增长观”一文的微观部分,本文旨在打开“人”这个市场交易主体的黑箱,并以交易维度的新视角考察企业的性质,勾勒一个共融的经济分析框架。  相似文献   

18.
自古以来,人类一直在寻找创造财富的有效方法。1776年,亚当·斯密出版了《国富论》一书,试图解释国民财富增长之源泉。他的一个基本结论是:分工和资源的有效配置,是国民财富赖以增长的主要源泉。 分工使得每个人可以专注于特定的工作,提高工作的熟练,推动技术进步,从而提高社会的劳动生产率。但有分工就要有协调,否则单个个体的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并不能表现为社会财富的增加。在亚当·斯密看来,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是协调分工和资源配置的最有效机制;市场竞争和价格可以把每个人的自利行为转化为社会财富的创造过程,保证有限的资源得到最有效的利用。  相似文献   

19.
"经济人"是西方经济学的核心概念和理论起点."经济人"假设的缘起是一个历史的过程,文艺复兴时的启蒙思想家以及霍布斯、坎布兰、孟德维尔、休谟等人的思想为"经济人"假设的产生提供了充足的理论支撑,并由亚当·斯密进行了系统的论证.  相似文献   

20.
一、"斯密问题"与经济学的灾难史 经济学的先圣亚当·斯密的两部代表作品<国富论>和<道德情揲论>留下了一个"斯密问题".<国富论>思想是建立在"人都是自利的"普遍人性的假设上的,斯密由此论证在自利动机之下的人类如何造就社会经济的繁荣和进步:而<道德情操论>则鼓励人类的同情心和自律行为,以及此种美德对社会生活的意义和价值.那么,斯密真正赞颂的是什么,是自利的行为,还是明显利他性的同情心和自律行为?斯密究竟更侧重自利行为对社会进步的意义,还是更侧重同情心和自律行为对社会进步的意义?究竟是自利的行为还是人类的同情心及自律行为最能体现人性的内在规定?由此而推开来,经济学究竞应当在人类"自利"唯一的假设下继续进行"工程学"式的研究,用追求最大化的公理来描述、解释和预测经济运行,还是应当加入同情心等伦理的内容,存认定人类行为动机和方式多样化的前提下,展示另外一幅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图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