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杭州新农村建设的可操作思路有如下七方面:①完善农业基础设施,推进农业科技创新,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培训现代农民,建设现代生态型都市农业。②整合、提升特色块状经济,发展特色旅游业和农村现代流通业,提升农村产业结构,转移农业剩余劳动力,推进城镇化发展进程。③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切实解决农民饮用水安全问题、扎实推进“村村通”工程、统筹城乡环境建设,高标准建设农村信息网和流通网。④实行农村义务教育与职业教育并重,推行农村医疗卫生的社会生产、政府提供,繁荣农村文体事业,树立健康文明风尚。⑤实施“低保”扩面升级、完善合作医疗制度、建立农村养老保障制度,让每一个农村公民能“病有所医,老有所养”。⑥强化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推进农村民主管理,加强普法教育和法制建设。⑦完善劳动保护与监督,优化农民工增收环境,根据农民工群体分化特征,有针对性地解决农民工居住问题,多管齐下,让农民工子女有书读、读好书,改革社会保障制度,让农民工缴得起,用得着各种社会保险,促进农民工融入城市社会。  相似文献   

2.
本文在分析新生代农民工面临严峻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促进新生代农民工发展的建议:发展农村农业经济和农业职业技术教育,提高新生代农民工科学文化知识水平和农业专业技能;改革户籍制度,使新生代农民能够真正平等地享受与城市居民同等待遇;提高政府公共服务职能.  相似文献   

3.
论新农村建设中农民工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民工作为一支活跃的新生力量,与农村繁荣和文明密不可分。农民工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作用主要表现在:造就了一批新型农民;加速了农村基础设置建设;推进了农业产业化的发展。  相似文献   

4.
十二五时期,在工业化、城镇化深入发展中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是一项重大任务,必须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为此,十二五时期在解决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的政策操作上,需要认识和把握的重点是: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济社会制度,为农村长治久安奠定基础;确保国家粮食和农业产业安全,提高农业国际竞争力;确保农民持续增收,提高农民购买力;加快农村社会事业发展,提高农村公共服务水平;积极推进农民工市民化,提高人口城镇化水平。  相似文献   

5.
农民工市民化的顺利推进需要管控相关风险。系统分析当前农民工落户城市阶段的市民化,发现农民工面临落户与未能落户的风险、城市面临落户农民工较少或较多的风险、与农民工市民化相连的农村面临振兴的风险、整个国家面临人的现代化的风险。风险的成因,与市场的非均衡、政策的渐进主义惯性及环境的不确定性等相关。治理相关风险,需要对农民工市民化的主体进行预期引导、行动调节与利益支持。本文可能的贡献,在于提出并系统分析了落户阶段农民工市民化的风险,特别是在落户农民工、落户少的城市、人的现代化等的风险分析上贡献了有新意的观点;同时,对风险的成因与对策的分析在实践中有一定的启发与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6.
返乡农民工就业的制度设计与政策建议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农民工失业返乡源于体制转型时期劳动市场制度分割与就业供给刚性的双重约定。农村-外流.回疏-就地转移模式是较适合我国返乡农民工就业与农村劳动力转移模式。促进返乡农民工就业,应加强和改善对农民工的公共服务,建立健全农民工就业指导体系;加强返乡农民工就业培训和服务;发展县域经济扩大就地转移;促进返乡农民工创业;进一步完善制度建设;促进区域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7.
建设新农村与政府良性循环机制的构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农业抽取资源资助工业发展会导致农业生产效率下降、农民权益受损,也会导致工业自生能力减弱、自主创新能力降低、经济增长依赖外需等风险。政府在经历农业资助工业发展阶段后,应树立科学发展观,构建良性循环机制,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高工业补贴效率,并将工业发展收益的一部分合理返还农村,推进新农村建设,提高农业的自我积累能力,实现农民工从强迫性迁移到平等性迁移的转变。  相似文献   

8.
现代农业在获得巨大发展的同时,也产生了诸如土地资源和生态环境破坏严重、人类安全健康突出、农村与城市发展失衡等问题。文章认为,未来时期以追求人、经济、社会、生态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后现代农业是我国农业发展的导向,应坚持农业生产与环境保护并重;创新农业生产经营模式,同步促进农业发展、扩大就业和民生改善;加强农村教育建设,推进农业产业水平提高和农村与城市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9.
在社会管理领域存在许多损害农民工权益的制度性问题,影响农民工转化为稳定的产业工人和城市市民,对工业化、城镇化不利,对农业、农村发展也不利。应抓住时机,推进社会管理改革,促进社会和谐。  相似文献   

10.
农民工是中国改革开放和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中涌现的一支新型劳动大军。第二次全国农业普查结果显示,2006年,农村外出从业农民工达13181万人,如果再考虑在本地从事非农产业的大约9665万农村劳动力,则全国农民工数量达到22846万人,已超过农村劳动力从业人员总量的40%。农民工己遍布全国各个地区和各个行业,是一个新的社会阶层,并成为产业工人的主体部分。农民工队伍的产生和不断壮大,对改变农村面貌做出了特殊的重要贡献,成为推动中国经济发展和社会结构变革的巨大力量。解决好农民工问题,不仅直接关系到解决农业、农村、农民问题,而且关系到工业化、城镇化的健康发展,关系到社会公正与和谐,关系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现代化事业的全局。  相似文献   

11.
谭文培 《特区经济》2009,(10):195-196
出于效率考虑,发展中国家一般很少直接参与农村公共品的供给。用斯塔克博格博弈描述政府与农民生产农村公共品的过程,纵然在双方均没有公共品生产优势的情况下,作为跟随者的政府完全有动机提高农民收入以刺激农民独立承担所需公共品的投资。在城市偏向的政策下,城乡收入差距控制在一个临界点之内,使得村民自我承担的公共品投资水平随宏观经济发展不断提高。  相似文献   

12.
在新农村建设中,农村基础设施对于农民、农村、农业具有重要作用。由于国家的投资力度较低、集体投资能力不足,农户自主供给公共基础设施的积极性不高,我国农村基础设施投资远不能满足农村发展的需要。文章基于博弈论纳什均衡,在政府、集体和农民之间的供应公共设施的博弈关系上,分析了集体和农民的理性选择;在博弈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政府在制度创新时,应注重调动各方的积极性,建立良好的激励机制,并完善农村的现有机制的决策。  相似文献   

13.
小额贷款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探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宋波 《特区经济》2009,(4):162-163
实践证明,农村小额贷款在服务新农村建设方面取得了巨大作用。但是,小额农贷在支持新农村建设的过程中,资金的外流、载体的缺乏、风险失控、政策法规的缺失等方面的因素制约了小额农户贷款持续发展。为了能更好地服务于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经济发展,缓解农业金融贷款需求,补充替代非正规金融,补充正规金融,改善信贷分配不平,本文提出了农村小额贷款的发展路径。  相似文献   

14.
创新创业成为中国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而"三农"创新创业与国家相关政策的引导和支持密不可分。学者们对"三农"创新创业关注颇多,但尚未对相关政策进行系统的历时梳理,难以从整体上把握"三农"创新创业政策的发展脉络。文章基于话语历史分析框架、运用语料库研究方法对历年中央一号文件进行话语分析,以此透视中国"三农"创新创业政策的历史演进。研究发现,随着历史阶段的逐步推进:(1)中央一号文件始终围绕"农村"和"农业"的主题,对"创新"、"创业"及其部分同义词的提及率逐步甚至迅速上升,这在话语上佐证了政府日趋重视"三农"创新创业;(2)中央一号文件中"农民"的关键性有所降低,对其他创新创业主体和形式的提及率逐步上升,表明"三农"创新创业的主体趋于多元化、内容逐渐丰富;(3)中央一号文件政策话语中的政策态度从"加快"、"实行"逐步过渡到"稳定"与"完善",说明"三农"创新创业政策体系已逐步形成。研究揭示了社会历史演进情境下"三农"创新创业政策的发展规律,深化了人们对核心"三农"政策及相关创新创业活动的历时性认识,而本研究对话语历史分析及语料库分析方法的引入也为政策话语分析提供了新的研究思路。  相似文献   

15.
统筹城乡发展与提高农民素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韦廷柒 《改革与战略》2009,25(12):115-117
农民是推动农村经济社会科学发展的基本力量。农民素质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农村经济社会科学发展。统筹城乡发展,实现城乡一体化,提高农民素质是关键。必须正确认识农民素质在统筹城乡发展中的作用,认真分析当前我国农民素质存在的主要问题及成因,各级政府要采取有效措施,统筹城乡发展,增加农民收入,发展农村科教事业,不断提高农民素质,逐步缩小城乡差别,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  相似文献   

16.
村级公益事业投资中的政府角色与农民行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村级公益事业建设滞后,已成为制约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因素。理论上村级公益事业作为准公共产品,政府和农民应共担投资责任,但实践中政府在这一领域责任长期缺失,农民自我供给也陷入了囚徒困境,应从政策层面上确立政府在村级公益事业投资的责任,通过实行一事一议财政奖补政策,重构政府与农民在村级公益事业投资中的关系,建立起政府引导、农民主导的新型投入机制。  相似文献   

17.
本文对新疆30个县(市)1550户农民固定资产投资情况进行了调查分析,认为2009年以来,随着中央和自治区继续加大对新疆农村的各项投入和惠农富农政策的逐步落实到位,农民收入持续增长,农户投资热情高涨,农民生产性和生活性的固定资产均保持了较快增长,农业和农村经济呈现良好发展态势。  相似文献   

18.
发展生态农业是保护农业生态环境,促进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必然选择。生态农业的正外部性及风险性等决定了政府必须利用财税政策给予强有力的支持。为有效发挥财税政策引导农民发展生态农业的作用,必须适时开征农业生态税,实现农业补贴政策逐步向生态农业倾斜和优化支农财政支出结构。  相似文献   

19.
唐华清  袁艳平 《改革与战略》2011,27(12):103-107
农民组织化作为繁荣我国农村经济的一条有效途径,虽然在其发展历程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也不能忽视当前组织化程度仍然较低的客观事实。近年来,国内经济的快速发展对农村的发展提出了更高要求,致使各种新旧矛盾日益凸显,对农民组织化发展的要求也显得更为紧迫。组织化的研究,必然离不开农村最现实的各种具体情况。为此,文章结合农村空心化这个最大的现实背景,探讨它对组织化发展进程所带来的各种阻碍,并最终落脚于在空心化的背景下如何加快组织化发展这个重点问题的研究之上。这有利于避免组织化的盲目发展,提高农民参与市场经济的谈判力度,解决当前制约农村发展的部分问题,也促进国内经济结构的转变。  相似文献   

20.
The Chinese Government has increased its focus on expanding farm scale to promote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since 2010. A series of favorable polices has been adopted to support large‐scale farming. Using a multivariate probit model and 2015 and 2016 rural household survey data, the present paper examines the factors that influence small farmers' decision to become large‐scale farmers. The empirical regression results suggest that the decision to become a large‐scale farmer is significantly influenced by household human capital, cooperative membership, marketing channels, land‐transfer contracts and government policies. However, the influence of these factors differs with respect to becoming large‐scale grain and non‐grain farmers. These results imply that policy tools should target these factors and the appropriate group of small‐scale farmers. Generally, both central and local governments should promote large‐scale farming by enhancing rural households' human capital, improving marketing channels and providing agricultural social services, as well as encouraging returning migrant workers to engage in large‐scale farming.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