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当代化,其过程是一种逻辑互动关系.党的领导集体不断促进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同中国社会实际及时代特征相结合,成功地实现了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当代化三次历史性飞跃,形成了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当代化,其历史进程实质上就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的历史过程.  相似文献   

2.
曾彬 《改革与开放》2011,(24):193-194
抗日战争时期是中国近代历史中民族化氛围最为浓厚的一段时期.在该阶段,民族化运动风起云涌,民族化思潮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和发展,对中国共产党人的理论与实践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在这样的背景下,共产党人在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中形成了其最为重要的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毛泽东思想的形成,一方面是对民族化思潮的回应,另一方面...  相似文献   

3.
文章阐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必然性及其发展过程,探讨了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关系。认为,两者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其侧重点不同。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是指过程,就是将马克思主义不断与中国实际相结合,这个过程中包括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是指成果,就是在这个过程中产生的理论成果。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确立和发展,又反过来推动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  相似文献   

4.
文章概述了天下主义的概念与内涵,阐述了天下主义在当代的意义,分析了天下主义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契合,认为应在天下主义的当代视域下,来解析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问题。在此基础上,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问题围绕思想层面、理论层面、实践层面展开分析。结合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原理,认真研究我国的地缘政治问题和对外资本市场问题,最终获得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天下主义的惠及。  相似文献   

5.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内在地蕴涵着民族化的要求。中国化就是要以中国特有的民族形式来诠释、创新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只有扎根于深厚的民族文化中,马克思主义才能真正地实现中国化,发挥“批判的武器”的作用。从理论上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包括民族形式和理论内容的中国化两个方面,马克思主义的民族化就是以民族形式来表达马克思主义这一“移至外域”的理论,将马克思主义的深邃的理论内容“转化”成为适合中国国情的语言形式,形成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理论形态。  相似文献   

6.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本质要求,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内在需要。对其内涵的阐释也有多种角度,从哲学视角来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政治范畴、文化范畴和历史范畴。它是一个不断生成、转化和发展的过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始终是当代马克思主义研究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一个重大课题。  相似文献   

7.
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发展观、中国共产党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思想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发展准备了理论前提,而它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具有当代适用性。我国在深化对经济社会发展一般规律的认识的基础上进行艰辛的实践探索和理论探索,这双重探索的成果就是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推进到一个新的阶段——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发展理论中国化的最新成果。  相似文献   

8.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中国道路的理论与实践二者的最完美结合。中国人民经过长期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探索,总结了宝贵的经验:必须在坚持中发展马克思主义,在发展中坚持马克思主义;中国的革命、建设和改革必须从世情、国情和党情的实际情况出发;必须继承中国历史优秀文化,赋予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鲜明的民族特色;必须把握时代的特征;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中国道路理论与实践在当代中国改革实践进程中是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的重要法宝,其实质内涵即是将顶层设计与"摸着石头过河"有机结合起来,而党的群众路线就是将二者相结合的最有效路径。  相似文献   

9.
付霞 《发展》2011,(6):82-82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当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则是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指导下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以及发展道路.从总体上看,当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理论与实践的统一,是历史传统与时代特色的统一,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与发展道路的统一,具有强大的生命力、感召力和创造力.  相似文献   

10.
菲利普·克莱顿和贾斯廷·海因泽克认为,怀特海的过程哲学、中国传统文化和马克思主义理论之间有着深层次的联系,能发展出一种"中"西"马"相嫁接的有机范式.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及中国实际情况相结合的时代产物,并体现着中华民族特有的风格气派,所以有机马克思主义的核心理念——过程哲学与现代西方思想相比照,与中国的传统文化精神更接近;同马克思主义相比较,与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有一定程度的契合.  相似文献   

11.
文章从国史与国际角度考察中国发展方向,着眼经济增长与政策转型核心问题,并探讨有关社会科学研究及其中国特色。1978年摒弃“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历史转变,彻底实现了“经济国家”使命并借助改革开放取得经济成就。但目前面临的重大社会课题(包括社会公平、政府结构及其经济职能蜕变等)亟需深入研究。国家总体公共政策正面临从“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走向更高阶段的新的转折。经济仍然是不能取代的重要基础,但各项政策规划需要尽快向社会经济平衡发展模式转变。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及科学社会主义指导下有关人的发展经济学研究,可成为中国社会科学的一大特色。  相似文献   

12.
经济学目前在中国处于困境中,要使经济学能成为指导中国进行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基础理论,必须进行经济学理论创新。创建中国经济学必须在思路上有新突破、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基础理论上有新发展、传统观念上有根本的转变,同时需具备相应的人才条件。  相似文献   

13.
西方经济学的经济人假设在理论上存在严重悖论,经济人假设的泛滥严重影响了我国的经济社会秩序。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关于人的经济行为研究方法论更具有科学性。人的发展经济学研究的出发点是“人的发展”,研究目标是推进人的自由全面的发展,研究的核心是“如何增加和分享剩余”。增加和分享剩余的评价方法是经济绩效和社会绩效的有机结合。  相似文献   

14.
针对外部性市场失效引发的生态环境问题,文章从讨论庇古分析与科斯分析的本质着手,运用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关于个别生产与社会生产之关系的观点,引入价值体系与价格体系的数学规划模型,通过模型分析,从产权过程的角度,讨论庇古分析与科斯分析之并同和不完备性,从制度工具论的角度,归纳了两大分析的政策启示。  相似文献   

15.
民主自治思想是马克思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通过分析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民主自治思想产生的过程及主要内容,为现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自治建设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实现路径。  相似文献   

16.
新政治经济学的复兴与中国经济学的发展方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经济学的性质和起源上看,涵盖工程学和伦理学两方面内容的政治经济学是其恰当名称;但是,自新古典经济学将其研究对象局限于稀缺性资源配置的私人领域,“政治经济学”一词就被“经济学”取代了。不过,随着20世纪70年代以来经济学研究领域的不断拓宽,传统的抽象思维越来越不适应新的要求,从而导致了经济学向政治经济学回归,重新关注公共领域的问题,重新关注人的行为以及社会制度。特别是,当前国内社会经济问题的症结在公共领域,中国人的社会认知和行为机理与西方也存在很大差异,因而中国经济学的范式更需要借鉴古典政治经济学。  相似文献   

17.
The paper reviews the writings of Chinese economists on economic principles relating to international trade. The principal argument presented is that China's foreign trade policies have developed under the influence of both Marxist and conventional western economic thought, though the latter theories are not openly accepted in China and have been applied on a piecemeal basis. The survey also shows that Marxist economics in general, and the Marxist view of foreign trade in particular, have become less relevant to China's foreign trade policy, both theoretically and practically.  相似文献   

18.
The scientific paradigm of Development Economics is not dead nor is it declining in importance. Instead, it has desynthesized into more than 30 analytical and specialized subparadigms which deal with the complex economic phenomena in LDCs. The great number of sub-disciplines of Development Economics is a verification of the dynamic evolution of the discipline and shows its trend towards increased specialization which seems to be the true index of the scientific progress of the subject. For those who complain that “the current output of new development theories…is smaller” (W. A. Lewis), we remind them that Development Economics is a discipline which has more of a praxeological-concrete orientation than a theoretical-abstract one. It seems that the world today needs more the exercise of development praxeology by the activist than the abstract theorizing of the purists. However, the study and empirical research of development phenomena in the context of the 30 or more specialized sub-disciplines offers an opportunity for improving the quality of our knowledge on these phenomena by the recurrent validation and consolidation of development theories.  相似文献   

19.
杜萍  郑旭 《改革与战略》2011,27(9):113-115,141
文章从新制度经济学的角度对我国大学科技园发展中政产学研等利益各方的合作效率进行理论阐释,探讨大学科技园与其它相关主体:大学、园区内的企业、地方政府、国家、省市各级科技及教育部门等的利益关系。在此基础上,探索其内部合作机制和外部体制,主要包括动力机制、激励机制、利益分配机制、沟通与协调机制等。  相似文献   

20.
随着“国情”和“世情”的转变,构建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哲学新形态是一个不可避免又亟待解决的课题。毛泽东哲学是第一个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哲学新形态,为构建当代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哲学新形态提供了借鉴和指导,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构建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哲学新形态不但要了解毛泽东哲学,更要明确构建的当代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哲学新形态应该具有创新性、和谐性、开放性、理想性等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