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销售与管理》2008,(4):32-33
1、管理者要是坐下,部下就躺下了。 2、管理就是行动。 3、管理就是树立榜样。 4、高层管理不等于高高在上。  相似文献   

2.
张瑞敏与海尔企业文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相似文献   

3.
谈谈我眼中的张瑞敏和海尔,以及海尔“日新,日日新”的求变精神——编辑给我出了一道容易的难题。说容易,是因为10年前我拍摄了大型纪录片《诠释海尔》,从而与张瑞敏有了一定的交往和了解;说是难题,因为那毕竟已是10年前的事情,而现在我想我应该已无谈论这个话题的资格了。  相似文献   

4.
《市场周刊》2005,(1):14-14
海尔20年研讨会的题目是:《海尔20年1000亿世界的海尔》,为什么用这个题目?因为它比较确切地表达了海尔的过去、现在和未来。20年就是海尔所走过的路,1000亿是海尔现在达到的水平,世界的海尔是海尔将来必须为之奋斗的目标。按照这个思路我们要总结过去,而不是欣赏和留恋过去,因为“过去属于死神,未来属于你自己”。我们不可以留恋过去,  相似文献   

5.
6.
项东 《国际市场》2003,(3):6-10
加WTO一年之后,整个国际竞争的格局发生了非常大的变化。从企业内部讲,中国企业和外国企业比较起来.个头部很小,必须长大。这不是你愿不愿意的问题.而是如果你不长大、就没有生存的地位。但现在的问题是,一方  相似文献   

7.
8.
《浙商》2005,(6):114-114
2005年4月27日.由北京大学管理案例研究中心与《经济观察报》共同主办的第四届”中国最受尊敬企业”评选结果在北京大学揭晓.历时近半年的对中国优秀企业的遴选水落石出。这是平安第4次上榜.成为4年来保险业唯一荣膺“最受尊敬”的企业.也是连续4年获此殊荣的企业。  相似文献   

9.
这是一篇真正的对话。我几乎是对着我采访的场记单,原汁原味地扒下来。这样做一是试图在张瑞敏的叙述中找出些细枝末节来,以回答一位朋友对海尔走出去的质疑。对海尔误解之深以致于在他任总编导的大型电视专题片《跨国风云》里竟然找不到海尔的任何踪迹。  相似文献   

10.
首届"中国企业国际化"国家战略论坛暨2007"中国企业走出去"国家贡献奖颁奖典礼近日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海尔荣膺"最具竞争力中资跨国企业"称号;海尔集团高级副总裁周云杰荣获"最具开拓力海外经理人"奖;海尔最早在海外建厂的美国南卡罗来纳州当选为"最具吸引力投资目的地区"。  相似文献   

11.
12.
《创业家》2012,(9):74-81
张颖 机构和职位:经纬中国创始管理合伙人投资偏好:互联网、IT、移动互联网个人简介:张颖生于1973年,1987年移民美国,拥有加州州立大学生物及化学学士学位、西北大学生物技术与商学硕士学位,先后在花旗银行投行部、荷兰银行直投部工作,2001年加入美国中经合集团,担任其旧金山办公室的投资经理,2003年回国,后成为中经台北京办公室董事总经理,投资了分众传媒、Cardiva、爱康国宾、3G门户、傲游浏览器、大旗网和图吧等项目。  相似文献   

13.
白友文 《浙商》2009,(23):78-78
纵览20家上榜家族企业,我们发现他们存在着多方面的共性,如在企业传承上都非常顺畅,有些企业甚至随着企业的传承越做越好。  相似文献   

14.
《商》2012,(20):24-25
所有的传奇都有个过程。接过帅旗的那个冬天,这个高大的山东大汉并非信心满满。25年,沧海桑田。当年亏损的街道小厂已经成为世界第四大白色家电制造商——张瑞敏带领的海尔集团,成为印证中国企业在改革开放中成长壮大并走向世界的活标本。  相似文献   

15.
因为对外开放最彻底,竞争最残酷,外资侵蚀最严重,中国商业更需要有全局影响的标杆和领袖。而且,不仅要有海尔或联想似的企业,还应该有比它们更好、更大的企业,那么诞生出"张瑞敏"和"柳传志"式的人物也是零售业迫在眉睫的事情  相似文献   

16.
海尔集团董事会主席兼首席执行官张瑞敏对于海尔国际化的体验是从“难办的事儿”开始的。在“博鳌亚洲论坛2005年会”的讲台上,他似乎没能让人分享其成功的喜悦,倒是像在“倒苦水”。  相似文献   

17.
周俊  艾庆梅 《创业家》2012,(9):82-83
在市场上活跃的投资人,不一定是受到创业者尊敬的投资人。让创业者评价投资人,是《创业家》“2012年最受创业者尊敬VC投资人”评选的基调和方向。在当前融资环境日渐困难的形势下,投资人作为早期VC投融资关系中的“甲方”,似乎仍然占据着非常明显的强势地位。对于习惯了评价创业者的VC投资人来说,谁来评价他们?只能是创业者。  相似文献   

18.
19.
从"卖产品"转变为"卖服务",员工的人均产值将被最大释放。当企业总体规模达到一定量级之后,难免都会出现"大企业病"。一般而言,大企业病最大的弊端在于流程的繁复、快速响应能力的丧失以及员工惰性的滋生。与所有大企业一样,中国家电行业的龙头企业海尔至今已有近30年历史,在全球共有8万多员工。如何能够快速  相似文献   

20.
《商》2002,(9):18-21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