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农民工选举权刍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实现农民工的选举权是切实保障农民工合法权益的重要途径.但在实践中,许多农民工既没有参加居住地或工作地的选举,也没有参加户籍所在地的选举,致使其选举权难以行使.因而能否保障农民工方便、有效的参加选举是当前选举工作所要迫切解决的问题.本文在分析农民工行使选举权的现状、成因的基础上,提出了实现农民工选举权的对策,认为应赋予农民工参加居住地或工作地的选举权利,且不应该有居住期限的限制.  相似文献   

2.
农民工选举权的保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首次出现了农民工代表,由此,农民工选举权问题再度成为人民关注的焦点.农民工是城市产业工人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对城市经济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但是,由于二元体制的影响以及我国选举制度的一些缺陷,农民工选举权的行使受到了一定限制,甚至遭到剥夺.而保障农民工的选举权对实现我国社会主义民主、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应该从代表名额的分配、选区划分和选民登记等方面加强对农民工选举权的保护.  相似文献   

3.
新生代农民工是社会经济建设的特殊劳动群体,他们年轻易接受新鲜事物,追求时尚和多样化的生活,他们在城市务工,幢憬着城市的生活,但在市民化进程中,新生代农民工的职业素养、社会歧视性政策等阻碍着市民化的步伐.从社会劳动力供需出发,健全职业素质培训机制,消除城乡二元体制,营造公平的就业环境,建立城乡一体的社会保障体系,提高覆盖面,拓展利益诉求渠道,将有效推进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进程.  相似文献   

4.
文章从文化原因、制度滞后、农民工的政治效能感较低、农民工选举的利益驱动不够、官方对农民工选举的支持不够等方面探讨了农民工选举权的制约因素,并提出了保护农民工选举权的对策思路。  相似文献   

5.
选举制度是国家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我国选举制度重要组成部分的村民委员会选举,是进一步健全我国社会主义民主与法治的重要举措,直接关系到我国亿万农民的民主权利的实现。我们应严格依照宪法、选举法、村民委员会组织法及地方选举法规和党的方针、政策,积极进行组织、指导和监督,切实搞好村民委员会选举工作,依法保障广大农民群众当家作主的民主权利,积极推进“依法治国”的进程。搞好村民委员会选举,应遵循以下基本原则:普遍性原则。即凡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的村民,都有权参加村民委员会选举,以行使自己的民主权利,实…  相似文献   

6.
法治建设是城市治理的重要内容。新生代农民工作为城镇化建设的主力军,在城乡一体化发展要求下,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融合有利于促进城乡经济与社会的发展。在新生代农民市民化融合过程中,如何提高他们的法律意识,形成推动市民化融合的有效法治路径,对我国城镇化的法治建设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从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融合的法治建设必要性出发,分析新生代农民工法治意识与市民化融合法治进程存在的问题,探讨促进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融合的法治路径。  相似文献   

7.
农民工群体是伴随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城市化进程而出现,他们与中国社会及经济建设紧密相关,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由于社会以及他们自身的原因,农民工群体的合法权益得不到合法的保护。本文主要是从城镇化进程中农民工发展的困境出发,分析农民工发展中制度、劳动权益、经济条件等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关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8.
我国当前处于转型时期,大量农民工在城市就业的现象将长期存在,这个庞大的利益群体是不可忽视的社会和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但由于机制不完善等原因导致农民工长期处于政治参与的边缘状态,长此以往必将造成政治秩序的疏离,影响社会的稳定和民主政治建设进程.因此探寻农民工政治参与边缘化产生的原因并提出相关的解决对策十分必要.  相似文献   

9.
城市化与对农民工群体的歧视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文博 《农村经济》2005,(1):90-91
中国农民和农村是城市化的重要对象 ,农民工群体是在中国城市化进程中孕育出的一种特殊社会群体。传统的城乡分割户籍制度产生了社会对农民工群体的歧视 ,这种歧视有碍于我国城市化进程。在城市化进程中解决对农民工的歧视问题 ,其实质是采取有效措施实现对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有序转移。  相似文献   

10.
农民工作为中国经济转型时期的特殊群体,他们的政治权利保障已成为社会的热点问题.只有拥有了政治上的发言权,才能从根本上扭转农民工权利缺失的现状.保护农民工的政治权利,实行城乡一体化的管理体制、完善现行的选举制度、为农民工的政治权利实现提供经济保障、建立代表农民工利益的组织是关键.  相似文献   

11.
农民工是我国经济社会转型中出现的特殊社会群体,他们推动了我国工业化、城市化的历史进程。然而,受制于传统的城乡二元体制,广大农民工在为城市做出巨大贡献的同时,却没能获得如城里人同样的待遇和社会地位,成为城市社会中的"边缘性"群体。目前农民工在政治权利、公共服务、经济条件以及文化素质等方面的情况依然不乐观,存在着很多问题,农民工市民化面临着一系列挑战,影响其进程的推进。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随着国家、省、市一些重点工程相继动工及市、区开发区、工业园区开发建设和城市化城镇化进程加快,需要征用大量土地,农村剩余劳动力呈逐年上升趋势,构成了一个人数众多的特殊群体.据统计,我国目前已有1/3的农村剩余劳动力以农民工的身份转移到非农产业,仅跨地区流动的农民工就约有1亿人.农民工作为城市发展劳动力不足的有效补充,已经成为城市产业大军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城市不可或缺的就业主体.但是,过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进城,也给城市管理和建设带来了一定的压力,如何妥善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是贯彻落实中共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的迫切需要,也是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问题,现已成为当前政府最为关注的难题之一.  相似文献   

13.
农民工是我国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中的一支重要力量,为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然而在推动社会发展的同时,却遭到不公平的待遇,不能拥有和城镇户口劳动者平等的地位,不能享受相应的权利,并且得不到相应的权益保障.从而在一定程度上造成农民工在文化素质上表现出和城市的不和谐.因此,加强农民工的文化建设成为和谐社会发展中的一个重要方面.  相似文献   

14.
新型城镇化建设是我国一个大战略,其核心是人的城镇化,因此农民工市民化是推进新型城镇化的关键。各级政府应大力解决农民工市民化的种种难题,从而推进我国新型城镇化进程。  相似文献   

15.
目前,我国正在推进城市化进程,在城镇化进程中最重要的就是人的城镇化,而在我国农民工是一个非常庞大的群体,他们的就业生存状况、享受的待遇状况等都将影响我国的城市化进程。让农民工在城市稳定就业,享受与城市人口同等的待遇,提高其生活水平和居住条件显得格外重要。本文详细分析影响农民工就业稳定的相关因素,并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6.
农民工培训是解决其就业问题,推进我国城市化、现代化进程的需要.文章以相关调查统计数据及实证研究结果为佐证,运用劳动力市场二元分割、劳动力供求关系、非自愿流动与自愿流动等理论,对以就业稳定性为导向的农民工培训进行了探讨,研究结论认为:就业稳定性是解决现阶段我国农民工就业问题,实现农村劳动力有效转移的关键切入点.农民工群体知识技能水平偏低是就业稳定性低的重要原因,培训是提高职业技术水平的有效方法,农民工培训应以就业稳定性为导向.  相似文献   

17.
构建和谐社会与农民工市民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胡平  赵俊怀 《农村经济》2007,(2):112-114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全局出发提出的一项重大任务.农民工为加速城镇化进程、推进国民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他们理应获得与城市居民同样的待遇,但是由于各种因素的阻碍,农民工得不到城市社会的认同,享受不到应有的合法权益.农民工与城市社会不能融合,就没有全社会的和谐生活,处理好农民工市民化问题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关键环节.本文从构建和谐社会的角度,提出了农民工市民化的对策.  相似文献   

18.
李明 《农业经济》2014,(2):68-69
新生代农民工是中国经济和社会转型期间一个极其重要的社会群体,但由于社会制度设计的缺陷和农民工个体能力缺失等众多因素的影响,新生代农民工在很大程度上仍属于市民化自觉意识缺乏群体,在融入城市和安守农村之间面临尴尬的境遇。因此,当前我国新生代农民工群体仍处于"虚城市化"状态,需要采取多种措施促进新生代农民工的市民化进程。  相似文献   

19.
张洁 《农业经济》2015,(6):103-104
农民工市民化战略的有效落实是实现我国从传统农业国走向现代化国家的关键。但城乡二元制度体系将试图身份城市化的农民工群体限定在进退两难的城乡边缘地带。研究探讨了农民工身份市民化的内涵及意义;从文化歧视、经济困境及政府政策错位等方面揭示城镇化视角下农民工身份市民化进程所遭遇的现实困境;给出社会文化重塑、经济保障及政府政策优化等推进农民工身份市民化战略的可行对策。  相似文献   

20.
目前,新生代正成为农民工群体中社会各界越来越关注的特殊部分,他们带着憧憬和梦想走进城市,在市民化进程中其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已经潜移默化的受到了城市市民的影响.分析新生代农民工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的变化和特征,对于有针对性的提出实现农民工市民化的途径和对策,推进农民工市民化进程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