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铜鼓县位于赣西北山区,全县有耕地11.74万亩,74%的水田受光温条件制约,只适合种植一季稻或中稻,且粮食产量较低。针对这一状况,该县正努力探索一条具有地方特色的农业增产、农民增收的新途径。经过多年的反复实践,终于找到了一项适合山区特点的“两增”项目——再生稻。1996年,该县采取点面结合,以抓好集中连片再生稻高产示范基地5个,计IO00亩,带动全县再生稻的推广,并获得大面积本收。如何把再生稻当作山区农业增产、农民增收的项目,实践告诉我们必须做到“五抓”。1.抓思想认识提高。推广再生稻,一是要把推广再生稻当作…  相似文献   

2.
略论中国再生稻的历史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中国再生稻的栽培有悠久的历史,两晋至南北朝是其创始期;隋唐宋元是其初步发展期;明清是其持续发展期。(二)中国近代、特别是民国时期,仍然把再生稻的栽培作为增产稻谷的有效措施,加以推广。同时将再生稻的生物学和栽培技术作为一个重要科研课题、进行了深入系统地研究,取得了重要科研成果。(三)中国近些年来把开发冬水田培育再生稻作为农业增产的重大措施之一,由农业科研单位和农业技术推广部门进行了大面积的试验示范,为南方地区开发冬水田培育再生稻奠定了科学技术的基础。(四)中国历史上栽培再生稻的优良传统,正在当代农业增产中得到继承和发扬。  相似文献   

3.
铜鼓县位于赣西北山区,人均耕地只有0.88亩。如何挖掘粮食增产潜力,解决粮食自给问题,一直困扰着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1992年以来,该县通过引进、示范、推广再生稻生产技术,获得了成功,不仅找到了一条粮食增产的重要途径,还为农民增收开创了一个新的增长...  相似文献   

4.
近日,福建省尤溪县西城镇麻洋村再生稻田接受测产验收,百亩再生季干谷单产486.36公斤,加上头季稻单产800.9公斤,再生稻全年平均单产1287.26公斤,实现了高产栽培目标。从1998年中科院院士谢华安研究团队到尤溪县试验示范再生稻至今15年,尤溪稻田7次刷新了再生稻再生季单产世界纪录。  相似文献   

5.
水稻软盘育秧抛栽的效益及配套栽培技术福建省沙县农业局饶鸣钿蔡龙淼福建省三明市农技站苏迎平水稻利用塑料软盘育秧进行抛栽移植是一项省工、省力、高产、高效的轻型栽培法。沙县1994年开始引进试验、示范,取得成功。1995年在双季早稻、再生稻、单季稻上示范2...  相似文献   

6.
农场动态     
<正>构筑"绿色屏障"再现"秀美山川"黑龙江省共青农场防护林带达90余条,人工造林保存面积14万亩,45万亩农田全部防护林网化,森林覆盖率16.3%。农场"老龙岗"移动沙丘被锁住,有效地改善了境内农田生态条件,按12%的粮食增产幅度计算,  相似文献   

7.
<正>2008年笔者在福建省三明市大田县汤泉养鱼场进行池塘养殖匙吻鲟试验,试验面积15.3亩,放养平均规格为8㎝的夏花苗320尾/亩,经210天养殖,成活率91﹪,平均规格达516g/尾,总产量2347.8㎏,平均产量153.5㎏/亩。  相似文献   

8.
《农家之友》2014,(12):13-13
<正>再生稻是一次播种、两次收获的水稻栽培技术,在中国有1700年历史。广西在1986年,就开始推广"杂交中稻+再生稻"的栽培技术。据了解,1996年,广西全区再生稻种植的亩产由1986年的55公斤提高到171.3公斤。到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最大蓄留面积曾达到70多万亩。但到20世纪初,全国再生稻种植面积大幅萎缩,广西最低时才有10万亩。专家分析,再生稻发展受到优良品种、栽培技术、劳动力短缺三大因素制约。如今,对再生稻来说,前两大难题已经解决,其复兴,仅差劳动力短缺与政策支持的最后一关。  相似文献   

9.
正为巩固和提高粮食生产能力,确保完成中央确定的农田建设硬任务,日前,农业农村部下达了2019年高标准农田和高效节水灌溉等农田建设任务,将任务分解到各省区市、兵团、农垦(以下简称"省")。今年的农田建设任务,是要确保新增高标准农田8000万亩以上,同步发展高效节水灌溉面积2000万亩。农田建设司司长卢贵敏介绍:"农业农村部统筹考虑各方面因素,对这些任务进行了分解,形成了2019年各省的建设任务。"在分解的基本原则上,  相似文献   

10.
正湖南调整优化粮食生产结构,近几年再生稻种植面积加快扩张。2014年以来,全省再生稻种植面积从4000公顷扩增至去年14万公顷。据农情调查,洞庭湖区、衡阳盆地等主产粮区,2018年延续了再生稻扩张的势头,全省今年推广再生稻26.6万公顷。省农技推广总站牵头组织成立再生稻推广企业联盟,开  相似文献   

11.
正灌阳县"超级稻+再生稻"示范基地是袁隆平院士领衔的超级稻高产攻关示范基地之一,示范面积3000亩。2012年,基地开始实施"超级稻+再生稻"生产模式,当年头季稻平均亩产900.65公斤,再生稻平均亩产260.78公斤。2016年,灌阳基地头季稻平均亩产950.6公斤,再生稻平均  相似文献   

12.
<正>2023年以来,山西省长治市按照“稳面积、提单产、增总产”的工作思路,用心用力促单产水平提升,全年粮食生产喜获丰收,玉米、谷子等主要粮食作物大面积均衡增产,农民种粮积极性稳中有升。建良田,守好粮安底线。长治市以永久基本农田保护区和粮食生产功能区为重点,坚持新建与提升并重,分类分区域大规模开展高标准农田建设和提质改造。截至2023年11月,完成高标准农田建设17.5万亩,全市累计建设高标准农田面积254万亩,  相似文献   

13.
双季稻改植再生稻后,再生稻的头季优于早稻,再生季优于二晚,增效显著,2001年调查显示;增效230元/亩,增幅达100%,调优水稻结构,发展再生稻,在种植技术上抓好品种选择、温光资源利用、栽培模式等增效环节;并在种植规模、科技推广、购销等方面做大再生稻产业。  相似文献   

14.
一、糖料的增产与粮食争地的矛盾1981年,我国将近1,300万亩甘蔗、甜菜,生产出人均5.7斤食糖。世界人均食糖为50斤,相差悬殊。粗略估算一下:以“小康”水平看,二十年后,假定我国人口仍是十亿,人均食糖为二十斤,则至少要拿出4,000万亩以上的农田种植甘蔗、甜菜;如果人均食糖二十四斤,则要拿出约5,200万亩农田种植甘蔗、甜菜,据预测,二十年后,我国人口将增为12亿,如人均食糖二十或二十四斤,那就需要拿出比上述数字还要多的农田来种甘蔗,甜菜。这样就将有五、六千万亩以上的粮田被挤掉。由于粮糖争地矛盾突出,如果拿出五、六千万亩以上的农田来种植甘蔗、甜菜,实际上难以办到。如果要使我国二十年后人均食糖达到三十六斤,则需要拿出一亿多亩粮田种植甘蔗、甜菜,这更难于办到。今后仍然依靠扩大甘蔗、甜  相似文献   

15.
20项农业重点推广技术(二)水稻综合增产技术目标:1995年水稻增产50亿斤,到2000年增产280亿斤,总产量达到3785亿斤。1、恢复和稳定水稻面积,改造中低产田土,在广东、江西、湖南等省恢复2000万亩双季稻;在北方稻区开发500万亩低洼易涝地...  相似文献   

16.
年根儿算账,江西省余干县东河村的章兴发长舒了一口气:"遭了旱灾不减产,多亏今年有了高标准农田!"老章眼见着高标准农田项目落户东河村,通路、整地,打破田垄,打通支、斗、毛渠,大量农民告别"靠天吃饭"。高标准究竟高在哪?"好处多着哩!"老章掰指头细数:浇地不愁,一亩多打200斤粮;大农机下田,自家15亩水稻收割只用3小时;节肥省药,每亩省出100多元……"这样种粮有干头,一亩增收500元!"  相似文献   

17.
再生稻是在水稻收获第一季后,开发头季腋芽再次种植收获的一季水稻。其栽培技术称为一种双收技术。再生稻的主要特点是米质优、省工省时、投入少、效益高、操作简单,有利于粮食增产、粮农增收。  相似文献   

18.
目前是蓄留再生稻的关键时期。根据多年来的实践经验 ,要提高再生稻的单产 ,必须在搞好头季稻的栽培与管理基础上。抓好以下几项关键技术。1 .头季稻适时适度晒田。晒田能使头季稻增氮养根 ,再生季保叶养芽、发苗、减轻病虫害。凡坚持晒田的 ,均有显着增产效果。头季稻一般晒田两次 ,第一次够苗晒田或在孕穗前晒田 ,约在 6月 1 0~ 1 5日 ,亩茎蘖数达 2 0~ 2 5万时进行 ,重晒 ,潴育型稻田晒至田面开丝裂 ,低洼水田要开围沟、腰沟排水 ,尽量做到田面不渍水。第二次晒田在齐穗前 3~5天进行 ,自然落干 ,轻晒。后期干干湿湿灌溉 ,不能过早断水…  相似文献   

19.
<正>山东省兰陵县坚决扛稳粮食安全重任,深入贯彻落实“藏粮于地”战略,“十二五”以来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98.29万亩。兰陵县以提高粮食产能为首要目标,坚持创新开展高标准农田建设,扎牢织密农田管护网,提升耕地质量,长效利用农田基础设施,“建管并重”蹚出了一条粮食稳产增产的新路子。  相似文献   

20.
近日,农业部在四川广安召开全国土肥工作会议,明确提出“十二五”时期我国土肥水工作要“促增产、提效率、保安全”,力争“十二五”期间全国新增高标准农田5亿亩,新增节水农业技术应用面积1亿亩,测土配方施肥面积覆盖率达到60%,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