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论文从意境这一独特的艺术语言,以及设计思维方法等角度论述现代设计中的艺术审美与意识创新等问题,进而分析了艺术设计中意境的思维拓展表现形式,认为意境在现代设计中的运用实质是人与自然、环境以及现代科技的融合促进、和谐共赢的发展过程,从而进一步丰富现代设计中的人文情感表达方式以及文化内涵赋予形式。  相似文献   

2.
罗平冠 《全国商情》2010,(13):113-114
“留白”是艺术创作中的一种重要的表现手段,“留白”艺术的理论基础虽可追溯至老子“大音稀声”的音乐思想,但作为一种艺术手法的实践,却最早见于中国画。关于“留白”艺术,我们应纠正时“留白”艺术形式的一种不正确的看法,即常常有人把“留白”简单地看作是绘画作品中的空白,文学作品中的省略号,雕塑作品中的残缺以及音乐作品中的休止符等,这是对“留白”艺术形式的一种肤浅认识。“留白”艺术的美学基础源于中国古代的“虚实相生”说,即完美的艺术意境不仅仅是实有,而是虚与实的统一。  相似文献   

3.
本从新闻作品的创作与欣赏角度,分别对新闻作品意境的表象、新闻作品的创造、新闻作品的审美等方面作了较详细的探讨。阐述了新闻作品的意境在各种新闻体中的表现;论述了新闻作品意境创造的变化及其散式艺术手法,证明了新闻作品意境的审美价值。  相似文献   

4.
本文以"黄家富贵"和"徐熙野逸"两种不同特色的绘画风范,来浅谈笔者对古人传统绘画艺术的创作思想的探索,进而探讨徐黄异体中的笔墨表现差异,同时也给读者一些理论上的借鉴。  相似文献   

5.
本文探讨的是以写实为主与以写意为主的两种不同风格的电影,在美学上,体现为王国维"意境说"中提出的"无我之境"与"有我之境".本文从电影创作的角度,结合具体的电影作品,阐明两种不同风格的电影在创作中体现为视听语言上的差异,也即无我之"镜"与有我之"镜"在影像表现上的差异.  相似文献   

6.
柳永词的问句在词体结构中有起、承、转、合的作用。其中,设问句主要起引导性作用,要表现的内容复杂而含蓄;反问则主要用于作者的情感表态或取舍,意义简洁而情感突出。柳永在慢词中创造性地运用问句展开铺叙描写,使问句成为其抒情写意的重要的艺术手段。  相似文献   

7.
许浑是晚唐一位较有影响的诗人,其诗歌格律工稳、偶对精切;工于闲适;善于怀古。宋初“晚唐体”的代表诗人林逋在诗歌意境、创作技巧等方面对许浑诗歌皆有接受与超越。林逋对许浑的接受表现于两点:首先在字词的选择上承袭许浑;其次是诗风同宗,平淡闲适,在艺术上相近却不相犯。  相似文献   

8.
"心"在王阳明哲学思想体系中处于统领地位,是融通本体论、工夫论、人性论与道德论的范畴,具有本体义、准则义、主宰义与圆满义四重意境,领会、理解这四重意境,有助于真正进入和真切体会阳明哲学精神.  相似文献   

9.
中国传统的“留白”绘画技法逐渐被文学理论领域吸纳,这使得水墨的空白在语言文字中显示出趣味横生、璀璨多彩的艺术魅力。寥寥数语点染之间,为读者打开一个驰骋想象和再创作的广阔空间。以李白的《春夜洛城闻笛》《静夜思》赏析为例,来审视中华民族重视表现和含蓄、以有限表现无限的传统审美标准和理念,在文学作品鉴赏中领略“留白”技法的独特的审美意蕴及其艺术价值。  相似文献   

10.
艺术“意境”是中国传统艺术理论中的一个核心范畴,与西方传统艺术理论中的典型范畴相比,它有着自己独特的价值。从创作美学的角度考察,意境重在主体内在体验的呈现,典型重在客体外部特征的描绘。从接受美学的角度考察,意境重在审美领悟,典型重在审美观照。  相似文献   

11.
韩国著名书画篆刻艺术家柳在学教授艺术作品的审美特点和艺术意境,以及他的艺术理念和审美理想对中国书画界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从审美欣赏角度看,他的作品体现出了追求审美要素的整体性发展特点,这使得他的作品具有独特的审美欣赏优越性;从审美欣赏的内容看,他的作品将传统性和现代性、欧洲艺术和东方艺术、中国艺术精神和韩国文化表现内容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从审美艺术表现载体看,他的艺术作品的另一个创新就在于艺术表现媒体的革故鼎新,这也是他的审美创造的艺术特点之一。同时,他的作品还传递了全球化时代的多元艺术价值观和文化人类观。  相似文献   

12.
意境是画家的主观心境与客观物相结合而成的艺术境界.中国艺术家在表现自然形象时寓情于景、借景抒情,情景交融,不是单纯的模拟自然,而以表达性情为基准,最终借助于意象来表现意境,从而表现出作者从大自然中所体验到人生的某种理想和境界.  相似文献   

13.
李可染是推动传统山水画现代变革的艺术大家,在艺术实践中,他融合中西,提出了面向自然写生,发掘自然美的特质,有机吸纳西方绘画的写实因素,对传统山水画开拓创新,创造山水画新意境的绘画思想。他的绘画思想与艺术实践拓展了山水画的表现形式与精神内涵,为传统山水画的时代风格建构做出了重大贡献。通过考察李可染的绘画创作及理论思想,可以发现,融合中西一直是他坚守的内在思想理路。  相似文献   

14.
谚语翻译讲究形式美、音韵美和内涵美。由于中英文化差异,翻译谚语时应作适当的变通,以传达原作的“意美”、“音美”和“形美”。  相似文献   

15.
中国宋代文治斐然,是文化和艺术的天堂,书法艺术更是其中璀璨的明珠。中国古代钱币的出现及发展也印证着书法艺术的演进过程,“御书钱”的诞生为钱币书法艺术增添了绚烂的一笔。北宋之前各朝各代,钱币上的书法多以篆、隶为主,这两种书体虽然风格端庄浑厚,循规蹈矩,但不能很好地体现书法艺术千姿百态的灵活变化。宋太宗的手书“御书钱”开“御书钱”书法艺术先河,在艺术高度上也秉承了宋代美学巅峰时代的诸般艺术特征以及宋太宗个人的美学理论修养,也可以说宋太宗为钱币书法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相似文献   

16.
艺术设计专业基础课程教学改革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艺术设计专业的基础课教育与美术的基础课教育的手段及方法是完全不同的,目前国内的艺术设计教育中有许多不合理的结构和内容,为了使艺术设计教育能更好地发展完善,在现阶段应着手建立基础课教学的新秩序,进而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当代艺术设计基础教学体系.  相似文献   

17.
中国传统吉祥图案是中国文化艺术的瑰宝,蕴藏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追求,它的创作充分体现了“天人合一”的思想观念和物我同归的美好意境。本文从内容题材和表现手法两方面探讨中国传统吉祥图案的和谐美,旨在对现代设计有所借鉴,为构建和谐的社会发挥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8.
水彩画以其独特的工具、材料、表现手法形成了别具一格的艺术风格。虚实美是它十分突出的一个审美特征。作者认为在水彩画的写生、创作中。要处理好虚实关系。就应在用笔、用色、构图、立意等方面下功夫,做到虚中见实,实中有虚,虚实相生。只有这样才能创作出情景交融、意蕴隽永的艺术作品来。  相似文献   

19.
随着时代的发展,工笔人物画在当代文化语境下生发状况、生态环境均受到科技和经济的影响。对外文化的交融使艺术观念、审美方式在传统和当代两大阵营中反复抗衡。不少人认为现代工笔人物画技法语言的不断创新本身就是工笔人物画的发展。任何技法表现的艺术创作都是在艺术性的基础上开始的,而技术却并不等同于艺术。在新的历史时空中技术在某种层面上与艺术或许保持一致,单纯的技法语言不能完全诠释工笔人物画的内涵,结合中国文化语境、精神内涵才能曲径通幽。  相似文献   

20.
内心世界的审美观照是当代散艺术发展的重要特点之一。中国散经历了从现实言说到反现实言说的发展,在“人”的学的意义上,它使抒情散更深入地展现“人”的灵魂的丰富性,并且为抒情艺术带来新的实践。《小街驶过乌篷船》在这些方面有一定代表性。作运用“拼贴画”的叙述方法和意象结构形式等,抒写了作丰富的又是矛盾着的内心世界。作以一些技巧艺术地设置一定的心理距离,为读营造了较浓郁的审美观照氛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