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17 毫秒
1.
P2P网贷模式是一种新兴的互联网金融模式,近几年它的崛起与发展为小微企业提供了便捷、快速,而又低于民间借贷利率的融资渠道,有效缓解了小微企业长期面临的融资困境。P2P网贷模式顺应了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趋势,是普惠金融的一种方式,正成为传统金融领域的有利补充。本文首先将小微企业传统融资模式和 P2P网贷模式作比较,然后提出 P2P网贷模式的发展优势,即为小微企业融资提供了有保障的发展平台,进而探究小微企业如何利用 P2P网贷平台进行有效融资。  相似文献   

2.
P2B网贷是继互联网融资平台P2P和P2C后兴起的又一新兴投融资服务模式,该模式主要为有着强烈借款需求但传统融资模式又很难满足的中小微企业贷款,为解决中小微企业融资难问题找到了出路和方向。笔者在概述互联网金融P2B网贷的概念和特点的基础上,重点分析了P2B网贷的风险暴露,主要有法律风险、违规风险和担保风险,针对风险包括的防控措施有政府层面的加强立法完善、强化金融监管;P2B网贷平台层面的加强信息披露、主动控制担保风险等。  相似文献   

3.
P2P网贷作为互联网技术和金融行业相互渗透的产物——互联网金融的一种模式,自成立以来,发展迅速。本文分析了P2P网贷与传统银行直接融资的区别,介绍了我国现行P2P网贷的操作模式,同时,就P2P网贷平台面临的各类风险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4.
P2P网贷应小微企业融资难而生,同时为小微企业提供了新的融资渠道,但P2P网贷与小微企业的共同发展也面临着一系列难题。文章首先分析了P2P网贷与小微企业共发展的现状;然后分析了P2P网贷与小微企业共发展的问题,包括P2P网贷自身的发展障碍限制了其对小微企业的融资支持和小微企业冷对P2P网贷也使得P2P网贷失去了其普惠性意义两大方面;最后提出了坚持小额化和分散化、深耕专业化、构建安全的平台系统、采用更好的资金保障模式四大P2P网贷发展对策以及完善社会征信体系、建立个人信息保密制度、加快出台相关法规三大政府服务与监管建议。  相似文献   

5.
P2P网贷为我国互联网金融中一种典型形式,对于活跃实体经济、支持个人和小微企业发展具有重要作用.由于跑路现象频发,民众对P2P网贷并不放心,因而制约了行业发展.本文在对我国P2P网贷行业发展现状进行介绍的基础上,分析归纳出跑路P2P网贷企业在上线时间、注册资本、企业类型、企业区域等方面特征,并对于管控P2P网贷跑路问题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6.
《哈佛商业评论》称,P2P借贷是2009年的20大突破之一,银行和信贷危机促进了低风险P2P借贷的增长;而Sviokla则预测,网贷将成为未来10年最重要的金融服务创新。针对越来越多的小微企业依赖信息技术平台融资的大背景和大趋势,本文通过对网络融资模式的分类介绍,分析探讨网络融资模式较传统融资模式所具有的优势以及存在的风险,并就完善小微企业网络融资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7.
一、P2P网络融资风险分析 作为创新的互联网金融模式,P2P网贷自2013年以来,发展异常火爆,但由于目前尚处于监管真空期,P2P网贷的风险问题一直没有得到有效控制,特别是近一年大量平台的倒闭为这个新生行业敲响了风险的警钟。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以P2P网络借贷平台为代表的互联网金融快速扩张。相较于银行传统借贷,规范的P2P网贷信息公开透明、操作便捷、交易成本较低、能够最大限度地动员社会闲置资金,为小微企业和个人提供数字普惠金融服务。本文选取福建省为研究区域,通过平台网站查询、第三方数据挖掘、典型平台企业走访等调查手段,分析福建省P2P网贷行业发展现状,揭示平台运作模式存在的共性和差异,并分别从平台层面和监管层面,提出进一步推动福建省P2P行业持续规范发展的建议。  相似文献   

9.
在互联网金融制度下产生的P2P网络小贷对于打破传统金融制度的束缚,解决小微企业、社会弱势群体融资困境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我国目前P2P网络信贷也面临一系列问题,其健康发展,必须尽快健全行业自律机制、制定网贷的技术标准与技术规范,健全相关以及法律法规制度,充分发挥公关政策的政策引导作用并加强互联网金融知识的普及与教育。  相似文献   

10.
《时代金融》2019,(2):77-79
随着互联网金融的不断繁荣,互联网金融领域日益受到政府、平台和投资者的广泛关注。P2P平台作为小微企业融资瓶颈的极大突破,更是饱受争议。本文利用交易可能性集合模型,在理论上分析P2P平台资源配置机理。并在此基础之上,对影响网贷平台成交量的因素进行实证分析,针对信用风险与信息安全问题展望了区块链技术在网络借贷方面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1.
P2P与众筹是新互联网时代背景下兴起的两种金融融资模式,使得中小为企业的融资方式更加便捷与高效,从而为中小微企业的不断壮大与快速发展提供了充足的资金支持。但是,当前的P2P及众筹融资模式兴起时间较短,其运行方式还不够完善与规范,从而制约了两种互联网金融融资模式的高质量应用,不能较好地为中小为企业筹集到充分的发展资金。本文将从P2P与众筹视角详细分析中小微企业互联网金融融资的健康模式。  相似文献   

12.
作为金融科技创新模式之一,P2P网贷为小微企业融资提供了重要渠道,探索如何通过P2P网贷治理"麦克米伦缺口"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金融科技创新为视角,以长尾理论为基础,通过构建不完全信息的博弈模型,讨论P2P网贷利率形成机制,并选取相关的面板数据,检验P2P网贷综合利率及其影响因素之间的相关性。研究表明,金融科技创新通过发挥普惠效应并形成普惠价值,服务小微企业融资。借贷双方的力量对比是影响P2P网贷利率的重要因素。合规的P2P网贷有助于缩小"麦克米伦缺口",成为小微企业的主要融资方式。P2P从2016年进入规范发展阶段以来,极端风险得到有效控制,利率形成机制更趋合理。因此,当前我国应充分发挥金融科技、网络借贷对小微企业融资的支持作用,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  相似文献   

13.
P2P网贷是当前发展异常迅速的互联网金融模式之一,但随着众多网贷平台的破产跑路l'网贷平台的安全性问题受到公众的广泛关注。本文首先简要介绍P2P网贷平台起源及在中国的发展历程,继而详细分析了目前我国P2P网贷平台在发展中存在的风险控制问题,进而有针对性的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4.
P2P网络借贷平台是一种新型的互联网金融模式,为个人及小微企业提供一种快捷、便利的融资渠道。本文介绍了我国P2P网络借贷平台,并以拍拍贷为例,应用其实际交易数据运用数理统计的方法,对影响投资者出借意愿的因素进行实证研究。研究结果对P2P借款者实现成功融资,以及P2P借贷平台健康持续的运营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5.
P2P是一种新型的网络借贷模式,是互联网金融的重要组成部分。迅猛发展的P2P网贷丰富了我国金融业态,促进了草根金融发展。但因征信模式缺失已引发较多风险事件,并严重影响其可持续发展。因此,构建我国P2P网贷平台的征信模式是迫切的,也是必要的。本文从我国P2P网贷平台征信发展的实际情况出发提出了构建"行业主导,政府推动,市场补充"的三位一体的征信模式。同时,对设想的模式做了SWOT分析,并针对其劣势和威胁提出针对性的建议。  相似文献   

16.
P2P是一种新型的网络借贷模式,是互联网金融的重要组成部分.迅猛发展的P2P网贷丰富了我国金融业态,促进了草根金融发展.但因征信模式缺失已引发较多风险事件,并严重影响其可持续发展.因此,构建我国P2P网贷平台的征信模式是迫切的,也是必要的.本文从我国P2P网贷平台征信发展的实际情况出发提出了构建“行业主导,政府推动,市场补充”的三位一体的征信模式.同时,对设想的模式做了SWOT分析,并针对其劣势和威胁提出针对性的建议.  相似文献   

17.
P2P网贷是一种新生的网络借贷模式。长期以来,传统金融一直遵循"二八法则",传统民间借贷盛行且不透明,加之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共同推动了P2P网贷行业的发展。本文结合我国P2P网贷行业的具体实践,比较各种典型运营模式的优劣,进而探讨其健康发展对策。  相似文献   

18.
互联网金融作为普惠金融的载体,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出现了不少问题,尤以P2P网贷的问题最多、影响最大.通过总结P2P互联网金融的发展情况,梳理P2P互联网金融存在的问题,分别从P2P平台和资金需求者两个方面分析了不信任问题产生的根源.研究传统金融模式下信任问题解决方式,发现在传统间接融资模式下,通过银行中间信用人来解决信任问题;在传统直接融资模式下,通过行业监管机构和社会专业中介机构的工作来解决信任问题.借鉴传统金融模式的经验,提出解决P2P互联网金融中信任问题的八项措施.  相似文献   

19.
P2P网贷平台如何通过业务模式的改进来降低借贷行为内生的信用风险是本文关注的重点。P2P网贷平台业务有无担保以及担保机制不同,其内生风险机制也不同。我国P2P网贷平台在发展过程中,业务模式逐步融入了"中国元素"。扩大信用评估数据来源范围、寻求线上与线下模式的平衡、采用个人信用评级方式是P2P网贷平台发展的方向,为适应集约化趋势,未来还应发展互联网金融产业集群。  相似文献   

20.
本文在分析P2P网贷平台发展现状,国内外发展状况对比和优缺点的基础之上,对于P2P在校园内的网贷平台的运营模式进行介绍,并且阐述了该校园内网贷平台是如何规避P2P传统网贷平台所带来的风险。之后,从盈利性和安全性两个方面具体分析了这种新模式的优点及对投资者的保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