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和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与普及,互联网金融已悄然在中国兴起。在互联网金融不断发展的同时,对传统银行来说既是机遇又是挑战。本文基于商业银行现状,对目前商业银行的经营模式及如何应对进行了重点分析,并对互联网金融与传统商业银行的竞争进行了比较,揭示了商业银行在互联网金融领域的优势与短板;最后指出商业银行如何通过抢占移动支付端、大数据的运用及对互联网思维的理解寻找出传统银行转型的突破口。  相似文献   

2.
我国互联网金融发展迅速,并且对传统金融形成了一定的冲击.本文通过互联网金融对商业银行资产负债表的影响分析,认为短期内互联网金融对商业银行的负责业务和中间业务形成了一定的冲击,而对于资产业务两者更多的形成了一种互补.而在长期,由于互联网金融会促进消费者消费行为的转变和金融脱媒,互联网金融将会对商业银行形成全面冲击,因此,商业银行应该加强金融创新,积极介入互联网金融领域.  相似文献   

3.
互联网金融对商业银行的影响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曹胜 《金融纵横》2014,(6):42-47
第三次信息浪潮已经来临,互联网金融初步展示了对商业银行传统中介功能的冲击潜力。社交网络、移动支付和云计算等移动金融的基础应用不断发展,互联网金融对商业银行的影响将是全方位、全过程的,商业银行必须适应信息社会带来的互联网金融阵痛,站在战略高度采取有效应对措施。本文的重点是在阐述互联网金融对商业银行的具体影响之后,从战略规划、信息技术、组织架构、营运服务和人才培育等方面探讨商业银行的应对举措。  相似文献   

4.
陈劲儿  郑莹 《福建金融》2014,(10):40-42
互联网金融正以其互联网、移动通信技术以及留存的海量数据,使金融变得更加普惠化、民主化,对传统银行业的服务模式造成一定冲击。本文分析互联网金融发展模式的主要优势和传统商业银行面临的挑战,并结合兴业银行融入互联网金融的实践案例,阐述互联网金融时代商业银行的应对策略。  相似文献   

5.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互联网金融在人们生活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而商业银行作为金融市场长期以来的主流部分,与互联网金融有着密切的联系.本文以互联网金融与商业银行的演进作为研究核心,先分析了互联网金融对商业银行演进的影响,然后提出了推进互联网金融和商业银行良性发展应采取的具体措施,希望能为互联网金融与商业银行的演进提供一定的借鉴.  相似文献   

6.
互联网金融的蓬勃发展重塑了银行业竞争格局,也给商业银行净息差管理带来重大挑战。本文以2009—2019年中国36家上市银行为样本,实证检验互联网金融发展对商业银行净息差的影响。研究发现,互联网金融发展显著降低了商业银行净息差;互联网金融发展对不同类型商业银行净息差的影响具有异质性,即互联网金融发展提高了"工、农、中、建、交"五大商业银行的净息差,但降低了其他商业银行的净息差;存款业务和中间业务是互联网金融发展影响商业银行净息差的重要传导渠道。本文研究为商业银行在互联网金融冲击下提高净息差管理水平提供经验证据和现实指引。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技术在全球的广泛普及与应用,互联网金融的产生与发展已经对商业银行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本文将基于商业银行视角,首先分析互联网金融在我国的发展现状,再具体分析互联网金融模式对商业银行业务的影响,最后提出商业银行在互联网金融下的应对策略选择。  相似文献   

8.
互联网金融也将由于信息化发展颠覆原有的模式从各种细小变化中慢慢的融入我们的生活中,利用互联网来进行金融行为也比传统的金融模式要便利和节约成本。在文中首先分析了互联网金融在我国的发展目前的状况,通过对于互联网金融对传统商业银行经营的的资产业务、负债业务以及中间业务所产生的影响,为商业银行应对互联网金融带来的挑战提出相关的策略分析。  相似文献   

9.
近几年,信息时代迅猛发展,大数据时代席卷而来,互联网金融开始走入人们的视野,它的出现与发展对传统商业银行业的业务模式构成不小的冲击。互联网金融不断占据原来传统商业银行的市场份额,银行为了维护原有的份额,不得不对其原有的业务模式进行改良,因此研究互联网金融对商业银行的影响,其意义深远。本文首先对我国互联网金融的发展现状进行了研究,分析各种互联网金融产品对原有商业银行的三大业务的影响,通过分析找出了适合我国商业银行进行业务调整的对策及其他辅助办法,促进互联网金融和商业银行共同发展,优势互补,进而实现合作共赢。  相似文献   

10.
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对我国商业银行造成了巨大的冲击和挑战,在互联网金融时代下,商业银行必须及时做好必要的应对准备,才能保证银行的健康和稳定发展。本文就互联网金融对商业银行的冲击和挑战进行简要概述,然后就商业银行应该如何进行应对提出若干建议。  相似文献   

11.
互联网金融作为一个新兴的产业,其发展对整个金融体制的改革可谓是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使传统金融行业改变了原有的单纯盈利模式,同时也对监管体系带来了巨大挑战.本文从互联网金融现状、互联网金融对商业银行的挑战、商业银行应对互联网金融策略这三个方面详细阐述了互联网金融对传统商业银行的挑战,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措施和共同发展的策略.  相似文献   

12.
周慧 《青海金融》2013,(12):4-7
近期,互联网金融快速发展,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也对商业银行的业务经营和管理模式产生较大影响.本文在对互联网金融概念、特征及发展现状进行概述的基础上,分析了互联网金融对商业银行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商业银行应对互联网金融快速发展的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13.
随着社会不断发展,互联网金融的供应链线上化的步伐不断加快。很多电商企业和商业银行都开展了互联网金融的业务模式。本文通过研究互联网金融发展的现状、特点,并且详细叙述了互联网金融发展的趋势,在一定程度上,对于商业银行中互联网金融发展的模式,进行了一定的调研,研究互联网金融供应链金融模式的创新性是如何发展的。  相似文献   

14.
互联网金融利用其技术和数据优势带来的快捷高效低成本的新金融模式冲击着传统商业银行,但互联网金融在短期内无法替代商业银行。商业银行需顺应时代潮流,利用互联网作为武器和工具来自我优化和升级。互联网金融与商业银行将在长期融合中,形成全方位覆盖,相辅相成,服务多样化、体系多层次的金融格局。  相似文献   

15.
谢卓君 《时代金融》2014,(6X):49-50
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使得互联网金融模式在近两年渐渐兴起,以大数据、社交网络为代表的新一代互联网技术,催生出的互联网金融模式已经渗透到了传统的金融领域,并且正显现出其对传统金融领域的替代效应,其中对商业银行的发展带来了很大影响。本文简单从互联网金融的概念谈起,简要分析其发展的特点,阐述了互联网金融模式对商业银行的影响,以及在其影响下商业银行的应对策略。  相似文献   

16.
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使得互联网金融模式在近两年渐渐兴起,以大数据、社交网络为代表的新一代互联网技术,催生出的互联网金融模式已经渗透到了传统的金融领域,并且正显现出其对传统金融领域的替代效应,其中对商业银行的发展带来了很大影响。本文简单从互联网金融的概念谈起,简要分析其发展的特点,阐述了互联网金融模式对商业银行的影响,以及在其影响下商业银行的应对策略。  相似文献   

17.
互联网金融背景下商业银行竞争策略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科技和移动通信技术的普及,我国互联网金融发展迅猛。互联网企业借助电子商务和信息数据优势大举进军金融领域,不仅对商业银行业务经营形成直接的冲击,也将对商业银行经营管理模式产生深远的影响。本文基于商业银行视角,首先回顾我国互联网金融发展的历程,重点分析网络支付、网络借贷、金融搜索等新型互联网金融运作模式的特征;接着比较互联网企业与商业银行的竞争优势,揭示商业银行在互联网金融领域的优势与短板;最后指出商业银行要通过寻求合作共赢、重视客户体验、发掘培养人才、提升科技水平等方面提升核心竞争力。  相似文献   

18.
洪娟 《武汉金融》2014,(3):8-10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互联网金融模式迅速兴起,给商业银行发展带来"鲶鱼效应"。互联网金融给国内金融市场带来的影响是一把双刃剑,对商业银行传统业务模式意味着既是挑战,也是机遇。本文比较了互联网金融和商业银行在国内金融市场上的竞争优势,揭示了互联网金融背景下,商业银行的竞争短板与战略契机,并提出了商业银行应对的竞争策略。  相似文献   

19.
随着互联网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互联网科技企业大力进军金融业务,对我国商业银行的业务经营和管理模式产生了较大影响。本文通过分析互联网金融的特征,以及互联网金融发展现状对我国商业银行业务的影响,提出我国商业银行应对策略的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20.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互联网金融模式逐渐兴起,互联网金融服务在人们生活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也对商业银行的传统经营模式带来严峻挑战。本文在总结互联网金融模式基本特征的基础上,分析了互联网金融模式对传统商业银行业务带来的影响,互联网金融在服务渠道、服务方式、客户基础、利率市场化等方面为商业银行带来了发展机遇,与此同时,在支付结算、融资、中间业务等领域为商业银行带来了挑战。最后,为商业银行应对互联网的冲击,提出重视客户需求、创新金融产品、加强与互联网企业的合作等应对策略,进一步巩固和提升商业银行的竞争优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