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近年来,在银根缩紧的刺激下,国内金融市场热点一浪接一浪,货币政策效应显著,但也呈现出明显的区域非对称性,有关货币政策效应研究热点集中在区域非均衡、传导渠道、金融创新等领域。我国学者在前一阶段研究基础上,对货币政策效应研究展开了新一轮的探索,不仅有助于对已有货币政策实践的反思,同时也有助于中国货币政策在实践中不断完善和修正,为新一轮货币政策的发展和改革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2.
自从Scott最早证明货币政策区域非对称效应存在以来,围绕货币政策区域非对称效应相关问题,国外学者们进行了大量研究。本文对国外最优货币区理论及发展、货币政策区域非对称效应检验以及实证解释的研究文献进行了回顾与述评。从国外对货币政策区域非对称效应的研究现状看,研究是比较全面的,但也存在一些不足。因此,本文最后对未来货币政策区域非对称效应研究的重点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3.
刘昕 《时代金融》2008,(5):32-34
统一的货币政策与区域金融发展不平衡,导致了我国货币政策区域效应的差异。在借鉴国内外研究的基础上,本文运用向量自回归模型(VAR),从定性和定量两个角度分析了货币政策的区域效应。研究发现我国的货币政策在显著的区域差异,其中,东部地区对货币政策最为敏感,东北、中部、西部逐渐减弱。文章认为,在确保统一货币政策目标实现的基础上,建立充分反映地区差异的灵活的货币政策,有利于减少货币政策效应的区域差异。  相似文献   

4.
我国统一货币政策忽视了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对货币政策的不同需求,从而可能会出现货币政策区域效应.在借鉴国内外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本文利用向量自回归模型(VAR)以及脉冲相应函数,采用1978年至2007年的年度样本数据,通过对我国东、中、西部对货币政策响应的实证研究,表明我国货币政策确实存在明显的区域效应.本文基于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理论来研究区域效应,从而提出顺畅我国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减缓货币政策区域效应的建议.  相似文献   

5.
货币政策传导是一个有着众多环节、渠道和因素构成的复杂过程,各个地区在经济和金融结构等方面的异质性,导致单一的货币政策在传导过程中产生区域差异效应。研究货币政策的区域效应问题对于提高货币政策实施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促进经济结构优化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提升宏观调控水平具有重要意义。货币政策区域效应在西北地区的现实表现  相似文献   

6.
本文利用脉冲响应函数和面板模型对货币政策效应进行了实证分析,实证结果表明,统一货币政策对区域经济在影响时间和影响程度上均存在显著差异。货币政策效应区域差异产生的主要原因是各区域经济金融发展水平存在较大差异,提出通过完善金融体系、缩小区域投资效率差异、推动区域经济金融协调发展、发挥货币政策结构调整作用缩小货币政策效应区域差异。  相似文献   

7.
本文利用脉冲响应函数及面板模型等方法,实证分析我国不同区域对统一货币政策产生的差异性效果,研究发现,无论是在影响时间还是在影响程度上,货币冲击对经济的影响存在显著的区域差异。在对货币政策效应区域差异原因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提出通过合理调整产业结构、优化区域金融体系、缩小区域投资效率差异、发展外向型经济、建立结构调整型区域货币政策调控机制来缩小货币政策效应区域差异并维持货币政策的统一。  相似文献   

8.
货币政策区域非对称性效应的讨论始终是货币政策有效性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货币政策的区域非对称性效应不能仅局限于国际货币联盟中,它们同样适用于单个国家内部,特别是发展差异较大的大国地区内部。但是,关于一个国家内部地区特别是对于我国货币政策区域非对称性效应研究还没有一个系统的介绍,因此,本文从货币政策区域非对称性效应的理论基础、研究方法、研究现状以及进一步研究的问题等方面对这一领域相关的成果进行了整理。  相似文献   

9.
本文运用SVAR模型及其脉冲响应函数对八大经济区的实证检验表明,存在明显货币政策区域效应。区域生产力水平的差异是影响货币政策区域效应的长期因素。生产力水平越高的区域,可能受到货币政策的冲击效应越大。区域产业结构和区域金融结构都是影响货币政策区域效应的重要因素,相对而言,区域金融结构对削弱货币政策区域效应更具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10.
货币政策区域效应差异化研究——基于韶关与惠州的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货币政策区域效应差异化进行研究,有利于增强货币政策执行的灵活性以及金融资源的区域优化配置。通过对广东韶关市与惠州市两地区的货币政策影响进行实证研究表明,两个地区的货币政策存在较为显著的时滞效应。为此,应制定有差别的货币政策,培育地区特色主导产业,健全和完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  相似文献   

11.
当前各级政府均希望释放金融活力刺激经济潜力,使得区域金融发展目标趋同;同时,为保持社会经济平稳健康发展,中央银行也致力于推动各级金融市场发展强化货币政策的灵活性和精细化操作。在此背景下,从中央银行提升货币政策效力的视角出发,研究货币政策区域效应差异,并进一步探讨区域金融发展差异与货币政策区域效应之间的内在关系显得十分必要。为此,本文摒弃了静态意义上区域金融发展程度与货币政策有效性单调对应的传统研究模式,在建立区域金融发展综合评级指标体系的基础上,引入金融发展收敛性这一动态概念,重点从规模大小、作用时刻和持续时长三个方面,考察区域金融发展差异的动态变化对于货币政策区域效力的影响。研究结论发现:我国八大经济区域金融发展水平确实存在σ收敛和条件β收敛趋势,并且从产出的角度来看,我国区域金融发展收敛速度与货币政策的区域效应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性,其中金融发展水平较低、收敛速度较快的中部和西南地区,货币政策效力显著强于金融发展水平较高、收敛速度最慢的东部沿海地区。  相似文献   

12.
在改革开放的政策推动下,我国经济得到飞速发展,但我国区域经济发展不均衡所引起的货币政策区域效应问题也日益引起关注。本文通过对货币政策传导渠道分析,即货币渠道和信贷渠道,结合目前我国区域在经济金融方面存在差异的现实情况,探讨导致我国货币政策区域效应产生的原因,从而为我国统一货币政策的实施及货币政策实施有效性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3.
后发区域经济发展关系到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成败,需要积极调整经济政策,缩小区域经济差距。研究表明:货币政策效应在后发区域和相对发达地区存在差异性,相对发达地区对货币政策冲击的反应更为灵敏,后发区域则较为滞缓,发达地区受影响深度也大于后发区域;同时,扩张与紧缩的货币政策会对区域经济差距产生不同的影响。本文以西北四省区作为后发区域的典型案例,透视了2003年下半年以来货币政策调控对四省区经济金融运行的影响,进一步验证了货币政策效应的差异性。  相似文献   

14.
在改革开放的政策推动下,我国经济得到飞速发展,但我国区域经济发展不均衡所引起的货币政策区域效应问题也日益引起关注.本文通过对货币政策传导渠道分析,即货币渠道和信贷渠道,结合目前我国区域在经济金融方面存在差异的现实情况,探讨导致我国货币政策区域效应产生的原因,从而为我国统一货币政策的实施及货币政策实施有效性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5.
本文基于空间距离权重矩阵,选取我国31省市三次产业1980—2014年增加值构建GVAR模型,实证研究了货币政策波动对我国三次产业发展的区域与结构效应。研究结果表明:货币政策波动对我国三次产业发展存在区域和结构非均衡效应。我国八大综合经济区第一产业对货币政策波动在响应程度和趋势上存在明显的区域差异;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对货币政策波动响应趋势大体一致,但响应程度存在明显的区域和结构差异;扩张型货币政策对我国第二产业的冲击大于第三产业,因此紧缩性货币政策有利于我国第二产业向第三产业转移。  相似文献   

16.
本文基于空间距离权重矩阵,选取我国31省市三次产业1980—2014年增加值构建GVAR模型,实证研究了货币政策波动对我国三次产业发展的区域与结构效应。研究结果表明:货币政策波动对我国三次产业发展存在区域和结构非均衡效应。我国八大综合经济区第一产业对货币政策波动在响应程度和趋势上存在明显的区域差异;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对货币政策波动响应趋势大体一致,但响应程度存在明显的区域和结构差异;扩张型货币政策对我国第二产业的冲击大于第三产业,因此紧缩性货币政策有利于我国第二产业向第三产业转移。  相似文献   

17.
中国并不是一个最优货币区,这使得货币政策效应存在区域非对称性成为可能。实证证明:中国存在货币政策效应东部地区、东北地区、西部地区和中部地区的非对称性;四地区对货币政策冲击新息的响应不同,货币政策冲击新息对四地区预测误差的贡献度也不同,其中东部地区和东北地区相似、西部地区和中部地区相似。货币政策效应区域非对称性的原因主要是与企业结构、货币市场发展程度、金融结构以及信贷结构和动力的区域差异有关。因此,要采取以加强中央银行区域金融调控为重点的一系列措施。  相似文献   

18.
本文试图在开放宏观框架下检验欧元区单一货币政策冲击给各成员国带来的区域非对称效应。首先,通过考察欧元区货币政策传导渠道检验区域非对称效应的产生机制;其次,运用VAR模型和脉冲响应函数(IRFs)检验货币政策区域效应的程度;最后,运用分时段VAR模型检验货币政策区域效应的内生性。结果表明,欧洲单一货币政策对各成员国产生非对称冲击,且非对称效应未出现收敛性,欧元区宏观政策协调的成本和难度加大。  相似文献   

19.
本文应用向量自回归模型和广义脉冲响应函数实证研究发现我国存在显著的货币政策区域效应,通过修正贷款决策模型分析了信息不对称前提下我国转轨经济中的地域性信贷配给,其突出表现为金融市场中的"银政壁垒"。我们通过构建样本分割的阈值回归模型进行实证分析发现我国各区域货币政策效应具有显著的配给均衡特征。我国商业银行地域性信贷配给和结构性信贷配给行为一方面限制了金融资源的跨区域自由流动,另一方面通过信贷渠道对各区域实体经济产生非对称性影响。我国货币政策效应的区域性配给均衡突出表现为各区域货币政策效应的差异性和配给均衡特征。我们认为,区域差别化的货币政策调控并非解决我国货币政策区域效应问题的治本之策,打破金融市场中的"银政壁垒"才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相似文献   

20.
《广西金融研究》2009,(4):75-76
李茹兰、张晶在《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6期撰文运用面板模型,分别针对1984—1997年间的紧缩性货币政策和1998—2004年间的扩张性货币政策展开区域效应差异检验,实证结果表明我国的货币政策不仅具有显著的区域影响差异,而且在紧缩和扩张时期的区域效应差异也存在明显不同:东部地区经济受紧缩性货币政策的影响在幅度和反应速度上相对于中西部地区都偏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