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近两年,国内P2P网贷平台迅速发展,规模不断扩张。但在政府监管仍未明确落实之前,平台的发展喜忧参半。本文以2014年11月,贷帮网发生项目逾期但公开表态"不兜底"事件为切入点,搜寻政府提出的P2P平台"去担保化"相关政策内容,探究P2P平台"去担保化"的内在原因及目前平台相关实践操作,给当下P2P平台及广大投资人提供借鉴参考。  相似文献   

2.
融资性担保行业伴随着九十年代以来国内中小企业融资需求的增长而稳步发展,自国内2007年首家P2P网贷平台上线,不少平台都与融资性担保公司合作以便为投资人提供担保。这种模式并非融资性担保机构的传统业务,且部分融资性担保机构呈现出的独立担保倾向、以及与平台潜在的关联关系使得其中蕴含的风险值得关注。针对存在的风险,可尝试从融资性担保机构信用评价体系的建设、债权价值发现机制的探索、逐步打破刚性兑付等角度来应对。  相似文献   

3.
随着P2P网贷平台的迅速发展,其经营风险在不断增加,网贷平台的退出数量也在增加。目前P2P网贷平台的市场退出方式有失联跑路、经侦关闭、自行清算、业务转型和兼并五种类型。但存在退出时相关主体责任不明晰、监管部门责任缺失、退出机制不畅、容易引发社会恐慌、日常监管缺乏带来的违规经营严重等缺陷。监管部门应从明晰平台责任范围、建立风险预警系统、成立或指定专业第三方机构处理不良债权、引入接管制度、退出时实行独立业务偿付、实行平台经营有限责任制度等方面建立P2P网贷平台的退出监管机制。  相似文献   

4.
本文在分析P2P网贷平台发展现状,国内外发展状况对比和优缺点的基础之上,对于P2P在校园内的网贷平台的运营模式进行介绍,并且阐述了该校园内网贷平台是如何规避P2P传统网贷平台所带来的风险。之后,从盈利性和安全性两个方面具体分析了这种新模式的优点及对投资者的保障。  相似文献   

5.
近两年,国内 P2P网贷平台迅速发展,规模不断扩张。但在政府监管仍未明确落实之前,平台的发展喜忧参半。本文以2014年11月,贷帮网发生项目逾期但公开表态“不兜底”事件为切入点,搜寻政府提出的 P2P平台“去担保化”相关政策内容,探究 P2P平台“去担保化”的内在原因及目前平台相关实践操作,给当下 P2P平台及广大投资人提供借鉴参考。  相似文献   

6.
P2P信贷即网络信贷,具有小额、无担保、快捷、网络化的特点,又被称作"草根"金融模式。P2P信贷模式在全球范围内发展迅猛,迸发出强劲的生命力,近几年我国也相继诞生了上千家P2P信贷平台。通过对P2P信贷模式的运营模式、自身优点和存在的风险进行研究分析,进而提出解决P2P信贷风险的建议。  相似文献   

7.
P2P网贷是当前发展异常迅速的互联网金融模式之一,但随着众多网贷平台的破产跑路l'网贷平台的安全性问题受到公众的广泛关注。本文首先简要介绍P2P网贷平台起源及在中国的发展历程,继而详细分析了目前我国P2P网贷平台在发展中存在的风险控制问题,进而有针对性的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8.
李贝  王杰 《时代金融》2015,(2):37+41
随着国内P2P网贷平台的迅速发展,它的"倒闭潮"也紧跟而来。针对国内P2P网贷平台存在的四大问题—法律、资金、平台及用户问题,笔者提出相应的建议以促进对国内P2P网贷平台的稳定发展。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P2P网贷平台的扩张异常迅猛,由于其门槛低、缺乏监管部门,P2P网贷平台频发卷款潜逃、欺诈、投资者血本无归等事件。本文从我国P2P网贷平台行业概况出发,以典型的P2P网贷平台企业作为例子分析当今行业现状、各自不同的运营模式和存在的问题,最后提出相关意见。  相似文献   

10.
担保模式是我国P2P网贷的主流商业模式,尤其是第三方担保在P2P网贷的发展中扮演了重要角色。但因P2P行业和担保行业的处于松散监管状态,对投资者来说,第三方担保机构的介入究竟影响如何?本文基于利益相关者行为视角,从P2P网贷的法律风险,利益冲突和风险机理进行分析,并提出完善P2P监管的法律与法规。  相似文献   

11.
P2B网贷是继互联网融资平台P2P和P2C后兴起的又一新兴投融资服务模式,该模式主要为有着强烈借款需求但传统融资模式又很难满足的中小微企业贷款,为解决中小微企业融资难问题找到了出路和方向。笔者在概述互联网金融P2B网贷的概念和特点的基础上,重点分析了P2B网贷的风险暴露,主要有法律风险、违规风险和担保风险,针对风险包括的防控措施有政府层面的加强立法完善、强化金融监管;P2B网贷平台层面的加强信息披露、主动控制担保风险等。  相似文献   

12.
当前,P2P网贷平台的快速发展和出现的问题引发了社会的高度注。本文在借鉴相关文献的基础上,对P2P网贷平台的主要运营模式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之上阐述了P2P网贷平台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并提出了构建社会信用体系、提高P2P网贷平台的安全防护能力、制定法律法规以及健全监管体系等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3.
P2P是一种新型的网络借贷模式,是互联网金融的重要组成部分。迅猛发展的P2P网贷丰富了我国金融业态,促进了草根金融发展。但因征信模式缺失已引发较多风险事件,并严重影响其可持续发展。因此,构建我国P2P网贷平台的征信模式是迫切的,也是必要的。本文从我国P2P网贷平台征信发展的实际情况出发提出了构建"行业主导,政府推动,市场补充"的三位一体的征信模式。同时,对设想的模式做了SWOT分析,并针对其劣势和威胁提出针对性的建议。  相似文献   

14.
车贷业务是P2P网贷平台的代表性业务之一,其发展迅速、优势突出,市场潜力巨大。尽管各平台日渐重视内部风险管理,但基本处于空白的监管状态,这加大了P2P平台车贷业务的风险,例如借款人信用信息披露不足、平台内部风险控制弱、投资者风险意识差、存在系统性风险等。应尽快出台监管细则并成立行业协会,制定标准化的车贷业务审核流程,推广"抵押+信用"的车贷模式,进一步规范车贷业务的日常运作内容,并发挥其它社会中介组织的风险管理职能。  相似文献   

15.
本文首先收集了网贷之家的网贷平台档案数据,然后对有关数据进行了深入的统计分析,通过对公司类型、平台背景、高管数量、登记备案等基本信息以及诸如平均收益、债权转让、保障模式、业务类型等营运信息的分析,系统地描述了我国P2P网络借贷平台档案信息现状,并给出有关的政策建议,以期为我国网贷行业发展和个人投资者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P2P网贷模式是一种新兴的互联网金融模式,近几年它的崛起与发展为小微企业提供了便捷、快速,而又低于民间借贷利率的融资渠道,有效缓解了小微企业长期面临的融资困境。P2P网贷模式顺应了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趋势,是普惠金融的一种方式,正成为传统金融领域的有利补充。本文首先将小微企业传统融资模式和 P2P网贷模式作比较,然后提出 P2P网贷模式的发展优势,即为小微企业融资提供了有保障的发展平台,进而探究小微企业如何利用 P2P网贷平台进行有效融资。  相似文献   

17.
P2P网贷模式是一种新兴的互联网金融模式,近几年它的崛起与发展为小微企业提供了便捷、快速,而又低于民间借贷利率的融资渠道,有效缓解了小微企业长期面临的融资困境。P2P网贷模式顺应了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趋势,是普惠金融的一种方式,正成为传统金融领域的有利补充。本文首先将小微企业传统融资模式和P2P网贷模式作比较,然后提出P2P网贷模式的发展优势,即为小微企业融资提供了有保障的发展平台,进而探究小微企业如何利用P2P网贷平台进行有效融资。  相似文献   

18.
《会计师》2016,(2)
近两年来,我国互联网金融迅速发展,P2P网贷平台作为互联网金融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引发了极大关注。但频频发生的"跑路现象"无疑对P2P网贷平台乃至整个互联网金融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负面影响。在2016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李克强总理指出要规范发展互联网金融,这就意味着我国P2P网贷将迎来转型发展的关键时期。本文以我国网贷平台"跑路现象"为视角,深刻分析我国网贷平台风险产生的内外部原因,切实推进我国网贷平台健康有序发展。  相似文献   

19.
随着P2P网贷行业"去担保化"政策的出台,平台自主担保、第三方担保等模式逐渐退出该行业,保险成为P2P平台化解市场风险的管理手段之一。本文基于演化博弈理论构建了信用信息共享机制以及保险参与机制下P2P借贷双方两大群体之间博弈的复制动态模型,分析不同条件下的演化稳定状态,即保险的介入是否有效约束借款人违约行为,以及能否促进投资者投资积极性。研究表明,借款利率以及信用信息共享水平直接影响借贷双方策略选择,借款人缴纳保费的政策可有效约束借款人违约行为,保险公司风险分担比例越大越能有效激励投资者投资积极性,在满足一定参数条件下,借贷双方博弈演化稳定于(放贷,守约),从而为监管部门引入保险机制提供一定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0.
周慧 《西安金融》2014,(12):19-24
近两年来,P2P网贷平台接连发生倒闭或跑路现象,引发投资者对P2P网贷平台的信任危机,但在平台技术层出不穷、平台模式不断更新的背景下,监管部门很难对这个新兴、跨界经营的企业进行系统管理。本文基于契约理论,分析了P2P网络借贷交易过程的履约机制,以及国内P2P网贷平台的三种运作模式和潜在风险点,并从行业自律和行业监管两个角度提出了相应的风险控制策略,对于监管当局针对P2P网络借贷活动制定有效监管政策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