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文以荥经县六合乡、花滩镇300个样本农户为调查对象,对该地民间借贷的情况进行了问卷走访调查,以此为依据,并结合已有的研究成果,剖析了当地民间借贷活跃的原因、特征,并就民间借贷对正规金融机构的影响进行了研究,指出农村民间借贷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农村金融供需不匹配的矛盾,但是同时也使得正规金融机构业务活动的开展面临新的挑战,促使了正规金融机构业务活动与管理机制的创新。  相似文献   

2.
(一)正视民间借贷盛行对改进正规金融机构的积极效应。长期以来,正规金融机构的信贷管理体制和手段比较僵化,民间借贷的存在与发展,可以有效激励国有商业银行,尤其是在广大县域具有垄断地位的农业银行、信用社改善发展模式,增强服务理念。正规金融机构要进一步借鉴民间借贷的特点,创新一些操作灵活、手续方便、贴近实际需求、价格和期限更具有弹性的信贷产品。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国内民间金融发展十分迅速,旺盛的资金需求催生了民间高息借贷乱象,而在借贷盛宴的背后潜藏巨大的风险,一旦融资链条断裂,将对地区金融环境造成极大破坏,危及实体经济的发展。促进金融机构进行制度创新和金融创新,建立银行信贷、风险投资、私募融资、民间借贷等多渠道、多元化的融资体系是解决问题的关键。本文以青海省近期民间资本运作的相关数据为基础,分析了当前青海省民间资本具有的特点,以及影响民间融资发展的因素。提出应当明确民间金融的合法地位,将具有一定规模的民间金融参照正规中小金融机构管理,并视时机引导其向正规金融机构转化,同时防范其高风险。  相似文献   

4.
民间借贷在一定程度上填补了正规金融供给不足所形成的资金缺口。但不规范、盲目的民间高息借贷行为容易引发金融风险,对经济乃至社会稳定产生负面影响。本文从民间高息借贷的现状及成因出发,分析了民间高息借贷蕴含的风险、民间高息借贷对正常社会秩序带来的冲击以及民间高息借贷对金融机构的危害。  相似文献   

5.
当前需要高度警惕新型民间借贷风险向正规金融领域的传导。从目前的情形看,新型民间借贷风险向正规金融领域传导主要有以下几种途径:一是"飞单"。金融机构销售人员在网点私下向客户销售私募基金、第三方理财和P2P产品。二是主动推介。部分金融机构托管私募基金代  相似文献   

6.
近几年来,我国民间借贷一直非常活跃,是广大农民借贷资金的主要来源.民间借贷是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企业和个人财富逐步积累、产业资本向金融资本转化、而正规金融又不能有效满足社会需求时的必然产物.民间借贷在各国均长期存在.它的存在与发展,既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和金融体系结构有关,也与其自身所固有的、正规金融机构融资无法比拟的竞争优势有关.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增长,民间借贷市场日趋活跃.本文针对民间借贷以及与其易混淆的概念进行辨析,以期加深对民间借贷的理解和应用.  相似文献   

7.
基于结构洞理论的农村民间借贷监管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正规金融机构涉农融资增速的减缓以及农民融资需求的增加,近年来我国农村民间借贷活动更趋活跃,而监管缺失是农村民间借贷纠纷事件频繁发生的重要原因之一。本文运用结构洞理论深入分析农村民间借贷活动的特征及风险,并提出监管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8.
中小型企业是我国经济发展的一支主力军,曾对国民经济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现如今却困难重重,难以突破许多瓶颈,其中头号问题就是企业融资难,从正规金融机构得不到融资,为了生存发展不得不求助于高额的民间借贷,这就导致大量社会问题。因此本文就如何规范我国民间借贷问题进行探讨,建议为民间借贷"正名",赋予其合法地位,同时应加强对民间借贷活动的监管,使其"阳光化",对民间资本给予积极引导,促进民间借贷健康有序地发展。  相似文献   

9.
民间借贷历史悠久且广泛存在于世界各地,能有效缓解弱势金融消费者的融资难问题。在中国的金融体制下,民间借贷同样发挥其特有的不可或缺作用,是正规金融的有益必要补充。研究首先综合中国学界观点、司法实践和金融监管体制等因素,将民间借贷界定为正规金融之外自然人之间、非正规金融机构法人之间、其他组织之间以及相互之间的借贷行为;其次从金融抑制理论、二元金融理论、信息不对称理论、交易费用理论和制度变迁理论对民间借贷存在和发展的理论基础进行阐述;最后论述了从传统民间借贷到新型民间借贷的发展变迁并比较了两者的风险收益特征和交易治理模式,然后提出中国应尽快完善互联网金融信用信息基础设施,加快构建和完善中国人民银行征信中心与若干市场化征信机构错位发展、功能互补的征信市场格局,以促进民间借贷与正规金融的竞合共生发展。  相似文献   

10.
毫无疑问,此次升息会在一定强度上提高正规金融机构的筹资能力,使部分民间游资重新进入正规金融循环体系,对民间借贷产生一定的抑制作用,使民间金融市场的高利率趋势有所改变。但也不能高估这种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1.
民间借贷在我国的存在,有着很深的社会基础和积极意义。民间借贷的合理化发展有利于打破我国长期以来由金融机构垄断的信贷市场格局,促进多层次信贷市场体系的形成。但目前,民间借贷在运行中还存在着较多问题,以建立登记制度为突破口、以激励和约束并存的规范机制为导向,使民间借贷阳光化,步入正规监管体系中,是可行的制度选择。  相似文献   

12.
民间借贷中介机构是一种非正规的金融中介机构,是对正规金融机构的有效补充,一方面满足中小企业和个人的小额信贷需求,另一方面为社会的闲散资金拓宽了投资渠道,在"喊渴"的资金需求者和找不到出路的民间资本之间建立起有效的桥梁.同时,民间借贷中介机构的出现使游离于法律边缘的民间借贷活动有了相对规范的依据和标准,对借贷双方的权利和义务提供了一定的保障,一定程度上使民间融资合法化.但是近期,民间借贷中介机构经营中主动收缩业务量,惜贷情绪明显,建议从中介机构和小微企业两方面着手,引导其更好发挥民间借贷市场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本文通过典型调查分析,对当前民间借贷的地位和作用进行了重新审视。文章认为:应调整对民间借贷的政策思路,由排斥、限制转为规范发展。规范发展的思路可以概括为"分化小部分、规范大部分",即引导一部分民间资本进入正规金融体系,以加强正规金融对低端客户群体的服务力量。并通过立法等多种措施,进行规范管理。  相似文献   

14.
"降成本"是2016年经济工作的重要任务之一,包括降低企业融资成本。我们通过调研温州企业融资成本、结构等,认为降低融资成本的重点是满足被正规金融挤出的弱势群体的金融需求,降低民间借贷比例,以达到降低民间借贷利率的效果。文章提出引导正规金融发展普惠金融、推进金融扶贫、规范发展民间金融机构等建议,以改善企业融资结构,引导企业融资成本下行。  相似文献   

15.
从2008年实施从紧的货币政策以来,延安民间借贷行为更加活跃,呈现出"利率提高、规模扩大、用途多元"的特点。供求双方资金紧张是民间借贷活跃的主要原因,基准利率上调为民间借贷利率的提高提供了参照,高收益率是民间借贷活跃的内在动力。值得关注的是,从紧的货币政策下民间借贷行为对金融机构经营造成一定影响,增加了信贷调控的难度,影响区域社会稳定。建议通过加强对民间借贷行为的监测和分析、制定合理的民间借贷法规、正确引导民间借贷行为、组建区域性的小合作性质的金融机构等,规范民间借贷行为。  相似文献   

16.
一、民间借贷的负面因素(一)民间借贷对贯彻落实国家利率政策形成一定的冲击力。在我国正规金融机构资金价格是由国家确定的,而民间借贷的利率是根据资金的市场供求关系,由借贷双方自发制定的。民间借贷大部分都是在资金需求紧张、迫切,银行无法在短时间内或不符合标准而禁止贷款的情况下发生的,利率水平通常远比同期银行利率高,影响了国家利率政策的全面贯彻实施。  相似文献   

17.
章俏慧 《上海金融》2005,(12):65-66
中小企业的发展离不开金融市场的支持。金融市场应通过建立多层次的服务体系,对于管理健全、财务信息完善、信用条件合格的中小企业,有对应的正规金融机构和工具为其提供金融服务,而那些不符合正规金融中介机构融资条件的中小企业可以通过其他如民间借贷、典当、租赁等形式获得必要的金融服务。  相似文献   

18.
刘海应  蒲舟军  王含笑 《上海金融》2012,(6):108-110,119
民间借贷在我国的存在有着很深的社会基础和积极意义。民间借贷的合理化发展有利于打破我国长期以来由金融机构垄断的信贷市场格局,促进多层次信贷市场体系的形成。但目前,民间借贷在运行中还存在着较多问题,以建立登记制度为突破口,以激励和约束并存的规范机制为导向,使民间借贷阳光化,步入正规监管体系中,是可行的制度选择。  相似文献   

19.
陈道琛 《云南金融》2012,(7X):235-235
民间借贷融资投资方式原本是对局部地区经济发展的有益补充。但是随着市场快速发展,企业对资金的需求加剧,传统长周期低效率的正规金融机构融资渠道已不能满足其需求,催生民间借贷之火蔓延,尤其是在浙江温州一带"热钱"地区。因此,从历史到现状追根求源地研究民间借贷问题对稳定金融、经济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20.
民间借贷融资投资方式原本是对局部地区经济发展的有益补充。但是随着市场快速发展,企业对资金的需求加剧,传统长周期低效率的正规金融机构融资渠道已不能满足其需求,催生民间借贷之火蔓延,尤其是在浙江温州一带"热钱"地区。因此,从历史到现状追根求源地研究民间借贷问题对稳定金融、经济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