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混凝土靶被用作检验聚能射孔器穿孔性能的标准物,但混凝土靶存在抗压强度波动大的缺陷,影响了试验结果和评价结论。利用大量同种聚能射孔器在不同抗压强度的混凝土靶对比试验结果,建立了靶抗压强度与穿孔深度的关系,得到了具有代表性的影响规律。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新的穿孔深度评价方法,并对国内聚能射孔器产品的整体水平进行了分析,确定了更加合理的评价指标。  相似文献   

2.
基于对聚能射孔器地面混凝土靶的检验所获得的大量数据分析,得出在执行GB/T20488-2006《油气井聚能射孔器材性能试验方法》、GB/T20489-2006《油气井聚能射孔器材通用技术条件》后标准物质混凝土靶性质变化明显且对试验结果有一定的影响。通过与废止标准SY/T 6297-1997《油气井射孔器评价的推荐作法》、SY/T 5128-1997《油气井聚能射孔器通用技术条件》及国外先进标准API RP19B《油气井射孔器评价的推荐作法》试验结果的分析对比,表明近几年国内聚能射孔器穿深略有提高,但产品整体水平不高且与国外同类产品差距大,因此急需进一步提高穿孔深度评价指标以促进产品的性能。希望有助于标准的修订。  相似文献   

3.
接收常数的变化影响聚能射孔器穿孔深度和穿孔孔径的评价结果。GB/T 20489—2006《油气井聚能射孔器材通用技术条件》的引用标准更新导致接收常数发生了变化,以射孔器混凝土靶穿孔深度为例计算分析了其影响程度,接收常数由1.33变为1.212后国内常用20孔/m以下组射孔器平均提高穿孔深度判定值9 mm,会影响评价结果。为保持评价标准稳定,给出了评价指标的修正方法,以助于标准的修订。  相似文献   

4.
在SY/T5128-1997油气井聚能射孔器通用技术条件的执行过程中,发现对不带扶正装置的射孔器混凝土靶穿孔深度指标的评价存在系统误差。通过对标准中的评价方法和试验结果的分析。指出了该问题存在的原因。并给出了修正方法。希望有助于标准的修订。  相似文献   

5.
由于混凝土靶材料性能等方面的差别,使得射孔器按SY/T 6297-1997《油气井射孔器评价的推荐作法》与SY/T 6297.1-2004《油气井射孔器评价方法第一部分:API推荐的射孔器评价方法》进行的混凝土靶射孔试验的结果不同,而砂子粒度分布、硬度是主要影响因素。通过试验分析得出射孔器在两种混凝土靶上的穿孔深度关系.并确定了新标准条件下射孔器混凝土靶射孔试验的评价指标。  相似文献   

6.
通过实施GB/T20489—2006(油气井聚能射孔器材通用技术条件》,并与SY/T5128—1997(油气井聚能射孔器通用技术条件》应用对比分析,结合射孔器产品的混凝土靶、耐温耐压、模拟井射孔检验数据,分析了产品质量,指导用户正确选择射孔器材。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2007—2019年常用的外径89 mm、102 mm聚能射孔器地面打混凝土靶穿孔深度及其标准差的统计分析,得出其平均穿孔深度分别增加26.6%、26.4%,标准差分别增加65.4%、53.6%,表明10多年来穿孔深度提高明显,但穿孔深度稳定性没有得到有效控制.国内部分厂家的产品穿孔深度稳定性控制能力下降是导致整...  相似文献   

8.
指出了穿孔深度检测存在的缺陷,通过对大孔径射孔器井下使用环境要求、工作原理的分析,提出了对现行实验用混凝土靶进行改进的方案,并将穿孔深度指标的评价方法由计量抽样评价改为计数抽样评价,以克服穿孔深度检测过程中的缺陷.正确可靠地评价大孔径射孔器的性能。  相似文献   

9.
混凝土靶是射孔器检测最常用的靶体之一,由于混凝土靶为有限边界靶体,其边界效应对射孔器各项性能指标必然存在影响.从而影响检测的准确性。以混凝土靶上边界对穿孔深度的影响为例进行研究,从而确定混凝土靶上边界对射孔器穿孔深度的影响程度。  相似文献   

10.
指出了GB/T 20489-2006《油气井聚能射孔器材通用技术条件》中存在的高温、超高温聚能射孔器的耐温指标不合理、无统一评价指标等缺陷。通过对聚能射孔器井下使用条件、现场施工所需时间、国内耐高温聚能射孔器产品水平的分析,对聚能射孔器的耐温性能进行了分组并确定了评价方法和评价指标,为现场施工中射孔器的选择、标准的修订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1.
抽样方案的变化影响聚能射孔器穿孔深度检验的严格程度。在起草SY/T 6163—2018《油气井聚能射孔器通用技术条件及性能试验方法》时,检索到拟引用标准更新导致抽样方案中的样本量、接收常数发生了变化,为了保持抽样方案的连续性,沿用了GB/T 20489—2006旧标准中的抽样方案。以外径89 mm聚能射孔器为例,对比分析了不同时期评价标准中穿孔深度抽样方案及对应合格率,发现SY/T 6163—2018中给出的接收质量限(AQL)值有偏差且合格率偏高。建议使用新的穿孔深度抽样方案:检验水平为Ⅰ、接收质量限为2.5、样本量为18孔/m和接收常数(k)为1.429,更加科学地评价穿孔深度质量水平。  相似文献   

12.
射孔器材检测中心通过几年来的工作,促进了射孔器材质量的提高;促进了新产品的研制开发;促进了人们认识上的更新和转变,为油气勘探开发把住了产品质量关,创造了可观的经济效益.1 促进了产品质量提高射孔器材的监督检验有效地促进了产品性能的改进和新产品的研制开发,以混凝土靶穿孔深度为例:73型射孔器突破了300mm,由204mm达到395mm;89型射孔器突破了500mm,由238.5mm达到了534mm;102型射孔器突破了600mm,由253mm达到了639mm;127型射孔器突破了700mm,由565mm达到了786mm.另外,射孔器品种得到增加.1988年以前,全国共有两大系列25种射孔器,到目前为止,有枪身射孔器已发展为51、73、60、89、102、127六个系列,80  相似文献   

13.
通过对SY/T5128《油气井用射孔器通用技术条件》的应用分析,结合射孔器产品的技术发展,并对按API RP19B要求制作的混凝土靶试验对比验证,对该标准指标进行修订,增加射孔器评价品种,引进了对大孔径、高孔密射孔器的评价方案.规范了产品命名和术语,并应用计量抽样和计数抽样两种评价方案对射孔器评价,以求正确评价射孔器性能。  相似文献   

14.
计量抽样检查在射孔器检验方案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针对射孔器穿孔深度和穿孔孔径符合正态分布的理论特点,应用不合格品率的计量抽样检查方法设计了射孔器穿孔深度和穿孔孔径的检验方案。通过验证证明了该方法的科学合理性,并通过试验数据说明了该检验方案的实施对于提高产品稳定性方面的贡献和对提高油气井产能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模拟等孔径射孔器在混凝土靶套管中的偏靠位置上射孔,可以真实地反映孔径变化情况。通过对等孔径射孔器、普通射孔器试验结果的对比分析,提出利用孔径相对偏差、相位孔径比和孔径相对标准偏差来评价等孔径射孔器的孔径一致程度,并给出了评价方法和评价指标,为等孔径射孔器的检验和评价奠定了基础,希望能为标准的制修订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有枪身射孔器主要用于油气井的射孔.是聚能射孔器的一种,它是由聚能射孔弹、密封的钢管(射孔枪)、弹架、起爆传爆部件(或装置)等构成的射孔总成.是利用炸药爆轰的聚能效应产生的高温高压高速的聚能射流完成射孔作业的。在生产中聚能射孔器的性能直接关系着射孔的效果和射孔后对井下环境的影响和破坏,因此,对射孔器的穿透性能、射孔枪的变形(外径胀大、裂纹)、套管伤害(外径胀大、内毛刺高、裂纹等)就要有一个硬性的要求。  相似文献   

17.
在标准SY/T5128-1997的执行过程中,发现按药量分组对射孔弹的穿孔深度进行评价这一方法存在缺陷.通过对标准中的评价方法和实验结果的分析,指出了该问题存在的原因,并提出了用单克药量产生的有效穿深这一指标能很好地反映射孔弹的穿深性能,希望有助于标准的修订.  相似文献   

18.
油气井用射孔器品种繁多,命名各有特点,不利于管理、使用。通过对射孔器产品命名现状、技术特点和技术指标重要程度的分析,得出了利用射孔器分类、部分技术指标和辅助标识码的命名方法,能够简单有效地为射孔器命名,让产品显得更为直观,也更容易被用户理解。  相似文献   

19.
针对穿深透射孔器监督检验合格率连续多年达到100%,起不到促进行业发展作用的问题,于是对2006年以来的深穿透射孔器监督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发现深穿透射孔器的穿深下规格限执行标准偏低。另一方面通过多年的检验工作,意识到靶强度对穿深的重要影响,在考虑修正的基础上,对深穿透射孔器的穿深下规格限提出了新的检验标准,为修改国标或建立新的企标提供数据支持。  相似文献   

20.
射孔器材质量可靠性问题从产品质量和供方服务质量两方面来分析。检验中心从 1993年至 2 0 0 0年共进行了监督抽查 139批次产品。质量状况见表 1,委托检验 334批次。从检验结果看 ,监督抽查的产品从 1993年至 1996年合格率呈逐年上升 ,由 38.5%上升到 10 0 % ,1997年至1998年一度出现滑坡 ,特别是射孔枪合格率下降到 54.4 %。检验中心结合新标准实施 ,开展标准宣贯、编发《射孔器材质量检测简报》、实施同种型号产品对比检验、加大监督抽查的力度等措施 ,使产品质量迅速回升 ,射孔器产品合格率连续两年达10 0 %。射孔枪产品经过整改 ,也都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