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李超 《时代金融》2014,(7Z):112-113
美国的次贷危机使全世界意识到了影子银行的危害,我国已经形成了一个规模巨大的、不同于美国的影子银行体系。大型企业、国有企业和上市公司的资金通过影子银行体系流入到了风险较高的中小企业或项目中。影子银行的风险将可能严重威胁我国实体经济的健康发展。金融抑制是形成影子银行问题的一个重要原因。坚持和继续利率市场化改革,发挥市场对于信贷的作用,将会使影子银行问题逐渐得到缓解,最终实现经济健康、稳定的发展。  相似文献   

2.
李文颖  马广奇 《时代金融》2013,(14):127-128
2008年金融危机后我国影子银行体系呈现蓬勃发展的趋势,研究影子银行体系的风险不仅对维护金融市场健康发展有重大作用,还对我国平稳推进经济转型升级有深远影响。本文在阐述我国影子银行体系发展现状基础上,对影子银行体系的风险进行深入解析,并提出相应治理路径。  相似文献   

3.
陈伟  刘明  林琳 《现代金融》2012,(7):44-45
次贷危机引起的金融危机爆发后,人们开始对影子银行体系进行关注,近年来我国对影子银行问题的关注度也不断增加。从我国金融体系发展的进程来看,目前我国影子银行体系有着符合我国国情的发展条件、特征和形式。因此,本文从我国实际情况出发,通过对比影子银行和正规银行体系特征,分析了我国影子银行形成的模式和存在的风险,并提出了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4.
国际金融危机的爆发表明,“影子银行”体系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也集聚了大量金融风险。在我国,一些已具备“影子银行”特征的金融业务,尚游离于监管之外,其发展壮大的同时.可能对我国经济发展、金融体系的稳定性形成不良影响,亟需加强引导和规范。本文介绍了影子银行的概念及其风险,详细阐述了目前我国影子银行的监管存在监管真空、监管法律法规不完善、金融监管独立性不足等问题,并提出了逐步建立并完善我国影子银行监管体系、规范影子银行健康发展的建议。  相似文献   

5.
随着金融创新和"金融脱媒"的迅速发展,我国的金融市场结构正多元化成长。影子银行是金融发展新模式,在其大幅扩张的同时也对经济和金融产生很大影响,风险也逐渐显现。美国次贷危机爆发后,对影子银行的监管已经引起了我国监管部门的重视。本文首先对影子银行体系做简单描述,其次主要就影子银行的监管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进行详细的阐述,最后针对监管存在的问题,提出完善我国影子银行监管对策。  相似文献   

6.
舒洛建 《征信》2014,32(11)
影子银行一方面满足了社会上日益增多的闲置资金对高收益的追逐,另一方面弥补了我国经济高速发展时期形成的巨大的社会融资缺口.但由于其利率较高、杠杆率较高及监管空白等原因,影子银行的发展存在着很大风险.要防范这些风险,需要健全法律法规,将影子银行纳入监管体系,增强影子银行相关产品透明度,削除利率双轨制,探索建立适合中国的宏观审慎管理框架.  相似文献   

7.
目前影子银行已经成为影响我国金融稳定运行的一个潜在风险。虽然我国影子银行无论是构成还是运作方式特别是风险表现形式和程度与美国影子银行都有较大差别,不像美国影子银行一样成为导致金融危机的主要成因之一。但是,当前我国影子银行的不规范和无序运作,开始对我国金融健康运行构成威胁,导致潜在的系统性风险开始出现。所以,应尽早规范我国影子银行的运行规则,完善相关法律制度,促进影子银行有序运行。  相似文献   

8.
目前影子银行受到广泛争论,认为是导致美国次贷危机的直接原因。本文从我国影子银行的定义、产生与发展、风险等三个方面讨论了我国的影子银行体系。  相似文献   

9.
随着蚂蚁金服、趣分期等互联网金融活动的流行,影子银行体系引起了越来越多的关注。由于我国影子银行体系发展较晚,其高杠杆、隐蔽性的特点对金融市场秩序的稳定造成了一定的干扰,因此健全影子银行监管体系尤为重要。本文研究分析了中国影子银行体系的概念和特点,对比研究中美影子银行体系在发展特点、潜在风险等方面的异同点,借鉴美国并结合我国影子银行的实际特点,针对我国影子银行体系监管方面提出一些针对性建议。  相似文献   

10.
在我国经济金融深化改革的特殊时期,游离于监管体系之外的影子银行以对接信贷需求缺口的方式实现资产规模的迅速膨胀。而随着高利贷泡沫的破灭,其系统风险与社会危害已开始全面暴露。本文从我国影子银行现存形态特征分析出发,从源头上把握影子银行躁动的根源与风险特征,就提高系统性风险预警,加强影子银行体系的全面监管与治理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以期保证整个国民经济体系的健康平稳发展。  相似文献   

11.
当前我国影子银行发展重点偏向于融资渠道创新,监管方式侧重于行政手段监管,整体上与美国利率市场化初期相似。对于我国影子银行存在的资金错配、效率偏低、风险潜存等问题,需要借助市场化改革手段在其发展过程中加以解决。应通过放松管制、增进市场、改善供给等措施,积极构建监管制度完善、竞争环境有序、发展规模适度的影子银行体系。鉴于美国的经验和影子银行在金融体系中的作用,我国的货币政策中介目标选择应主动顺应金融结构变化,监管部门应动态看待影子银行对经济金融的影响,保持金融创新与金融监管的动态平衡。  相似文献   

12.
不受监管的影子银行体系被认为是次贷危机的根源之一。危机爆发后,美国立即着手改革金融监管体系,将影子银行体系纳入监管范畴被认为是防范未来风险的重要措施。由于影子银行体系的高杠杆性,影子银行体系隐含着极大的风险并极易放大市场恐慌。本文重点分析了危机前美国资本市场监管体系的缺陷及影子银行体系、新法案为解决影子银行体系风险所采取的监管措施及措施的可能效果。  相似文献   

13.
郑联盛 《银行家》2014,(4):67-69
正影子银行体系的快速发展使得美国金融市场和全球金融市场获得了二战以来最大的繁荣,为上世纪90年代后期以来美国经济的高速持续发展和全球经济的健康稳定增长做出了积极贡献,特别是影子银行体系相当大程度上扩大了信用体系的范畴,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有利金融要素。从影子银行体系的成本收益看,影子银行体系的收益主要是深化了金融体系的基本职能,为金融市场和经济社会的繁荣奠定了基础条件。  相似文献   

14.
李由 《西南金融》2014,(12):48-50
2007年美国次贷危机导致的全球性金融危机引起了人们对影子银行的广泛关注,世界各国因其可能的系统性风险而开始研究如何限制影子银行的发展。本文通过对我国影子银行的特点进行分析,认为我国影子银行对货币政策有一定的冲击,并且其本身也存在可能的系统性风险,但不具备像美国影子银行体系那样的高风险性。它的出现与发展主要源于我国特殊的金融环境,对其要有正确的认识和思考。  相似文献   

15.
利率市场化会促进我国影子银行业务的创新,从而使本身风险很大的影子银行体系面临更多新风险。利率市场化下,我国影子银行将面临更大的业务转型风险、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流动性风险及监管风险。建立影子银行与商业银行间的防火墙制度、营造公平的市场环境、建立影子银行自身的市场风险应对机制、加大流动性管理和监管力度是对影子银行以上风险的有效防范。  相似文献   

16.
金融危机的爆发直接说明了,影子银行体系在我国金融市场中已经实现了快速的发展,但是由于影子银行本身所涉及的风险较大,一旦出现风险,对于整个金融市场的发展来说也会带来致命的威胁,影响着金融体系的稳定发展。我国针对影子银行业务大部分集中在监管之外的金融业务以及部分的金融机构,影子银行的发展对于我国金融体系的健康、稳定发展来说有着一定的负面影响,金融风险的监管问题并没有进行专门的立法管理,针对影响银行的发展需要进行进一步的规范和引导,本文主要是针对目前我国国内影子银行发展的金融风险以及针对影子银行金融风险的监管存在的问题进行的分析和论述,最终提出有效的监管措施,实现我国金融行业问题发展的目标。  相似文献   

17.
随着经济改革进一步深化,中国整个金融行业格局发生巨大的变化,影子银行体系规模迅速扩大,成为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促进实体经济发展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同时也蕴含着不可忽视的风险.本文将从中国影子银行发展现状入手,分析其产生原因、对经济的影响,并提出如何规范我国影子银行发展的对策和建议,以促进金融体系持续、快速和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8.
目前影子银行在我国经济体系中的比重日益增大,但由于缺乏相应的监管机制,其发展已经对我国金融市场的稳定运行构成了威胁,引起了社会各界的普遍担忧。本文首先分析了我国影子银行现状,然后阐述了利率市场化进程中我国影子银行的风险,最后根据影子银行的风险成因,提出防范风险的对策。  相似文献   

19.
王娜 《时代金融》2015,(5):102+104
目前影子银行在我国经济体系中的比重日益增大,但由于缺乏相应的监管机制,其发展已经对我国金融市场的稳定运行构成了威胁,引起了社会各界的普遍担忧。本文首先分析了我国影子银行现状,然后阐述了利率市场化进程中我国影子银行的风险,最后根据影子银行的风险成因,提出防范风险的对策。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随着我国金融市场的改革发展,一些传统银行体系之外的信用中介结构和业务(以下统称影子银行)日益活跃,在满足经济社会多层次、多样化金融需求的同时,也暴露出业务不规范、管理不到位和监管套利等问题。本文对影子银行的概念及形成原因进行了阐述,分析了影子银行的特点及蕴含的风险,并对我国影子银行的监管提出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