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1982年1月1日,中共中央发出第一个关于“三农”问题的“一号文件”,对迅速推开的农村改革进行了总结。文件明确指出包产到户、包干到户或大包干“都是社会主义生产责任制”,同时还说明它“不同于合作化以前的小私有的个体经济,而是社会主义农业经济的组成部分”。1982年“一号文件”与之后的连续4个中央关于农村政策的“一号文件”在中国农村改革史上成为专用名词——“五个一号文件”。  相似文献   

2.
卢林仁 《老区建设》2009,(17):64-64
1982年1月1日,中共中央发出第一个关于“三农”问题的“一号文件”,对迅速推开的农村改革进行了总结。文件明确指出包产到户、包干到户或大包干“都是社会主义生产责任制”,同时还说明它“不同于合作化以前的小私有的个体经济,而是社会主义农业经济的组成部分”。1982年“一号文件”与之后的连续4个中央关于农村政策的“一号文件”在中国农村改革史上成为专用名词——“五个一号文件”。  相似文献   

3.
1982——1986年,连续五年中央制定了五个有关“三农”问题的“一号文件”,于农村改革做了总结,为农村的发展打开了新局面。事隔18年之后,当“农民真苦、农村真穷、农业真危险”的呼声响起时,2004-2006年中央又连续出台了三个“一号文件”应对“三农”问题。2004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农民增加收入若干政策的意见》出台,以中共中央、国务院的名义,专门制定一个促进农民增收的文件,这在我国建国以后的历史上还是第一次。这充分表明“三农”问题已经到了非解决不可的时候,应该放在国家发展大计的重要位置之上。近年来,中央连续三个“一号文件”犹如一把剪刀,裁出了“三农”的新景,带来了农业发展的春天。  相似文献   

4.
中央一号文件远离“三农”18年以后,再次回归锁定“三农”,给人以鼓励和期待。许多人期望中央一号文件大显神威,再现改革开放初期农村发展的盛景。笔者认为,虽然2004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比过去的文件政策对“三农”形势的认识更加深刻、出台的措施更加务实和具有操作性、对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也有较大的突破,更加突出的是对“三农”支持保护力度更大了。但是我们在肯定中央一号文件的重大意义,肯定对农民增收的重大作用时,必须冷静的、客观的、理智的、实事求是的评估中央一号文件的增收效应。  相似文献   

5.
冯洁 《浙江经济》2009,(5):27-29
跨越30年,“三农”一直是中国农村社会发展的重中之重。中共中央在1982年至1986年曾连续五年发布以农业、农村和农民为主题的中央“一号文件”,对农村改革和农业发展作出具体部署。2003年12月30日,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签署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农民增加收入若干政策的意见》。2009年2月1日,中央一号文件再次聚焦农业,“三农”问题也成为牛年开年政策的重点关注对象。  相似文献   

6.
目前,《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农民增加收入若干政策的意见》即2004年“一号文件”正式公布。这是“三农”问题成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的又一“力作”。人们记得,从1982年到1986年,中央就农业问题连续颁发了5个“一号文件”,以至于“一号文件”成为中央重视农业问题的“专有名词”。  相似文献   

7.
孙瑜 《广西经济》2007,(3):10-13
一、深刻领会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和中央1号文件的精神实质,切实把思想认识统一到中央的部署上来 2006年12月22—23日。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会后以2007年中央1号文件下发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这是2004年以来第4个中央1号文件,围绕发展现代农业、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提出了8个方面、35条政策措施,是指导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三农”工作的又一纲领性文件。学习贯彻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和中央1号文件精神,要着重把握好以下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8.
中共中央在1982年至1986年连续5年发布以农业、农村和农民为主题的中央一号文件,对农村改革和农业发展作出具体部署。时隔18年,2004年1月,针对全国农民人均纯收入连续增长缓慢的情况,中央下发题为《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农民增加收入若干政策的意见》的一号文件。自此中央一号文件再次关注三农,迄今连续12年都将三农问题作为一号文件。《中国经济周刊》:在您看来,一号文件一直锁定三农,对于农业农村工作发挥了什么作用?  相似文献   

9.
1982年1月1日,中共中央发出第一个“一号件”,对迅速推开的农村改革进行了总结,并对当年和此后一个时期农村改革和农业发展作出了具体部署。之后,连续4年的中央“一号件”都是关于农村政策的。这五个“一号件”,在中国农村改革史上成为专用名词——“五个一号件”。[第一段]  相似文献   

10.
一、安徽农村改革历程 安徽农村改革30年,大体可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1978--1988年,改革的重大突破期,核心是农村经营体制改革。1978年冬天,安徽小岗村的“分田单干”拉开了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改革的序幕,成为我国农村改革史上的一座丰碑,意义重大而深远。其后,中央在1982年至1986年连续发出了五个“一号文件”,突破了人民公社体制束缚,建立了村民自治制度,  相似文献   

11.
1982年1月1日,中共中央发出第一个关于“三衣”问题的“一号文件”。之后,连续四年的中央“一号文件”都是关于衣村政策的。这五个“一号文件”在中国衣村改革史上成为专用名词——“五个一号文件”,成为我国衣村改革迅速推进的强大动力。  相似文献   

12.
《中国经济信息》2005,(2):16-23
改革开放初期,中央连续出台了5个关于农村、农业、农民问题的“一号文件”.推动了农村经济社会的历史性变革、2004年.“一号文件”再次将人们的目光吸引到了农村.在这一年中,中央和地方各级党委、政府为推进农业发展、农民增收做了大量工作.农民收入显著增长.农村经济活力增强.“一号文件”的支农政策效应明显。在这其中,有哪些经验可以总结。还存在哪些障碍.尤其是面临哪些长期的体制性矛盾?在2005年里.我们将做怎样的期待和努力。为此.本刊在这期编发了《2005,期待“三农”新政》这组文章.目的是为了推动和促进“三农”在将来的一段时期内本着“科学发展观”。的总体纲领能够更好、更快、更稳、更加协调有序地全面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3.
如何搞活农产品流通促进农民增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农产品流通不畅越来越成为农业发展的瓶颈和农民增收的障碍,这一问题,早自1980年代著名的中央五个“一号文件”就已经提到。在土地的农户承包经营制度全面铺开的1982年年底,实际主持农村改革进程的万里同志在形成第二个“一号文件”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就率先实行“大包干”体制的安徽肥东县农民“卖粮要走后门,有时在粮站等几天几夜,也卖不出去”,“明年只种够自己家用的粮食”的情况,发出了“流通不畅已经阻碍生产的发展.到了非改革不可的时候了”的警示。  相似文献   

14.
改革开放以来,党中央陆续出台了6个关于农村、农业、农民问题的“一号又件”,推动了农村经济社会的历史性变革。尤其是2004年的“一号文件”再次将人们的目光吸引到了农村。在返一年中,中央和地方各级党委、政府为推进农业发展、农民增收做了大量工作,农民收入得到了显著增长,农村经济活力明显增强,“一号文件”的助农政策效益非常明显。  相似文献   

15.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徒业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的若干意见》,也就是2009年中央一号文件日前已由新华社全文播发。作为观察中国经济社会发展走向的风向标,中央一号文件再度吸引了人们的目光。一号文件在表明中央再次把“三农”工作摆到事关全局的基础性工作和战略性地位的同时,也向人们传达了许多重要信息。其中一点,就是中央一号文件提到的“扩大国内需求,最大潜力在农村”。  相似文献   

16.
2010年1月31日,国务院发布的2010年中央一号文件《关于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进一步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的若干意见》中,首次使用了“新生代农民工”的提法,并要求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  相似文献   

17.
从2004年开始到现在,中共中央、国务院每年都发了一个指导农业农村工作的1号文件,今年是第四个。这次的中央1号文件明确地提出建设现代农业的问题,有几层主要的考虑。  相似文献   

18.
2月1日正式公布的2009年中央一号文件再度锁定“三农”,这份文件是改革开放以来第11个以“三农”为主题的中央文件。文件内容是对去年十七届三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具体化。今年的一号文件紧紧围绕“稳粮”、“增收”、“强基础”、“重民生”等,出台了一系列目标明确、含金量高、操作性强的政策措施。就如何贯彻落实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精神,本刊约请农业部部长孙政才撰写了专题文章。  相似文献   

19.
《老区建设》2013,(7):4-5
2013年中央一号文件对“加快发展现代农业、进一步增强农村发展活力”作出了全面部署,这也是2004年以来,中央连续十年在年初的一号文件中关注“三农问题”。“家庭农场”的概念是首次在今年的一号文件中出现。一时间,这种新型农业经营模式广受关注。  相似文献   

20.
第一眼看到《一号文件》这部书的名字,我竟不无心颤地惊诧。且不说我是写农村题材,自然到本能地关注农村现实的作家,即使作为当代社会的任何一种角色,都会对"一号文件"产生敏感。这是因为,1982年中央第一次发出"一号文件",彻底结束了中国农村延续近30年的旧体制,为亿万农民打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