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认知失调是社会心理学的一个研究成果,其含义是人们对负面信息倾向于忽略、抵制的态度,从而往往低估自己面临的风险.美国经济学家阿克洛夫在<认知失调的经济后果>一文中,应用这一理论解释了矿难发生的现象,他认为矿难的发生是因为矿工对所面临的风险认知失调.笔者认为,这一解释与我国的国情不符,我国的矿难频发,关键在于矿主对风险的认知失调及一旦矿难发生矿主蒙受的损失较小.本文借助社会心理学认知失调理论及经济学的均衡分析方法,给出我国矿难频发的一个行为经济学解释并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2.
自2009年金融危机和2011年欧债危机爆发以来,民族品牌大举并购国外强势品牌,但"蛇吞象"式的跨国并购背后却是消费者的认知失调及其动态变化。以往研究较少涉及解决此认知失调的动态品牌战略研究。因而,本文从"弱并强"后的动态视角出发,围绕如何长期有效减轻该认知失调,引入认知一致性和CBBE理论,运用动态实验和线性混合模型等方法深入剖析并购后动态品牌战略。有趣的发现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虽然并后品牌的名称变化(品牌要素战略)和价格变化(营销支持战略)一起减少该认知失调的作用会随时间增强,但相对于其名称变化,价格变化更能减少该认知失调。这些成果既丰富了现有品牌战略管理理论,又为民族品牌国际化提供了重要的战略指导。  相似文献   

3.
采用世代交叠模型(OLG)分析框架,研究了环境质量对居民幸福感的影响机制,即追求健康水平的消费动机,并利用CGSS2010年住户调查数据进行实证分析。结果显示:无论居民是否关注环境问题,环境污染越严重,家庭消费支出越高;环境污染越严重,关注环境问题的居民的幸福感越低;环境污染是否严重不会改变不关注环境问题的居民的幸福感;居民的环保意识不会影响其环保意愿,但会影响其环保支出意愿,不关注环境问题的家庭有"搭便车"倾向;不同区域、不同污染类型的环境问题对居民幸福感的影响存在差异;收入差距会改变人们的环保行为。  相似文献   

4.
政府、企业与公众环保行为博弈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王凤 《经济问题》2008,(6):20-23
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将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作为国家的一项基本国策,其中也包括公众参与机制建设和"全民环保"的新理念.将公众置于社会大系统之中,其参与环保行为多是依赖政府设计的制度框架,与企业环保行为间博弈选择的结果.在政府不参与模型中,公众也不会自觉参与环保,企业更不会停止污染,必将导致"公地悲剧";而在政府参与模型中,政府的奖励与惩罚力度又会直接影响到公众参与的人数和参与成本,进而影响到企业环保行为的选择.由此提出制度设计方面的政策建议,以期推进更广泛程度的公众参与.  相似文献   

5.
介绍的认知失调理论是众多行为金融学分支里面比较重要的理论发展,许多行为金融学的观念和观点可以通过认知失调理论得到统一。我国证券市场中大量小投资者的参与是最显著的特征之一。由于认知失调理论主要应用在解释个体的行为,因此值得我国学者深入分析和应用。初步介绍了认知失调理论的基本观点,并将其应用在对一些证券市场现象,特别是小投资者投资决策行为的分析和解释上。  相似文献   

6.
公众参与环保行为中的性别“悖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阶段我国公众环保行为存在明显的性别"悖论",即女性参与环保行为并不比男性突出,与国内际主流观点不一致。剔除掉同质因素外,其原因并不是由于妇女家庭责任的减少,也不是其感性倾向的异化,而是妇女通过学校教育和电视媒体等社会教育渠道获得的专业环保知识较少,进而降低其环保意识,迟滞其环保行为。文章最后提出了提升妇女参与环保行为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7.
"限塑令"的法理学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力图通过"限塑令"来引导与规范公众的环保意识与资源循环意识,但效果并不如预期.由于对"限塑令"的合理性和有效性等的理解和认识存在诸多偏差,其执行可能导致较高的社会成本.惩罚性罚款的适用也面临着选择性执法以及机会成本的问题.相比较生硬的政策法规,以软性的增强民众环保自觉性教育无疑是新型的路径选择.同时现阶段替代品的使用也要坚持减量化、再使用、再循环的原则,只有从源头使用上减量,才是解决问题的首要所在.最后逐渐以软性的增强民众环保自觉性教育来替代生硬的政策法令.  相似文献   

8.
传统的工业在发展经济的同时给环境带来了严重的破坏,导致人们常常将经济与环境视为对立,使落后地区的发展陷入了"环保"与"温饱"取舍的困境中.从不同角度分析了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得出两者并非对立的结论.并分析了落实地区温饱问题与以环境破坏为代价的经济发展的必要性.在此基础上,提出发挥地方特色优势,使经济走绿化道路,同时加强环保制度建设,规范相关人员、机构的环保工作和行为.从技术、人的意识和制度规范入手,帮助建立经济发展和环保之间的和谐关系,做到环保、温饱两不误.  相似文献   

9.
环保产业作为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无论在世界还是在中国,都受到越来越广泛的关注。面对新的世界,面对经济的全球化,在机遇与挑战并存的时代,如何使我国的环保产业跟上世界潮流,带动经济的发展,显得尤为重要。 一、环保产业发展的内在机理 1.市场存在需求。市场需求是环保产业发展起来的内在动力,随着人们消费水平的提高,环保意识的加强,人们越来越倾向于选择环保产品。除了在环保意识的支配下自觉选择环保产品外,有时人们也不得不选择环保产品。比如冰箱的购买,虽然有氟冰箱要便宜得多,但无氟是个趋势,消费者怕有氟冰箱在以后的维修中遇到麻烦而干脆购买无氟冰箱。因此  相似文献   

10.
会计职业判断,是会计领域中的一个永恒课题.目前,会计信息失真现象日益严重,企业管理当局及会计人员操纵会计政策选择、滥用会计职业判断的行为非常普遍.从多角度分析影响会计人员职业判断行为的各种因素,有助于为合理化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行为寻找途径.多角度研究如何合理化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行为,可以规范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行为,使会计信息失真现象得以减轻.  相似文献   

11.
产业集群的蓬勃发展使得集群政策开始成为各地区地方政府推动本地区经济发展和产业成长的重要政策工具。来自国内外发达地区产业集群发展实践中的大量证据表明,政府政策正在成为各地产业集群培育或发展的重要措施。本文将总结美国、意大利等国家推动产业集群发展的成功政策经验,提炼国外先进地区政府运用产业集群的政策启示,为我国地方政府推动本地区产业集群发展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2.
政府与市场的划分,取决于人类生活所同时面临的两种不同性质的风险。损失风险属于公共风险,归政府治理;机会风险属于私人风险,归市场治理。市场经济就是风险经济。市场机制就是在一定的制度环境下,市场主体自主地将自己的产权与他人进行交换的风险机制。我国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任务,就是向市场注入风险机制,解决制度环境、市场主体、产权制度、行政垄断等问题。  相似文献   

13.
公共政策的经济学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吴鸣 《经济问题》2004,(5):12-14
任何一项公共政策的制定和实施都需要付出一定的代价,关键在于这种代价能不能承受,值不值得承受。经济学与公共政策有着密切的联系,即使是一些看起来与经济问题无关的公共政策,如果细心分析总是可以发现其中的经济学逻辑。这一逻辑告诉我们,公共政策是通过比较其成本和收益而产生的,公共政策存在的理由在于它的社会成本小于以市场和企业自行解决的方式来解决问题。  相似文献   

14.
当老年产业受制于市场的不成熟、不完善而无法顺利形成良性互动式发展趋势时,由政府介入解开市场与企业间的“死结”就成为一种必然的要求。政府应针对不同性质的领域采取不同的对策。对老年产业竞争性领域的政府对策和非竞争性领域的政府对策问题作了分类研究,并着重对老年产业竞争性领域提出了发展思路和可以采取的具体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15.
于2011年1月正式开通的昆明一丽江铁路(以下简称昆一丽铁路),一方面大大改善了丽江旅游业的可进入性,另一方面则大大减少了前往丽江旅游者的费用开支,从而促进了丽江旅游业进一步的繁荣发展。从旅游者的视角,就昆一丽铁路的开通对旅游者前往丽江旅游盼决策以及在丽江旅游经历产生的影响做出评价,旨在评价这一可进入性的增加对前往丽江旅游者的旅游决策及旅游经历的影响。另外,还验证了火车旅行对旅游者选择丽江作为其旅游目的地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6.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土地产权可进入市场流通,实行土地资产经营,对此人们已没有疑问。但土地是否有价值(劳动价值),如何确定土地价值与价格,在认识上大相径庭,由此产生种种不同的土地价值观。深入研究土地价值问题,不仅对研究地租地价理论十分必要,而且对研究土地产权流转、土地市场的管理、土地金融等等土地经济问题都有现实的指导意义。 一、三种不同的土地价值观 对于土地价值这样一个基础理论问题,理论界有所谓无价值论、全价值论和土地价值二元论三种分  相似文献   

17.
论公私法划分与市场体制的演进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市场经济是法治经济,而法治社会的建立和法制的完善则是一个在政府积极推进,社会与国家博弈以及社会交易等各种因素合力推进中逐步发展的制度演进过程。本文从比较西方公私法的划分以及在实践中的作用的角度,从法理学层面对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法制建设的基础和制度安排作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8.
会计工作与会计资料的真实、完整是企业搞好经济管理工作的立足点。论述了会计信息失真的成因,以及单位负责人在本环节的重要作用,并提出了解决这一问题的对策。  相似文献   

19.
蒋年云 《开放时代》2002,25(6):85-90
确立国有企业的利益主体地位不能单纯地注重在所有制的性质上,而应立足于财产的占有方式。由国有企业产权运动历史发展的四个特征规定,在再生产的过程中,其本身必然地会发生财产主体的背离。国有企业利益主体二重化是国有产权的异化,同时二重化的利益主体又是统一的,并对代表全民的国家利益主体进一步地规定。国有企业利益主体二重性跟马克思提出的“在协作和对土地及靠劳动本身生产的生产资料的共同占有的基础上,重建个人所有制”的预测是一致的。  相似文献   

20.
为了深入探究全球性金融危机的根本原因并对转型的中国经济以有益的启示,在自由与制度辨证关系的基础上提出金融自由化的本质是自由与制度结合的理论观点。在这个观点的基础上提出金融危机是“错误金融自由化”的假说,并以理论和实际数据验证这个假说。验证的结论是,此次源于美国的全球性金融危机是错误金融自由化的结果,而非金融自由化制度的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