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经济变量不可能被长期低估或者高估。具体地说,名义变量可能被长期低估或者高估,而实际变量却不大可能出现这种情况,因为后者总是要趋于呈现其本来的面目。并且,实际变量要比名义变量重要得多。我认为人民币实际汇率不可能被长期低估,不过这里仍然要分析人民币汇率被低估对于出口企业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汇率问题的本质名义汇率可能高估或低估,但实际汇率不可能长期高估或低估的。经济的一个变量被固定下来,其它变量一定会围绕它做自动调整的。其结果,实际变量就会趋于回复其本来面目的。人民币名义汇率被低估,国内工资和物价就会上升,最终实际汇率是会得到调整的。实际汇率不可能被人为控制,实际汇率总是要得到调整的,总是要趋于呈现其本来面目的。  相似文献   

3.
目前已有的文献关于人民币汇率走势问题的分析大多采用这样一个思路:根据西方汇率决定理论,做必要的修正之后,选取统计数据代入模型计算出人民币的均衡汇率,然后把它与实际汇率相比较确定人民币汇率是高估还是低估,从而得出人民币应当贬值、升值还是保持稳定结论。例如,俞乔(1998)根据购买力平价模型对人民币汇率测算,认为人民币对美元和其他主要国际货币的实际汇率被高估30%左右;对我国主要贸易伙伴国家与地区货币的实际汇率被高估45%以上。而陈学彬(1999)的分析表明,人民币对美元的汇率低估,人民币对其他一些国家货币汇率虽然存在一定程度的高估,  相似文献   

4.
本文在BEER模型的基础上,运用hsiao程序选择最优解释变量,结合协整、误差修正等计量经济方法,估计出人民币的均衡汇率,并测算出1994年第四季度到2010年第四季度人民币实际汇率的错位情况。研究结果表明:人民币在1994~1996年、2009~2010年存在低估。1997~2005年持续高估,2005年实行汇改后,从2006~2007年实际有效汇率几乎接近均衡水平。本文针对目前我国汇率面临的实际问题,提出相关的政策性建议。  相似文献   

5.
评西方对人民币均衡汇率的评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宏观经济平衡方法和扩展的购买力平价方法是西方常用的衡量人民币均衡汇率的方法。宏观经济平衡方法主要用来测算为达到对外收支均衡,实际汇率需要作出的变动,但该方法计算基本经常账户时需要作出取舍,且难以预期经济结构变化对一国对外收支状况的影响,具有扩大实际汇率的低估或高估等弊端。扩展的购买力平价方法直接通过单一等式测算均衡实际汇率,但应用该方法会夸大人民币汇率低估的程度。由于这些方法存在弊端,人民币均衡汇率难以确定,因此,西方指责人民币汇率严重低估,从而构成对中国出口产品的补贴或倾销的论调难以成立。  相似文献   

6.
本文对人民币汇率与中国-东盟经济体贸易关系进行实证研究。研究发现人民币汇率与中国-东盟经济体贸易存在协整关系,在出口方面,实际汇率升值对出口的正向作用比名义汇率的要大;在进口中,实际汇率对进口的影响比名义汇率的要小。中国-东盟经济体出口贸易对人民币汇率的响应存在"奇异J曲线"效应。政策建议是:全面考虑人民币汇率篮子中各种货币的权重问题,提高对东盟经济体地位的重视,同时要关注中国与东盟贸易中的物价因素。  相似文献   

7.
驳人民币汇率之补贴构成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认为基于贸易保护之初衷,美国政商界部分人士以人民币汇率被低估而给出口企业带来不公平竞争优势为由提出人民币汇率构成补贴的观点,由此引发能否对人民币汇率采取反补贴措施的争议。本文将该争议之焦点定位于WTO之反补贴协定框架之下,并结合我国汇率制度之形成基础及其对宏观经济的作用综合分析,认定人民币汇率不构成WTO体制下补贴的定义及法定构成要件,仅凭人民币汇率对出口企业的影响断定其构成补贴的观点缺乏法律依据。  相似文献   

8.
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决定因素实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选择开放度、劳动生产率、全要素生产率以及外国直接投资作为汇率决定因子,建立了一个关于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的决定模型,并测算了1980年至2006年间人民币实际汇率失衡度。研究表明,人民币高估与低估交替出现,但汇率失衡度与调整期均有减小趋势。  相似文献   

9.
人民币汇率,狼烟又起.对人民币汇率问题,笔者有几点认识,想在这里与大家一起探讨. 第一,我们可以改变人民币兑美元的名义汇率,但是我们很难改变人民币兑美元的实际汇率. 这是一个重点,然而我们漠视了这个重点.这个重点的直接含义:世界经济真的存在什么失衡的话,那也一定不是因为人民币汇率低估的缘故,至少不是因为人民币汇率低估本身的缘故.如果工资和价格具有弹性,经济具有古典特征,那么人民币汇率是无所谓低估的.  相似文献   

10.
2005年7月21日的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为检验名义汇率制度是否中性,提供了一个案例机会。此次汇改,在“事实”上提高了人民币与美元双边名义汇率的弹性,降低了人民币与非美元货币的名义汇率弹性以及名义有效汇率的弹性。名义汇率波动程度的变动使得人民币美元双边实际汇率的标准差变为汇改前的大约两倍。但降低了人民币欧元、人民币日元的双边实际汇率和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的波动幅度。结果表明,人民币名义汇率制度是非中性的。  相似文献   

11.
在一般均衡框架下建立了一个动态的、跨期效用最大化的实际汇率决定模型,对基本模型进行扩展并分析了实际汇率的6种决定因素。基于理论分析,选取1994年一季度至2012年二季度的相关数据对人民币实际汇率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国内外相对生产率对实际汇率的解释力度最大,净外国资产解释力度微弱且显著度较低。人民币实际汇率在样本期呈现高估和低估交替互现,且具有一定的修复调节机制,总体未显著偏离均衡水平,不存在大幅低估。因此,人民币应继续坚持"自主性"的汇率形成机制改革。  相似文献   

12.
基于国内外关于均衡汇率的相关研究,选择由Montiel提出的ERER改进模型,并结合中国实际情况,构建人民币均衡实际汇率模型,并利用单位根检验,协整分析,误差修正模型,H—P滤波技术对人民币均衡实际汇率进行测算,研究人民币汇率是否失调。结果表明: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与开放度、货币供应量、外汇储备之间存在协整关系,人民币汇率错位修正机制存在,自我修正功能较强。另外,2008年金融危机发生以来,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小幅高估,所以国外提出让人民币大幅升值的观点不切实际。  相似文献   

13.
俞晨  徐涛 《海南金融》2016,(8):32-35
本文从市场角度出发,基于利率平价理论和即远期人民币汇率报价构造了人民币汇率错位指标并测算出人民币汇率错位状况,发现人民币在2014年底前后分别存在低估和高估的状况.随后本文用人民币汇率错位指标构建我国进出口影响模型,发现人民币汇率错位对我国进出口存在显著影响,汇率低估即存在升值压力时,对进口有正面影响,对出口有负面影响,高估时则反之.  相似文献   

14.
本文运用协整理论、行为均衡汇率理论,选取影响汇率的两个宏观经济指标对实际有效汇率进行协整和误差修正建模,对人民币均衡汇率进行估计,并对1988年以来人民币汇率的失调情况进行了测算和分析。得出的结论是:1.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始终围绕均衡汇率波动,并经历了不同程度的高估和低估;在1993年第四季度到1998年第三季度以及2003年第一季度到最近,人民币均衡汇率是出于上升的趋势,而在其他样本期间处于下降趋势。2.人民币汇率并没有像西方国家所认为的那样被严重低估,而是围绕行为均衡汇率波动,人民币汇率并没有被中国央行所操纵。  相似文献   

15.
本文应用非线性平滑转换模型研究了2000-2011年中美名义汇率与名义利差之间的动态非线性关系.研究发现:中美名义汇率与名义利差之间存在着负相关关系,汇率对利率的影响呈现出非对称性特征。当名义汇率在7—8之间时,汇率的变动会引起两国利差的较大变动;当人民币被高估或低估时,汇率对利率的影响程度大大降低。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在人民币持续升值的背景下,人民币均衡汇率更加成为学者们研究的热点。文章基于BEER模型,实证测算了1983-2009年的年度人民币均衡汇率及汇率错位程度。研究结果显示: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在1983-1985年、1997-2003年及2008、2009年这段时期被高估,而在1986-1996年、2004-2007年被低估。其中,1983、1984及1998年高估最严重,最高达到了24.64%,1993、1994年低估最严重,达到了24.17%。  相似文献   

17.
国外关于人民币均衡汇率的研究基本认为,2008年之前人民币存在大幅低估,国内研究则认为低估程度有限.但在2008年之后,国内外研究者对于人民币汇率是否需要进一步大幅升值却存在很大的争议.本文在货币分析框架下建立了均衡汇率的决定模型,确定了决定均衡汇率的因素为国内外相对货币供给量、相对国民收入和相对利率.基于理论模型,选取了1994年1季度至2012年2季度的数据进行实证检验,测算了人民币均衡汇率和失调幅度.结果表明,人民币汇率水平在样本期内呈现高估和低估交替,且具有一定的修复调节机制,总体未显著偏离均衡水平,不存在大幅低估.因此,我国应继续坚持“自主性”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在人民币持续升值的背景下,人民币均衡汇率更加成为学者们研究的热点。文章基于BEER模型,实证测算了1983-2009年的年度人民币均衡汇率及汇率错位程度。研究结果显示: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在1983-1985年、1997-2003年及2008、2009年这段时期被高估,而在1986-1996年、2004-2007年被低估。其中,1983、1984及1998年高估最严重,最高达到了24.64%,1993、1994年低估最严重,达到了24.17%。  相似文献   

19.
人民币汇率波动对我国出口变动影响的实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启动以来,人民币兑美元持续单边升值且升值预期居高不下,汇率因素成为影响我国经济的重要变量.实证结果表明,除了人民币名义汇率对就业影响尚不显著外,人民币真实有效汇率、名义汇率、升值预期及汇率改革对我国进出口总额、企业利润及就业的影响均较突出.稳步推进汇率改革,加快产业结构调整,走内需发展为主的道路,是我国长期内应对汇率风险的根本举措.  相似文献   

20.
本文认为,人民币汇率不仅不存在所谓"严重低估",而且从购买力平价角度分析,还有高估之嫌,以人民币汇率严重低估为由逼迫人民币升值缺乏理论和现实依据.中国国际收支顺差和外汇储备快速增长并不是人民币汇率"严重低估"的结果,人民币升值非但不能解决国际收支顺差和外汇储备增长过快问题,反而会成为促使国际收支顺差和外汇储备进一步增长的重要推手.鉴于上述原因,破解前述人民币汇率与国际收支顺差和外汇储备之间恶性循环的对策,绝不能是人民币无休止地升值,而是保持人民币汇率的基本稳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