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随着社会的发展,逐渐出现了虚拟经济,经济虚拟化程度也不断加深。虚拟经济不仅是社会经济发展的产物,也对社会经济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我们应看到虚拟经济对我国经济的发展既有促进作用,也可能对实体经济造成危害。我国既要大力发展虚拟经济,又要采取措施防范其风险。本文从虚拟经济发展的现状和特征来分析虚拟经济中存在的问题和发展的对策。  相似文献   

2.
相关地域市场可能是国内某个或某些地区,也可能是一个国家或若干国家组成的经济区域甚至全球。差异性产品生产市场的出现使潜在竞争原则的影响也越来越大,在界定地域市场时,要更重视供给替代性分析和时间因素,虽然后者无法成为与产品市场、地域市场等量齐观的要素,但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需进一步发展供给替代性方法,更充分地考虑潜在竞争因素。  相似文献   

3.
中国经济的新特点--资源潜力大 从世界经济来看,2002年大概是个减速年,全球贸易额增长率可能只有1.5%,整个世界经济增长率可能只有1.5%,要比预计的减少一两个百分点.在全球经济增长出现下降的时候,中国经济一枝独秀,的确是件难得的事情.但目前我国经济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和一些新特点和新现象,也在一定程度上困扰着社会.这一问题就是我国潜在的财力人力物力资源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  相似文献   

4.
十七大制定了2020年实现人均国民总收入比2000年翻两番的宏伟目标,人均GDP要接近4000美元。纵观世界发达和发展中国家的现代经济建设经验,人均GDP从1000美元到4000美元,它既可能是一个国家发展的黄金时期,国家能顺利地发展上去,处理不当也可能出现令人担忧的“拉美现象”。我们要争取前一种,避免后一种情况。  相似文献   

5.
经济波动是经济扩张和经济收缩的交替出现。经济扩张达到一定程度,其增长势头不可能无限地持续下去,必然引起收缩,从而形成一次波动。这里的问题是收缩的原因和机制是什么,为什么一定要收缩,不收缩行吗?自资本主义世界(1825年)出现第一次经济危机以  相似文献   

6.
严防国际贸易保护 主动应对碳关税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我国要高度警惕和坚决防止征收碳关税成为国际贸易规则中的重要内容,坚持将气候变化和关税作为不同领域问题分别通过谈判加以解决。同时,要加快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转型升级步伐,加快节能减排进程,应对未来可能出现的挑战。  相似文献   

7.
该文分析了行政式债转股与现行有关法律的冲突情形,指出债转股立法要先行。同时分析了债转股各方当事人可能出现的信用道德风险问题,指出这会助长“赖帐经济”现象产生,不利于我国市场经济信用制度的建立与完善,必须要从法律上加以防范。  相似文献   

8.
现代金融发展越来越重视效率,为了提高金融发展的质量和效率,混业经营已成为全球金融变革的基本趋势,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以及“入世”,也应是中国金融体制变革的基本方向,在分析这一发展趋势原因的基础上,剖析了金融业实行混业经营的国家曾经出现和现存的一些问题,探讨了我国金融业如果实行混业制度可能出现的道德风险加大,监管难度提高,服务质量下降等问题,提出了对策建议;要改变思想观念,健全法律制度,要改变监管标准,完善监管方法,要提高人民素质,加强金融创新。  相似文献   

9.
当前中国宏观经济形势分析与政策建议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2011年,中国的经济形势依然具有典型的"两面性"特征。短期内经济增长虽然可能出现小幅波动,但全年经济运行将进一步趋于平稳,经济增长率预计可保持在9.5%左右,仍处于稳定增长水平。但宏观经济运行中依然存在许多矛盾和问题。因此,在宏观经济政策上要适时做出调整:第一,进一步推进市场化改革,完善宏观调控基础;第二,宏观调控要从需求管理为主转变为供给管理为主,加快推进结构调整;第三,财政政策要继续保持必要的刺激力度,货币政策操作重点要放在支持企业恢复和提高生产能力、增强经济活力以及引导通胀预期上。  相似文献   

10.
人类社会被分配的对象只可能是财富而不可能是价值,因而从来就没有出现过也不可能出现所谓价值分配制度。本文对分配制度的安排是否受客观经济条件的制约、所谓价值分配制度是否具有存在的可能性以及马克思是否认为或主张被分配的对象是价值这三个问题进行探讨,以论证自己的观点。  相似文献   

11.
对完善我国金融监管的几点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金融监管是经济监督的一种重要形式,它以保障金融体系运行安全和效率,依法维护金融市场公开、公平、有序竞争,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保护存款人、投资者和被保险人合法权益为目标。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金融监管将遇到更多的新情况、新问题,因此,应当继续完善我国现有的金融监管体制,以达到防范和化解各种金融风险,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目的。  相似文献   

12.
金融自由化能够满足经济高效运行的需求,但发展中国家推进金融自由化,仍需要保有必要的金融管制。财政应担当起金融监管、规避金融风险的职责,并应成为防范金融风险的坚强后盾。  相似文献   

13.
金融创新在带来金融繁荣的同时,也会导致金融动荡和经济衰退。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就要深入了解金融创新和金融安全之间的辩证关系,在确保金融安全的前提下进行金融创新。多年来,我国在进行金融创新的同时,也积聚了诸多安全隐患,如:商业银行内部风险不断暴露、影子银行迅猛扩张累积大量金融风险、债券市场违约愈演愈烈等。为此,未来我国必须依托实体经济,稳步发展金融衍生品市场,不仅要完善金融科技监管框架,推进金融监管体制改革,还要加强金融安全国际监管合作,全面提升金融监管能力。  相似文献   

14.
金融犯罪主要是法定犯,与自然犯有明显不同,因而在刑罚配置上应体现其特殊性。立法观念的更新要在立法技术更新之前。应本着更为理性的立法观念进行改革,使金融刑法的刑罚模式既能够起到惩治、预防犯罪的作用,又使得正常的金融秩序得到维护和修复。对金融犯罪适用死刑缺乏人道性、经济性,且与国际潮流相违背。缩短有期刑的量刑幅度,对司法实践具有重要意义。应当减少倍比罚金制、无限额罚金制,代之以限额罚金制、百分比罚金制等。应当特别重视资格刑的增设。从根本上惩治金融犯罪,要发挥多种法律手段的作用,还要进行经济体制的革新,弥补法律以及监督体制上的不足,以此来消灭各种金融失范行为滋生的沃土。  相似文献   

15.
金融抑制是阻碍发展中国家金融市场发展的主要原因。金融抑制主要表现为利率限制与外汇管制,并给发展中国家造成了明显的成本损失。发展中国家要消除金融抑制就必须建立一个以金融促进经济发展的金融体制,即实现金融深化。有效、合理的金融深化实践会提高经济发展的绩效,还可以提高一个国家抵御金融风险的能力。我国需要继续深化金融体制的改革,积极推进利率自由化和汇率市场化,为最终实现人民币完全自由兑换打下基础。  相似文献   

16.
国际金融环境的动荡和发达国家的金融压制使我国和其它发展中国家的金融业已不可能沿用传统的发展道路取得成功.金融创新和金融全球一体化实际上大大强化了发达国家实施金融压制的能力,使他们能够把发展"金融经济",在世界范围内确立其金融优势地位作为推动本国经济发展的主要途径.以金融形式占有别国财富具有了特别重要的意义.在这种条件下我国必须选择一条既能不断增强我国金融体系稳定性又能不断提高金融效率和功能的超常规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17.
进一步完善全球金融监管体系,特别是构建宏观审慎金融监管制度框架,是美国金融危机以来全球防范和应对系统性金融风险、维护金融体系安全与稳健的重要举措。宏观审慎监管框架重在明晰宏观审慎的主要监管主体、完善宏观审慎监管体系的框架、制定宏观和微观审慎监管指标体系的相关法律、制度和规范。特别是要注重处理好互为表里、相辅相成的微观审慎监管与宏观审慎监管之间的关系,充分发挥两者的合力效应。  相似文献   

18.
当前,全球金融危机已转为全球经济衰退,并且还存在着诸多不确定因素以及难以解决的矛盾。这警示我们:我国金融机构必须要有独立的风险判断能力,我国改革发展绝不能“过分崇洋”和对资本主义的“狼性”缺乏应有的警惕,中资银行和企业要切实提升自身的核心竞争力和抗风险的能力,现行的世界货币体系必须进行改革,高薪激励是有害的和不可持续的机制。我国要力争避免“美国救市、中国埋单”,要研究充分合理运用外汇资本,加强对金融机构的监管,防止救市猛药造成通货膨胀危险等。  相似文献   

19.
金融反腐败的机制设计应该从金融监管政策入手,因为在金融监管及执法过程中存在着监管腐败问题。在金融监管执法活动中,构建具有腐败倾向特征的监管执法者对金融机构或其从业人员的违法行为监督执法的这样一个模型:在实施具有恰当的惩罚激励措施的自认制度时,一个福利最大化的政府可以防范监管者和被监管者之间合谋腐败的发生,可以通过降低官僚作风、保持较少的监督执法官员、降低监管寻租以增加社会福利,为弱化或消除金融腐败带来良好的治理效应。  相似文献   

20.
金融衍生产品交易在我国的发展还处于初级阶段,而对于远期外汇交易、期权、掉期等金融衍生工具的运用,外资银行早已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一旦允许外资银行开办远期结售汇之类的中间业务,必将很有竞争力。所以在中国金融界积极运作金融衍生工具之时,其风险研究非常必要。本文从金融衍生工具隐含的金融风险角度出发,深入探析了金融衍生工具对金融体系稳定性可能产生的威胁,以期对金融衍生工具有更为清醒的认识,并为防范金融风险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