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基础设施是指为社会生产和居民生活提供公共服务的物质工程设施,是用于保证国家或地区社会经济活动正常进行的公共服务系统。它是社会赖以生存发展的一般物质条件。完善的基础设施建设是一个地方经济发展的保障,能为经济发展创造出良好的条件。要实现四川甘孜藏区的经济良好发展进步,必须加强建设其基础设施,本文就四川甘孜藏区的基础设施现状及其发展方向进行分析、探究。  相似文献   

2.
四川省甘孜州生态经济持续发展初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谭立勤  晏鄂川  何勇 《经济地理》2001,21(2):155-158
大力发展甘孜州生态经济,必须从整个长江流域的生态经济系统来考虑,当务之急是搞好流域生态环境建设。这此再创秀美山川,既是甘孜州生态发展的抉择,更直接关系到长江中下游流域的安危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现。发展生态产业,开展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建设,必须大力实施生态畜牧业、生态农业、生态林业、生态能源、生态旅游、生态药业等生态经济工程。经过长期的奋斗,结合西部大开发中长江中上游的生态环境建设,实现地处长江上游的甘孜州青山常在、绿水长流,最终为州经济建设奠定坚实的自然可持续发展基础。  相似文献   

3.
甘孜州位于青藏高原东南缘,系我国除西藏外的第二大藏区的核心区,俗称"康巴地区",政治军事战略地位重要。同时,全州为国家主体功能区划定的国家级重点生态功能区,草原、湿地、森林、河流景观立体、生物多样性资源丰富,肩负着长江上游生态安全屏障的重任。根据甘孜州的自然地理和经济社会发展情况,分析甘孜州的区域发展特征,并从六个方面阐述重塑甘孜州经济地理格局的发展战略。  相似文献   

4.
鄢杰 《宏观经济研究》2004,(1):52-53,63
甘孜藏族自治州位于青藏高原东南缘,为我国第二大藏族聚居区,土地面积15万平方公里,下辖18个县,人口近90万人,其中藏族占了约78%,其经济的发展直接关系到整个藏区的社会稳定与发展。甘孜藏族自治州经济结构长期以来一直以国有经济为主,个体私营经济发展十分滞后,制约了甘孜州的市场化进程和广大农牧民收入水平提高,影响全面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一、发展不均衡建国初期,甘孜州个体私营经济还有一定数量,此后受客观环境的影响,到1978年减少到只有23户47人。改革开放以后,甘孜州个体私营经济又得到了逐步恢复与发展。但总体来看,发展速度很慢,…  相似文献   

5.
生态旅游资源开发中的外部经济战略刍议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生态旅游资源是现代旅游资源开发中一种极具发展潜力的资源,但其开发也会出现众多的外部不经济问题。我国必须实施生态旅游资源开发的外部经济战略,减少或消除外部不经济因素,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按照国际生态旅游协会(EC0tollScxlety)的定义,生态旅游是具有保护自然环境和维系当地人民生活权重责任的旅游活动。因此,生态旅游资源开发是在可持续发展思想指引下,坚持社会经济和生态平衡协调发展,以自然生态环境为基础,以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认识自然、欣赏自然和保护环境的需要为目的的一种新型经济活动。生态旅游以各种生态景观(…  相似文献   

6.
生态旅游可开发适宜度评价是旅游资源开发的前提。以广西猫儿山国家自然保护区为研究对象,从旅游地生态环境、社会环境和经济环境等三个方面,采用层次分析法(AHP),综合评价猫儿山生态旅游开发的适宜性。研究结果表明:猫儿山现阶段的生态旅游开发是适宜的,开发后适宜度评价值显著提高。生态环境评价值由1.953提高到2.031,其中只有土壤质量和生态系统多样性两因子评价值降低,说明猫儿山旅游开发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是较少的、可控的。猫儿山生态旅游开发促进了地方经济环境和社会环境的改善,社会环境和经济环境评价值分别从0.562和0.267提高到0.970和0.602。该研究为桂林生态旅游可开发评价提供了理论支撑和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7.
重庆市生态旅游开发与可持续发展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李晴 《经济地理》2001,21(6):762-765
重庆市开发生态旅游条件优越,生态旅游资源丰富多样,分布广泛,且与人文旅游资源匹配,利用生态旅游资源优势,开发返朴归真生态旅游,森林生态旅游,农业生态旅游,生态科考险旅游等多种生态旅游,促进重庆市社会经济与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8.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时海洋的开发越来越多.海岛作为海洋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它的开发将是经济发展的一大趋向,而海岛生态旅游也将成为现在和未来旅游业发展的一大新热点.本文在分析了海岛生态旅游开发的重要性后,具体进行了海岛生态旅游整体开发的细节设计,规划了海岛的生态旅游产品,并就生态旅游开发中的环境保护和环境解说问题提出了具体的实施要素和原则.  相似文献   

9.
生态旅游是生态、经济和社会三种效益相统一的旅游资源开发新思路。敦煌西湖湿地地处河西走廊,在特殊的地理环境、自然条件和人类活动的长期共同作用下,形成了独特的湿地生态旅游资源景观。文章分析了敦煌西湖湿地旅游资源特征、开发的原则目标,探讨了湿地生态旅游开发的几个问题,以期为全面开发湿地,实现湿地生态旅游资源的持续利用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0.
生态旅游是21世纪一个极为重要的旅游经济增长点,将循环经济理论与生态旅游理论相联系,指导云南生态旅游的开发建设。  相似文献   

11.
农民工返乡创业问题研究——基于对湖南省的实证分析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农民工返乡创业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内陆县域(农村)经济发展,对于解决"三农"问题,促进城乡一体化,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意义重大.但是,由于国家政策扶持力度不够等原因,导致农民工返乡创业在取得一定成绩的同时,也存在许多困难.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分析了农民工返乡创业的基本情况和存在的主要问题,并就如何科学引导和扶助农民工返乡创业提出了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2.
藏传佛教是中国藏区最主要、最普遍的宗教,其信徒众多,也是一种珍贵的人文旅游资源,她是以其神圣的感召力、神秘的吸引力和强烈的新奇感而吸引着无数的旅游者。以安多藏区的拉卜楞寺为例,分析拉卜楞寺的旅游资源开发现状,并结合旅游业发展的实际情况,对拉卜楞寺佛教文化旅游发展进行定性分析,揭示出目前拉卜楞寺的旅游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因此,通过对拉卜楞寺佛教旅游资源发展现状的研究,可反映甘肃佛教旅游产业发展的后续能力和未来前景,使我们能正确认识甘肃旅游产业的发展状态,对明确发展思路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发展乡村生态旅游对策研究——以阳朔为例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发展乡村生态旅游可以更好地发挥乡村生态旅游资源的经济、社会、生态效益,实现乡村生态旅游资源和旅游地的可持续发展。本文以阳朔为例,通过分析阳朔乡村生态旅游的发展现状、存在的问题、机遇,提出发展阳朔乡村生态旅游要加强行业管理与环境整治,分类开发乡村生态旅游项目,凸显地方特色,鼓励当地居民共同参与等。  相似文献   

14.
我国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初探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生态旅游是自然保护区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我国自然保护区面积广大,数量众多,类型多样,生态旅游资源丰富,发展生态旅游的条件得天独厚。在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开发中应遵循保护与开发并重、三大效益组合最佳、统一规划、合理布局、重点开发、协调发展等原则。要研究和制定出全国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发展战略,建立生态旅游示范区,进行合理分区,合理规划生态旅游景区,协调生态旅游自然环境保护与社区发展的旅游行为。在产品开发中,要努力开发和推广绿色旅游产品。同时,还应进一步加大旅游管理力度等,以实现对自然保护区的旅游资源及其环境的有效利用和保护以及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5.
生态旅游的发展条件与可持续发展的保障模式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发展生态旅游带动地区经济发展的跨越式发展模式被许多欠发达地区看好,但是如何真正做到旅游开发的可持续性是欠发达地区在实际发展中面临的共同问题。本文以浙江省欠发达地区丽水市为例,通过对丽水市发展生态旅游的条件、可持续发展的影响因素及保障模式的分析研究,阐明在生态旅游开发过程中政府、企业、个人等各开发主体和开发目标的关系,以保证地区发展在空间时间上的连续性和可持续性。  相似文献   

16.
伊春市森林生态旅游开发模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相利  臧淑英 《经济地理》2006,26(6):1071-1075
森林生态旅游是国际上持续的热点旅游形式,对于林区而言开展森林生态旅游也是其发挥生态、经济和社会效应的重要方式。伊春市是我国最大最典型的林业专业化资源型城市,其森林生态旅游资源丰富、旅游发展的社会背景与经济基础条件良好、旅游行业发展也初具规模,又恰逢城市产业的转型时期,旅游业被列为城市发展的五大支柱性接续产业来重点发展,作为老工业基地城市振兴重要举措的旅游业的发展可谓是天时、地利、人和。把握住良好的发展机遇、承担起区域经济发展支柱产业的重任,推进老工业基地的振兴,采取“一个主题与二个基点、三个结合与四个原则、五个系列”的发展战略以全面实现伊春森林旅游的发展。  相似文献   

17.
可持续旅游的核心包含了努力将经济、社会、文化目标相融合的观念。生态旅游由于在资源的持续利用和促进旅游目的地社会经济发展方面具有双重意义,近10年来在全球许多地方蓬勃发展。但由于缺乏合理规划和有效管理,随着旅游者人数的不断增加,对新的场所和经历的需求也不断增加,在一些旅游目的地,生态旅游开始对当地居民生活及生态环境造成负面影响,对野生生物、自然和人文资源造成危害。生态旅游的负面影响和成本因子不断显现,环境退化、经济的不稳定性和不公平性、社会文化的改变等因素使生态旅游发展陷入困境。为使生态旅游在持续性和利益化之间协调发展,就需要采取一系列措施来保护生态旅游赖以发展的自然环境,确保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相似文献   

18.
黑龙江省外向型经济发展的地域分异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梅林  郭建香 《经济地理》2008,28(1):21-24
采用外贸总额、实际利用外资额、人均外贸总额、人均实际利用外资额、外贸依存度和资本依存度等6个外向型经济测度指标,对黑龙江省13个地市外向型经济发展水平进行综合测度和分类比较研究,结论表明黑龙江省外向型经济发展地域分异十分明显,这种地域分异是客观因素和主观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客观因素主要包括区位因素、经济因素、空间联系因素和社会文化因素;主观因素主要是指决策行为因素,包括政府决策行为和企业决策行为。  相似文献   

19.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前进,我国的旅游产业和房地产业在近几年得到迅猛发展,将旅游与地产相结合形成的系统性理论与实践,逐渐成为越来越多的学者研究的重点。而现在旅游景区的建设多是资源依托型,其建筑更是消耗能源的主要方面,已经不适合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要求。文章结合生态旅游及绿色建筑的理念,相互渗透,相互融合,在研究两个理论的发展状况和趋势的基础上,通过秦皇岛生态节能示范区的建设实践,比较其与普通景区的节能优势,重点落实于关键性节能技术的探索和总结。将绿色建筑的思想应用于旅游景区的规划设计中,不仅是生态旅游发展的内在需要,也是广泛推广绿色建筑,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统一的根本体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